-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守护碧海蓝天
定海公安 亮出“生态执法”硬功夫
钟珊珊/文 吕柯烨/摄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5日 第 05 版 )
图为定海公安联合市场监管、综合执法等部门开展“生态护市”专项行动
在定海北部,轰鸣的产业机器与碧海蓝天交相辉映。如何让发展与生态和谐共舞?定海区公安分局亮出“生态执法”硬核功夫,不断拓展绿色发展的“循环圈”。
织密企业全流程监管网
“防患于未然”是生态保护的核心要义。定海公安将生态监管的触角延伸至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通过建立“三张清单”实现精准管控——需求清单聚焦企业环保升级的技术瓶颈,风险清单标注生产流程中的污染隐患点,责任清单明确企业主体与监管部门的权责边界。
在定海船舶工业园区,30家修造船企业的车间里,新型防漆雾回收装置正高效运转。“以前喷漆时难免有漆雾飘散,现在这套设备能把回收率提升到90%以上。”某修造船企业负责人指着设备显示屏说。
这一变化源于公安部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发出的“联合提示函”。针对船舶修造行业的共性污染问题,多部门共同制定技术升级标准,通过“预警—派单—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推动企业投入资金完成环保改造。
同时,对辖区5000余次工地爆破作业实施全程监督,从炸药运输路线规划到爆破粉尘控制方案,每个环节都嵌入环保要求。“我们在爆破前会评估周边水域、植被的敏感程度,要求施工方配备雾炮车等降尘设备,确保炸药用完、粉尘控住、生态保住。”驻企民警介绍。
利剑高悬斩断污染链条
马目的山脊上,一排排风电设备正源源不断输出清洁能源,这片绿色能源基地的安稳运转,离不开执法部门对违法行为的“零容忍”打击。
5月5日凌晨,定海公安的生态巡逻艇在北蝉牛头山附近海域发现异常灯光。执法人员靠近后发现,一艘货船正通过软管向岸边转运油污水,且未按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一旦导致泄漏,附近海域的贝类养殖区将遭受严重伤害。
案情迅速上报后,公安、港航、海事部门启动联合处置机制。港航部门对非法转运行为作出罚款2万元的行政处罚,海事部门追查船舶超航区航行违规行为,公安部门则对涉案人员开展刑事调查,形成“发现即查、查即从严”的震慑效应。
依托全市唯一省级“食药环知犯罪侦查办案基地”,定海公安联合多部门构建的“五项机制”正发挥强大效能。生态情报共享平台已整合环保监测数据、船舶航行轨迹等信息,海陆两栖执法队伍可实现从海岸线到近海的快速响应,样品联合快检实验室能在2小时内完成污染物检测,促使21起生态案件的平均办案周期缩短近20%。
从“一罚了之”到“生态偿还”
罚不是目的,让被破坏的生态恢复原貌才是关键。为确保“破坏者买单”落到实处,定海公安建立了生态领域重点企业和人员数据库,将企业环保信用与贷款、资质审批挂钩。对个人环境违法者实施“修复责任与处罚结果”联动机制。
在虹桥水库、黄金湾水库等水源地保护中,“技防+人防”的模式成效显著。环库布设的21处前端设备实现24小时安全隐患自动识别全覆盖,无人机每周3次开展空中巡查,12名生态义警组成地面巡逻队。“捡到一个塑料瓶能换2分积分,攒够积分能兑换生活用品。”生态义警王大爷展示着手机里的积分记录,这种激励机制已吸引30余名群众参与水源保护。
6月22日凌晨,郭某和张某翻越黄金湾水库护栏偷钓翘嘴鱼,刚下钩就被抓获,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行政处罚。“偷钓看似小事,实则破坏了水源生态平衡。”食药环侦民警倪一航说。两人还被要求参与水库周边的生态修复劳动,这起“小案”的严肃处理让“生态无小事”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