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民生福祉擦亮共富底色

——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纪事

记者 陈斌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10日 第 04 版 )

“健康方舟”驶抵偏远小岛,为村民送医上门;特困人员有了“新家”,体会“一院供养”的幸福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作为浙江省全域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我市将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作为做好民生工作、推进高品质生活、实现海岛共富先行的重要抓手,持续强化攻坚、聚力落实。

聚焦医疗卫生、养老等领域,我市进一步加大政策、制度、机制改革创新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一项项改革举措在千岛大地落地开花,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海岛共富底色持续擦亮。

“健康方舟”守护小岛居民健康

问诊、量血压、测血糖……近日,嵊泗县“健康方舟”巡回医疗服务队,走进偏远小岛滩浒岛。10余名主任医师“出诊”上岛,为当地村民提供肝胆脾B超检查、健康隐患筛查等全面医疗服务。

“专家到家门口看病,还送药,太贴心了!”70多岁的郑阿婆拿着刚领到的免费药品笑道。

舟山多悬水小岛。受交通、人才、经济等因素制约,海岛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远有所系,病有良医”。去年,我市整合全市各级医疗资源,正式启动“健康方舟·生命守护”巡回医疗行动。

44支市、县、乡三级巡回医疗队,165个“固定+流动医疗点位”,以“健康方舟”为载体,打破海岛地域壁垒,服务足迹遍布80余个偏远海岛、村(社)。其中,61个固定点位设置在无医疗机构的住人小岛和渔农村,104个流动点灵活覆盖更多区域,确保医疗服务“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这一年,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在舟山全域实现均衡布局、普惠可及、共建共享,让海岛居民就医之路愈发顺畅。而在医疗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我市有着更为深远的布局。

自从去年衢山镇上的岱山县第二人民医院可以做血透治疗后,毛阿婆终于结束了宁波、衢山两地跑的10年求医路。“现在家门口就可以做血透,对我们来说方便多了。”老人的女儿盛女士连连点赞岛上的就医环境,“现在我们小岛医院的医生技术也不错,上次我家人突发心梗就是县二院及时救回来的。”

这些变化,得益于岱山县建立的以县第一人民医院为主体的“多院区大科室”机制,推动3家县级医院专科类医务人员共建共享,帮扶岱山县二院新增肾内科等科室9个、诊治项目10个。

以往,偏远小岛百姓缺医少药、求诊路漫漫。如今,一场基于舟山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以“县乡村一体”为核心的医疗人才管理改革正悄然改变海岛群众的就医体验。

“针对医卫人员流不动问题,我们以‘离岛帮扶+定期上转’双轨制,结合海岛实际完善‘站点潮汐支援、下沉弹性坐诊、常态巡回服务’等供给机制,实现人员流转一体化。”岱山县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打通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人员流动身份壁垒,实行“一座岛屿一个乡镇一家医院”运营管理模式,让群众进“一道门”享受“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

各项创新举措与小岛医疗服务环境的变化,亦是城乡、区域差距缩小的佐证:调整一系列医保政策,推进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以县域医共体改革为抓手,持续加强泗礁、岱山、六横、衢山等大岛医疗资源的整合力度;依托“山海”提升强能力,引进新技术、新项目“落户”县(区),甚至偏远小岛,实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创新“省编市用”“市编省招代培”等模式……

这两年,经过不懈努力与积极探索,我市通过“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创新探索建立市域统筹、跨区流动的医务人员管理培养机制,破解海岛人才“引进难、培育难、留住难”问题。

幸福颐养让老人“住得稳、过得好”

走进岱山县东沙康养联合体,窗明几净,空间宽敞,老人们三五聚一起聊天。这里集中供养着来自该县7个乡镇的77名特困人员。“这里的服务真的很好!能在这里安度晚年,是阿拉的福气!”78岁的张明康自从入住东沙康养联合体后,感觉日子过得比以前更舒心。

这家康养联合体设有养老服务床位209张,主要为岱山县特殊困难及低收入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普惠型供养、护理服务,康养服务,实现政府兜底对象集中供养。

受海岛交通不便、资源共享性差等客观因素制约,我市特困人员供养工作存在资源分散、服务单一等问题。如何让海岛老人“住得稳,过得好”?

近年来,我市民政部门聚焦养老领域痛点难点,着力补齐突出短板,逐步构建形成“1+4+N”海岛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特困人员“一院供养”和民生服务综合体建设,被列入全省首批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以市域统筹、县域主抓的方式,全力推进特困人员集中供养。并通过统一供养和服务标准、管理规范、资金保障等内容,进一步提升‘一院供养’的幸福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全市原有的30家特困人员服务机构已缩减为8家。其中,精神康复类特困人员由全市统一供养。累计核减床位1189张,并以此带动25家“小弱旧”养老机构撤并转型,年节约财政资金700余万元。

舟山的老龄化程度较高,有的悬水小岛住的全是老人。岛上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缺乏规范管理、服务人员、文化生活。

让老人们从简单的“吃饱穿暖”,到全方位提升健康饮食、专业护理、康复医养、精神慰藉等。我市持续推进养老领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

全面推进迁居养老“一件事”改革,至今已完成7座岛屿132名老人迁居养老;积极谋划定海、普陀、岱山等一批中高端医养结合养老项目,因地制宜改扩建医养康养结合服务设施;累计打造6家“可拓展、可转换、能兼容”示范型民生服务综合体……

此外,我市统筹打造“幸福食堂+中央厨房+照料中心+邻里互助”的海岛特色助餐服务体系,为海岛老人提供更为完善、多元的养老服务体系。

通过“公益+市场”幸福助餐创新模式,我市构建保障基本、优质普惠的助餐体系。同时,依托公建民营、连锁加盟等模式,做优本岛“幸福食堂”,目前已完成全市24家幸福食堂的建设,去年月均客流约29.66万人次,其中老年人占三分之一。

在海岛,我市通过“中央厨房+照料中心+邻里互助”等方式,依托各类阵地累计布局助餐点162个,全市助餐覆盖率达96%,今年将基本实现全覆盖。

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探索海岛共富特色路

金平岛的“幸福驿家”与嵊泗本岛的菜园镇,仅一桥之隔。这里住着来自悬水小岛绿华岛的44名村民。告别曾经的“孤岛”生活,他们在这里开启了便捷新生活。

嵊泗不少悬水小岛面临“老龄化加剧、设施薄弱、服务缺位”的困境。以绿华岛为例,过去村民往返本岛需1个小时船程,遇恶劣天气常停航,医疗、教育等资源更是匮乏。

“现在出行方便,还有志愿者时常上门服务。”“幸福驿家”管理员王淑飞说,每个房间明亮、家具簇新,大到空调电视,小到夜灯一应俱全。

该县在市域基础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中,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发展新方案,以“强城、兴村、融合”为建设主线,探索走好走稳海岛共富特色之路。

“通过落实新居民权益保障机制,创新小岛迁居‘一件事’改革,引导偏远小岛上的零星人口向大岛集聚,提升小岛居民进城生活的幸福指数。”嵊泗县社会治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一场旨在打破城乡与岛屿间公共服务壁垒的变革,正在我市打响。

2023年起,我市以“优化布局、整合资源”为核心,将百人以下小岛纳入迁居计划,通过整岛搬迁破解“孤岛困境”。去年,全市已完成12个小岛居民的迁居。

这场搬迁并非简单的地理迁移,而是资源的系统性重构。如今,嵊泗盘活了金平小学、青沙幼儿园等67套存量资产,打造“安养驿站”“幸福驿家”等多元化安置点;定海区创新“保留宅基地+保租房”模式,数十户居民通过摇号入住城区楼盘;普陀虾峙镇则将大双山岛老人迁入集居住、康养、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驿站,实现“养老不离岛、服务有提升”。

在解决住房问题的基础上,我市构建起“1+4+N”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医疗上,建立海岛远程诊疗网络,实现“小病不出岛、大病快转诊”;教育上,优化学区布局,让迁居儿童就近入学;养老上,引入“时间银行”“智慧养老”等服务,志愿者每月上门提供生活照料……

数据显示,12个迁居小岛年公共服务支出从1393万元降至572万元,降幅达58.9%,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从“故土难离”的情感羁绊,逐渐转化为“向新而生”的共识。西蟹峙岛迁居老人感慨:“过去怕生病,现在家门口有医务室;过去孤单,现在天天能和老邻居唠嗑。”

从悬水孤岛到幸福家园,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不仅破解了海岛发展的现实困境,更探索出一条“以迁促聚、以聚兴产、以产富民”的共富路径,绘就一幅具有海岛特色的幸福民生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