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舟山实践
“舟”到有礼润心田 文明之花吐芬芳
———舟山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20年纪事
记者 汪超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4日 第 04 版 )
定海区“美之声”演唱团志愿者为偏远海岛老人带去“一顿饭的陪伴” 市妇联供图
户外劳作辛苦,环卫工人乐家惠心里却很甜——在定海东大街忆来顺生煎店,一份免费早餐让她“不用自己带饭”。不仅是忆来顺,芙蓉洲路商业街上的7家餐饮店都已加入“免费一餐”活动,面向环卫工人、孤寡老人、困难家庭等群体,分时段限量提供生煎包、粥、盖浇饭等爱心餐品,让受益者尝出幸福的味道。
这一份份爱心餐的背后,是舟山20年文明素质工程的深厚积淀。
2005年,省委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头一条就是文明素质工程,旨在通过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0年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市大力开展道德先进典型发掘、选树,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久久为功打造“海上花园‘舟’到有礼”品牌,持之以恒推动城乡文明建设,通过培育有礼公民、塑造有礼社会,让每个舟山人都成为文明代言人。
文明,正成为人人“日用而不觉”的日常。
凡人善举典型迭出榜样凝聚向上力量
7月6日下午,普陀圆通快递员唐亚楠、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机械工汤光辉,不约而同跃入河中,将落水女孩营救上岸。这一幕被围观群众用手机记录并传至网络,引发一场正能量风暴。
凡人善举,滋养“文明舟山”。20年来,我市持续实施并完善先进典型群像选树计划,建立健全发现挖掘、培育选树、宣传弘扬、激励关爱等全链条工作机制,向真而行、向善而进、向好而生的“文明之花”,在东海之滨绚丽绽放。
于惊涛骇浪中,两度舍弃自家蟹笼勇救32名落水船员的岱山船老大沈华忠;30余年救捞大小沉船120余艘,捞回落水者遗体80余具的“折翼”潜水员董建海;8次跳海救人,成功劝导10余位轻生者重燃生命希望的环卫工人钟耿平……
在榜样和典型引领下,越来越多人从旁观者变成践行者。全市先后涌现出市级以上各类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300多例。其中,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4例、省道德模范11例、“中国好人”23例、“浙江好人”193例。
弘扬社会正气,让“德者有得、勇者有荣、助人有福”。我市出台了《道德模范礼遇保障办法若干规定(暂行)》《舟山市关爱好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从物质奖励、医疗救助、生活补助、就业权益维护等方面,丰富关爱礼遇内容。同时,发挥网格道德基金、文明实践基金等作用,从礼遇保障上全力营造“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
从社区文化长廊到农村文化礼堂,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争相上墙,崇德向善的社会氛围愈发浓厚。《舟山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的实施,更是把健康文明的行为、生活方式提高到法律高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文明实践“走新”“入心”海岛群众乐享实惠
不久前,30余名文明实践者来到岱山县东沙镇司基村,为留守老人义务理发、维修电器。而这样的暖心便民服务,几乎每月都在开展。
从老百姓最有感触的细节入手,推动文明实践“走新”“入心”。20年来,我市聚焦偏远海岛群众的精神文化和生活需求,整合涉海、涉渔等部门资源,将一艘艘客运船、公务船、捕捞船、作业船,打造成穿梭在海上和岛际之间的“实践号”。
固定场所变“流动阵地”,“请进门”转为“送上门”。科普教育、新风展演、代缴代办、健康义诊……280余艘“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如雨后春笋般为偏远海岛群众兑现着“有约而来、有需而来、有急而来”的服务承诺。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深入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各县(区)都有自己的独特“舞步”。
定海区“美之声”演唱团、励志电器公益维修队等10余个社会组织,首创海岛“夜间驻点”志愿服务模式,定期开展24小时不打烊“组团式”服务。
普陀区“文明渔船领航蓝海”行动,通过“有礼领航”“振兴领航”“平安领航”“环保领航”“互助领航”,参与环境保护、矛盾调解、抢险救灾。
岱山县依托渔民、渔嫂、志愿者,推动“垃圾不落海”;嵊泗县聚焦海上作业船舶,打造“海上妈祖、海上好声音、海上120、海上清道夫”实践品牌。
非遗文化传承基地、三毛文学体验集、“百姓之家,文明驿站”……放眼舟山,一个个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相继建成,以点带面,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
“‘舟’到有礼”春风化雨 海上花园气象一新
斑马线前,司机主动停车礼让行人;街头巷尾,志愿者或清理垃圾,或文明劝导;宴会桌上,“夹菜用公筷”从时尚变日常……
20年来,我市推动“浙风十礼”落地生根,成立了文明礼仪讲师团、编印了文明礼仪教材,持续开展“传承好家风、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随手做志愿、重信守承诺、垃圾要分类、烟蒂不落地、邻里讲和睦、就餐不浪费、带走半瓶水”文明养成十大行动,打响“海上花园‘舟’到有礼”品牌。
全市深入开展“有礼单元”“有礼窗口”“有礼地标”建设,已完成29个精品点位打造,建设有礼示范带2条。以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为抓手,践行“百行行百礼”,在900多个饭店宾馆、景区景点、交通场站、窗口单位开展微笑服务和效能提升行动,促进营商环境优化、文明风尚提升。
结合“浙风十礼”,全市先后举办“一月一礼”系列活动500余场。各地结合实际打造“有礼定海有你定好”“渔都礼城”“浙里仙岛以礼相‘岱’”“嵊泗礼岛有你更好”等区域精神文化品牌,以“一县(区)一品”的奋进姿态,不断以文化人、以文润心。
人的有礼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有礼。2020年,我市在全国113个提名城市中以总分第九的优异成绩,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今年5月,岱山、嵊泗两县通过努力,获评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至此,我市实现市、县两级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
从城到乡,以礼化俗,乡村同样焕发文明新气象。
全市280个行政村全部完成村规民约修订,100家渔农村文化礼堂成立“家宴中心”。通过免费提供节地生态安葬场所、出台生态安葬奖补政策、多角度宣传推广文明治丧“一通告两倡议”内容等方式,全市主城区文明治丧率达到100%。
我市还鼓励文明单位送资源、送服务、送活动到渔农村,形成队伍联建、活动联办、服务联合的“三联”合作模式,引导331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280个渔农村开展新一轮“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活动,推动城乡居民文化交流更加深入、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截至目前,全市已创成全国文明村镇24个,全国文明单位21家,全国文明家庭4户,全国文明校园3家,创建“文明细胞”上万个。
人人学礼践礼,处处见礼展礼。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飘散出沁人心脾的缕缕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