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舟山实践
以文化惠民之“实” 绘“精神共富”新景
——舟山深入实施文化阵地工程20年纪事
记者 汪超群 通讯员 王燕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4日 第 01 版 )
演绎“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的现代越剧《浪尖上的蚂蚁岛》受到群众欢迎 资料图
文化惠民“有温度”,幸福生活“添热度”。
2005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实施文化阵地工程作出一系列部署: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的功能,继续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以加强县及县以下特别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形成比较完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年来,围绕建设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体系,我市不断突破创新,高标准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公共文化共同体(以下简称“文共体”),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推行“礼堂伙伴”机制,助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文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
一次次文艺演出,一场场公益培训,一座座文化礼堂,一间间城市书房,如繁星点点、银河满天,构筑起每一个舟山人温暖充实的精神家园。
实施“文共体”建设
让优秀文化落地生根,让常态化惠民有径可循
每周五下午,赴“翁山雅集”,享“文化大餐”,已成为市民王佳的“必选动作”。
“在这里可以遇见文化大咖,进行艺术对话,也能体验传统雅趣,感觉自己的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她说。
让优秀文化落地生根,让常态化惠民有径可循。20年来,我市持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一体化,努力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供给形式,通过“资源上互相整合、业务上互相协同、活动上互相配合、服务上归口集合”,在全省率先实施“文共体”建设,为海岛群众输送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依托公共文博场馆,打造“翁山雅集”合作伙伴共同体,围绕“1+N”系列联动,实现“人才+人文”双向奔赴,有效解决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谁来讲、讲什么、怎么讲、到哪里讲”等一系列问题。仅去年一年就走进社区、景区、校园、基层场馆等举办活动40多场,受众近万人次。
依托公共图书馆,打造“阅享千岛”高质量公共阅读服务共同体,以航程半小时以上的岛际客轮为载体,创新设立7家“海上图书馆”,建设“精品阅读+文化空间+休闲生活”的文旅融合新场景,为旅客提供便捷海上阅读服务,实现与全省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我市还建成6家以“民宿书房”为主的“家庭图书馆”、22个“学海书舟”馆校合作项目,并建设方言有声数字资源,首批500台方言听书设备已下沉到偏远海岛乡镇,解决特殊群体阅读难题。
依托专业艺术院团,打造“海上乌兰牧骑”流动文化服务共同体,引领各地文艺团队和志愿队伍,组建小而精干、装备轻便灵活、节目小型多样的“海上乌兰牧骑”流动文化服务团队,“下海岛、进社区、上船头”,常年开展基层文艺演出1000余场,足迹遍布所有住人海岛。
标杆引领,亮点频现。各县区结合地方实际,打造出了定海“艺享空间”、普陀“文化方舟”、嵊泗“阿里+嵊泗”等特色“文共体”,为优化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增色添彩。
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以文艺赋美“精神共富”,点亮“滋味”生活
架子鼓、尤克里里、舞蹈、象棋……近段时间,市文化馆10余门公益艺术培训课轮番开课,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艺术爱好者前来学习,“秒杀”“抢课”成为热门话题。
以文艺赋美“精神共富”,点亮“滋味生活”。20年来,我市培优文化队伍,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通过深化文艺赋美工程,创新打造“艺享千岛”高质量群文服务体系,建立起市县一体的全民艺术普及联盟运行机制,实现高雅艺术的“全民共享”。
文化生活更有“范儿”——从“遇见定海”“又见普陀·艺术时光”,到岱山的“甲板音乐会”、嵊泗的“海上舞台”,系列文艺赋美品牌相继打响,首批12+N个独具特色的网红流动演艺微空间,将文艺触角延伸至商业街区、文博场馆、街角公园、海岛乡村、旅游景区,实现全市408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全覆盖。
艺术培训突破“小众”惠及“大众”——“千岛千讲”全民艺术普及工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年龄段和时间需求,开设百姓艺术课堂、周末艺术课堂、银龄课堂、青年夜课等特色课程,并通过“村社美育课堂”“离岛暖心课堂”等“流动文化馆”项目,将艺术培训延伸至偏远海岛,有效破解文化资源分布不均难题。
随着空间布局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文化载体被激活。市海洋文化艺术中心、市(普陀区)美术馆、岱山灯塔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不定期举办民谣音乐、流行音乐等小而精的文艺演出。“交通载体+文艺空间”的跨界融合,将“小岛书舟”轮渡升级为移动艺术空间,把原汁原味的海岛风情文艺演出直接送到游客眼前。
这些年,定海区新建社区乡村美术馆、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渔民画创意体验馆等10家乡村美术馆落成,“阿拉过节嘞”“虾意生活节”“枸杞贻贝节”等特色文化品牌“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全市持续举办“文艺赋美”基层文艺团队展演,群众文化队伍不断壮大,有效延展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自我供给。
推广“礼堂伙伴”机制
将文化礼堂打造成“老百姓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
“以前过年就是一家人简单聚聚,现在有这么盛大的村晚看,阿拉交关开心!”今年初,全市渔农村文化礼堂2025“我们的村晚”精彩开演,接地气的视听盛宴,引得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喝彩连连。
将文化礼堂打造成“老百姓放下筷子就想去的地方”。20年来,我市紧贴海岛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因地制宜探索文化礼堂社会化运行方式,通过推广普及“礼堂伙伴”机制,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乡贤能人成为“礼堂合伙人”,推动文体娱乐、志愿服务、技艺培训等活动蓬勃开展。
政府的“送”和“育”,乡村的“种”和“创”,区域性的“走”与“合”有机融合,促使文化礼堂活力倍增。以金塘镇为代表,各村文化礼堂文艺汇演,已实现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场场人气火爆。双桥街道紫微村凭借乡村戏曲“好声音”大赛,挖掘了一众曲艺“轻骑兵”。
目前,全市已实现500人以上行政村文化礼堂全覆盖,通过社团入驻、委托运行、产业经营等创新模式,“礼堂+工坊”“礼堂+书房”“礼堂+茶馆”精品迭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愈发深化。
供需对接飘扬时代之美。“淘文化”平台自2014年成立以来,将原本政府部门“送戏下乡”转变为“群众点戏,政府买单”,让群众在文化需求上有了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迭代升级海岛文e家等一批数字文化应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效。
城市书房等新空间延续城市文脉,云端博物馆、数字图书馆让千百年文明就在眼前指尖,“村BA”“村运”“村播”,群众做主创、群众当主角、群众来主推。
把阅读服务能力渗透到“毛细血管”,我市积极探索新型农家书屋建设,以政府购买阅读服务的方式,形成“群众点单、书屋派单、活动销单、群众评单”的阅读服务模式,数智农家书屋、数智阅读场景应运而生,“民宿+书屋”“村咖+书屋”“旅游驿站+书屋”“新华书店+书屋”等多业态组合,使农家书屋真正用起来、“活”起来。
固定场所变流动阵地,“请进来”转为“送上门”,全市280余艘“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搭载着志愿者漂洋过海,定期为偏远小岛提供文艺演出、情感慰藉、专家义诊等志愿服务,丰富小岛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如水,浸润无声。公共文化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从“有没有”向“优不优”转变,文化“惠民属性”不断增强,在家门口享受高品质文化服务,成为舟山人新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