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中央厨房”服务3个造船基地,智能化设备助企降本增效

“宁兴船舶”智能集成中心投用

记者 陈瑶 滕海平 通讯员 朱学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9日 第 01 版 )

本报讯  10余米长、2米多宽、约11毫米厚的钢板在全自动传送带上平稳移动,4分钟内,一台智能宽幅多头印字机就完成了钢板所有信息的喷印。过去这个程序需要个把小时且为手工作业……近日,舟山宁兴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简称“宁兴船舶”)智能集成中心正式投用。

“宁兴船舶”在舟山岱山和宁波北仑共有3个造船基地。这个智能集成中心将为3个造船基地集中生产船体结构件和船舶舾装件,相当于船舶先行生产的“中央厨房”。智能集成中心的自动化率达到75%,可实现钢板智能加工和小组立机器人智能焊接。在集成中心内制造完成的船舶结构件,会被配送至宁兴各处生产基地进行后续分段制作。

“一块钢板有时候需要切割成几十、上百个结构件,智能喷码机自动识别后四五分钟就能完成喷码,比传统手工写料的方式节省90%以上时间。”智能集成中心车间主任林碧海指着新配备的一台喷码机说,“喷码后,智能行车自带的电永磁起重器会缓缓吸住钢板,平稳送至激光切割上料输送平台。”车间内有两套这样的激光切割系统,每套系统的切割平台分上下2层。“原本切割完的钢板要先运走才能切割下一块,现在两层切割作业台轮流作业,效率起码提高了四五倍。”林碧海介绍,激光切割相比传统的数控切割机,精度控制从原先的2.5至3毫米,提高到了零点几毫米。

切割好的不同钢板,会被“吸装”到输送带,然后送往分拣区域。从喷码、输送上料、切割、下料运往分拣组拼场地的整个流程,如今只需要4至5名操作人员在智能操作台进行操作,“以前这套流程至少要二三十个人。”林碧海介绍道。

钢材处理完成,接下来会被送进隔壁的小组立车间进行焊接。“车间内共有8台全自动焊接机器人。一台抵以前3至4个人的焊接量,为我们省下了20多个人工。”林碧海说。

完成制造一个常规船舶分段的结构件,如果还在其他生产基地使用原先的生产设备和流程,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如今在智能集成中心,这套流程生产只需要2至3天时间。

智能集成中心的投用,大大加强了“宁兴船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启用当天,越南船东受邀参观自己订单的开工,这是宁兴今年新接的客户,已经与宁兴签约了4艘船舶订单。

“今年企业成功进军了东南亚造船市场,眼下正与欧洲企业接触,计划进一步拓宽产业版图。”公司总经理江创宏说,今年上半年公司产值已达8.8亿元,同比增加了160%。目前,该公司已签约生效订单31艘,其中开工在建22艘,正在洽谈的还有50余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