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诗路文化

清代“战神”李长庚与嵊泗诗话

孙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1日 第 02 版 )

嵊泗列岛,是长三角门户,是东亚海上丝路的重要驿站,也是南北海运线路的必经之处,因此自古也是海疆要隘。明代,这里是抗倭前哨,巍然海疆,战旗摇动。清代,这里也是征战“海寇”的主战场。嘉庆年间,海寇蔡牵船队就常游荡于列岛之间,清朝水师屡屡征战,出没风涛。被称为“一代战神”的水师将领李长庚,曾任定海镇总兵、福建水师提督、浙江提督,多次统帅水师,追剿蔡牵于马迹山、陈钱山、大洋山、绿华山等岛礁间,穿梭追击,出生入死,勇往直前。

李长庚,祖籍福建同安,与匪酋蔡牵可谓是“同乡冤家”,清乾隆十六年(1751)出生,从小喜习武,武进士出身。嘉庆二年(1797)自福建澎湖协副将升任浙江定海镇总兵,就此担负起舟山海域剿匪保民的重任。他长年累月率领将士驰骋汪洋,对海岛形势了如指掌,堪称智勇双全,无往不胜,在海匪中流传着“不怕千万兵,只怕李长庚”的话语。

李长庚文武双全,他善吟诗,字里行间记录戎马生涯,算得上是一名儒将。后人整理刊印《李忠毅公遗诗》一卷,诗稿中有数首与嵊泗列岛有关,反映了水师征战的千辛万苦,也记录了诗人怀念亲朋、尽忠报国、体恤民生的拳拳之情。

尽山风难怀挚友

尽山,即嵊山,亦称陈钱山,嵊泗列岛最边远的住人岛屿,自古就是海疆重地。从外海进入江浙,这里是第一站,当然也是船舶补给地、避风港,因此海寇常常盘踞于此。李长庚率师多次与蔡牵激战于嵊山海域。如,嘉庆六年(1801)七月,督兵至尽山,炮沉盗船二只,生擒陈火烧等十二人。又如,嘉庆八年(1803)八月,蔡牵、朱濆在马迹洋结为一阵,李长庚督兵追击,进至尽山,击沉匪艇两艘,这一仗打得蔡牵落荒而逃,蔡牵责怪朱濆不听号令,朱濆大怒,与蔡牵分道扬镳。尽山之战,削弱了蔡牵势力。

海上风云莫测,胜败兵家常事。战神李长庚的军事生涯也并非一帆风顺。古代战舰全仗风力,海上环境变化多端,一旦海上起狂风,水师往往遭遇重创。嘉庆十年(1805)的秋天,还是在嵊山,骤然而起的风灾,导致李长庚的水师损兵折将,定海镇总兵罗江泰不幸遇难,让李长庚痛心不已。

嘉庆十年,李长庚已经就任福建水师提督,在福建督战,打击蔡牵一伙。蔡牵败走温州海域,定海镇总兵罗江泰和其他总兵一起联合作战,水师一路向北跟踪至尽山,茫茫大海,竟一时不见海寇踪影。突然海上起黑云,罗江泰急令返航回港避风。风骤至,白浪滔天,战舰碰撞,顷刻破碎,不少兵将遇难,罗江泰也不幸魂归大海,不知所终。

在后方督战的李长庚,闻听尽山风灾,不禁忧心忡忡,为将士们的安全而担忧。他有《尽山被风,随师漂散。怀愁不堪,率成一截》诗云:

怒涛声撼海天秋,此地风狂更可忧。

不信尽山潮汐异,果然西水反东流。

罗江泰是李长庚的挚友,和李长庚同岁,两人是打击海寇蔡牵的同事,枪林弹雨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闻听战友出事,李长庚吟诗《风灾后,罗镇军不知下落,志叹三首》,深表怀念。

其一

怒涛不测事堪虞,祗恐相逢此世无。为念堂前双白发,家贫子幼口难糊。

其二

一痛难申故旧情,伤心未忍说分明。漫言已是千秋别,犹望归从万里程。

其三

狂浪惊难测,愁怀遣不开。天教兵势散,风折将材来。

束手无全策,浮生尽可哀。望洋空浩叹,知己几时回。

诗中李长庚寄托哀思。罗江泰,字静波,浙江黄岩人,出身家贫,后投军定海镇,他也是个“敢死队”一样的人物,征战海寇,屡立战功,由士兵一步步升任游击,后赴任福建水师,又辗转回任定海镇总兵,闽浙洋面上李、罗两将精诚合作,兄弟情深。李长庚闻听罗江泰魂归碧海,下落不明,感叹从此生死两茫茫,人间少一知己。想起罗江泰老家的高堂老人,他伤心难忍。“望洋空浩叹,知己几时回”,李长庚多么希望老天开恩,还罗江泰一线生机。

可惜,大清朝廷命沿海各省探访罗江泰下落,久之无得者,后葬衣冠于故乡黄岩。

北洋舟中忧军民

李长庚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仁爱之将。在定海,他有许多公益善举,捐俸修学宫,置义冢,自掏腰包购买大米赈济灾民等等,定海百姓交口称赞。

在定海任上,李长庚亲率水师,多年驰骋于北洋即嵊泗海域,留下多首诗篇。海上烽烟难熄,渔区风雨连天,诗中有对渔区百姓的怜悯,也有对作战伤兵的担忧,表达了儒将李长庚的仁爱之心。

大、小洋山,清代为江浙交界之处,是北洋要隘。小洋山岛上怪石累累,其中有“擂鼓石”,形似大鼓,击之“咚咚”有声,传说清朝水师都督李长庚在此“擂鼓”击退海匪偷袭。

李长庚作有《连日追捕,蔡匪北窜。闻与定师战于羊山,弁兵被伤至重,因而作此》一首,记录其麾下定海水师的羊山之战。清代的羊山,亦指今嵊泗列岛的小洋山岛。

征帆无顺逆,逐浪似轻鸥。盗匪东西窜,雄师晓夜搜。

相逢嫌落日,抱恨对孤舟。闻说羊山战,吾心恻恻忧。

在诗歌中,记录了定海水师乘风破浪,不分昼夜,连日追击蔡牵海寇。羊山之战,部下受伤比较重,“吾心恻恻忧”,表达了将军对受伤士兵的怜爱之心。

嵊泗列岛是渔区,洋山渔场自古是大、小黄鱼的故乡。早在宋代,洋山一带洋面已形成规模较大的黄鱼汛渔场。因当时大黄鱼主产洋山洋面,故称大黄鱼汛为“洋山汛”;因捕捞小黄鱼时值春季,亦称小黄鱼为“春鱼”,将捕捞小黄鱼唤之为“捉春”,成为小黄鱼汛的代名词。

李长庚在北洋征战间隙,留有一首《渔期正届,风雨未息,心切不安》的诗,诗云:

风雨连天作,渔翁举纲难。千樯环海岸,万顷湧波澜。

未听鱼声唤,先闻水势潺。怒涛如不息,无自免饥寒。

虽然是鱼汛期,但连日暴风骤雨,渔船回港避风,千帆环绕港湾。海面上只听得狂风激浪呼呼响,听不到大黄鱼的咕咕声了。李长庚担忧的是如此风雨,久久不息,渔民的生计咋办啊?“怒涛如不息,无自免饥寒”,悯惜之情,溢于言表。

在北洋的征途中,困难很多。追击海寇,归期不定,再加上遇到风暴、雾天等恶劣天气,出海的时间就更长了。战舰上的军粮都吃完了,寒衣也未添上,面对困难,将士们豪气犹存。李长庚有诗云《北洋舟中》:

风雾阻孤舟,征帆去末由。军粮只七日,缯纩未曾周。

盗迹知无定,狂涛刮不休。当此苦寒际,难为北海游。

愿借鲲鹏翅,飞斩蔡牵头。免兹年岁暮,还作水中鸥。

一句“愿借鲲鹏翅,飞斩蔡牵头”,表达了李长庚“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气概。当然,李长庚也期盼着海匪尽除,四海升平,晚年能够像海鸥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

李长庚的诗朴实无华,易于理解,表达了一位将军的报国情怀,也蕴含着对士兵、对战友、对黎民百姓的矜恤之情,他既是出生入死的海上战神,更是一位有血有肉、富有情商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