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向新向未来
——“两山”理念在舟山的实践②
记者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3日 第 01 版 )
秀山岛LHD潮流能发电站机 资料图
绵延的海岸线上,智能船坞灯火通明,万吨巨轮完成绿色改装,鸣笛远航;
鱼山岛上,全国最大绿色石化基地脉动不息,牵引千亿级新材料集群;
市委“985”行动的蓝图中,九大产业、八大平台正拔节生长,新质生产力动能澎湃……
二十年来,舟山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践行“两山”理念,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加快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踏浪而来。
从“靠海吃海”的传统渔业小城,蜕变为“向海图强”的现代海洋强市,二十年大道之行,舟山在碧海深处,积极拓宽“两山”理念转化路径。
传统产业的涅槃——从“渔火点点”到“经略深蓝”
7月20日,由舟山企业投资改建的全球首艘大型远洋游弋式通海型养殖工船正式交付。这座移动的海洋牧场,将跟着合适的气候、水温,开启全球养殖之旅。
从早年木帆船渔火点点,到如今让船儿带着鱼群“追着水温跑”“避着灾害走”,这正是舟山渔业的转型升级之道。
曾经历过渔业资源衰退带来的切肤之痛,靠海吃海的舟山人深知:唯有耕海牧渔、养海护渔,子孙后代才能“有饭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布局传统渔业转型升级,从发展海水养殖到坚持增殖放流,从打造海上“千万工程”到立法守护国家级海洋牧场……一项项支持政策,一轮轮三年行动计划,一任接着一任干,二十年间舟山现代渔业体系发展与保护并重的框架雏形已成。
2020年,我市提出打造“一条鱼”千亿级现代海洋渔业产业,海洋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等高端领域开始全面开花。仅仅3年,“一条鱼”全产业链产值规模首破千亿大关。更令人期待的是,曾经消失的东海大黄鱼重现,斑海豹、绿海龟等珍稀动物成为常客。
向绿向新,不断攀高,现代海洋渔业产业仅仅是代言人之一,舟山船舶修造业更有话语权。
近期,中国修船企业“斯佩克”在舟山发布最新报告,今年上半年,国内20家主要修船企业的绿色修船设备保有量引领全球。而其中,产值排名前三的都是舟山船企。
回望20年前的舟山,因为拥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黄金岸线,国资、民资、外资纷至沓来,船舶企业兴起。但粗放式的发展,终究缺乏核心竞争力。
刀刃向内,舟山船企壮士断腕,寻求破局。从淘汰低效产能、减少污染,到降低能耗、提升亩产,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开展自主研发,一路向新。
外部托举,市委、市政府持续出台政策,累计盘活低效闲置产能117万载重吨、闲置用地338.67公顷、岸线11000余米,打开船舶修造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多项绿色船舶修造标准陆续发布,为舟山船企抢占行业话语权。
这场绿色涅槃,恰逢其时。近年来,舟山船企在脱硫塔改造、压载水处理、双燃料系统安装等全球性船舶绿色低碳改装潮中独占鳌头。舟山鑫亚成功完成全球首艘营运中船舶甲醇双燃料改装项目;舟山中远海运重工获评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去年,国家认监委批复同意舟山开展绿色修船国际认证试点……
近十年,全市船舶工业产值累计达2310.2亿元,并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建成了全省最大、全国前三的绿色船舶工业集群,“全球修船看舟山”的龙头地位更加稳固。目前,舟山船舶工业已有16项产品被认定为省级以上首台(套)产品。
渔与舟的“涅槃”,仅仅是舟山传统产业绿色升级的一个缩影。
二十年来,舟山累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20万亩,化千亩盐碱地为良田,在一座座小岛上建起了数字化设施农业工厂;“星辰大海”计划如火如荼,全市200多公里海岸线焕然一新,地标级文旅大项目接续落地,带来发展新动能;港航物流和海事服务产业从“无纸化”到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如今正锚定“三最”目标阔步前行……
新兴产业的突围——变“产业孤岛”为“集群矩阵”
今年初,浙石化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雄鹰企业名单。何为雄鹰企业?简而言之,就是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竞争力优的企业。
从2015年落地舟山,到2019年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二期正式投产,“鱼山速度”震惊世界。同时,鱼山还摘下了炼油、乙烯、PX等产能规模国内第一,炼化一体化率国内第一、单体投资国内第一、推进速度国内第一等无数桂冠。
从“不产一滴油”到形成年4000万吨炼油能力,鱼山岛的“奇迹”是全市工业转型升级的缩影。2024年,全市加工原油约4400万吨,规上石化新材料企业达34家,实现工业产值约2875亿元。延链、强链、补链,石化龙头牵引出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大项目流向舟山——
总投资880亿元的金塘新材料产业园项目进度过半,浙石化高端新材料等百亿级项目今明两年将陆续投产;北方特气、糖能、世倍尔、聚酰亚胺薄膜等一批先进制造项目落地开工……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全市第一大千亿级产业。
当前,我市全力推进“985”行动,全市各地围绕九大产业谋划招引,搭建八大高能级发展平台,承接核心产业集群。舟山真抓实干,夯实海洋经济向绿向新发展的“四梁八柱”——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一产业链一专班”,绘制产业图谱、重点任务清单,加快推进;市县(区)联动发力产业“链式”项目招引,注重产业链匹配度,以实现“腾笼换鸟”,降低产出能耗,提高亩均效益;惠企助企政策不断加码,招才引智力度越来越大,助力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省级无废工厂、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未来工厂一个个实现突破……
如今,舟山企业正在描绘一幅幅新图景:
正山智造“黑灯车间”里,高端装备智能产线日夜不歇;潮汐之间,秀山岛的“海上小提琴”持续“奏响”,连续8年将潮流能转化为清洁电力,点亮长三角;水产精深加工、粮油加工、螺杆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领先……短短数年间,舟山“155”制造业产业集群雏形初现。2024年,集群规上企业营收3500余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约90%。
2021年,超2000亿元;2022年,超3000亿元;2024年,超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迈上千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居全省首位……跨越向前,舟山信心满满。
未来产业的布局——化“沧海天堑”成“创新高地”
舟山是千岛之城。放眼望去,蔚蓝的海天之间,皆是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3月5日,小干岛国际海事服务产业园内,大载重无人机向马峙锚地“新一海16”轮配送物资,4公里航程10分钟直达。“相比传统船送模式,无人机配送时长缩短70%,成本和能耗降低80%,实现分钟级锚地配送。”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碧海波涛,曾是舟山海岛的天堑,如今却是一种稀缺资源。“舟山海域复杂的岛际气象和水文条件,是国内罕有的高端无人机研发、测试、应用的理想场所。”带队来舟山参加全国无人机挑战赛,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副主任王琛如是感慨。
舟山人同样深谙此理。去年底,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低空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布局打造低空经济“四张网”“五中心”。短短半年多时间,全市已建成了14个无人机起降点,6个A1级通用机场,并招引了牧星无人机、华翊eVTOL发动机等多个重点项目落地,在全国率先实现无人机跨海岛物流配送等前沿业务。
视角转换,绿水青山间的一草一木,都是新质生产力萌芽的土壤。
舟山是华东地区最大的能源储运中心,具备火、风、光、潮、氢、油、气等一体化的能源全链条,绿电资源丰富,是东部地区发展能源密集型算力中心的理想场所。“芯灵镓园”海上智算岛项目如今已落地推进,5年分期建成全国领先的总运算规模100万PetaFLOPS(每秒1千万亿次浮点运算)的绿色智算中心,将能源优势转化为算力优势。
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交易场景繁多,数字化管理是目前舟山的短板,也是创新突破的蓝海。由东海微芯海洋数字科学研究院研发的“东海数芯”近期正式问世,未来将为船燃加注、仓储管理、水产品追溯等各类场景提供可靠的数据服务。
甬舟铁路建设如火如荼,未来的沪舟甬大通道呼之欲出,舟山复杂的海域地质条件是工程建设的难点,呼唤水下无人新技术的突破。舟山超前布局引进培育了遨拓、欧深泰等水下机器人企业,围绕无人船艇、海洋机器人等涉海智能终端领域,推进海洋感知等领域制造业项目落地和应用,以应用场景带动产业升级。
培育未来产业,唯有创新。舟山将大力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市县两级梯度培育企业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力争今年攻克关键共性技术10项以上,招引高水平创新团队30支。着力突破重大改革,持续攻坚“三最”营商环境,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力争今年保税船燃加注量突破800万吨、跻身全球前三。
此外,舟山还将继续锚定电子信息材料、高端船配、清洁能源装备和海洋电子等先进制造方向,深化先进制造“100”行动,继续围绕九大产业、八大平台抓项目招引、落地、投产,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让“绿水青山”的底色更浓,“金山银山”的成色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