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舟山现存南明遗迹及史料文献简辑
周兴 尹娜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8月02日 第 02 版 )
宫井井亭
张名振墓残存墓碑
舟山孤悬海外的地理优势,曾在明清易代之际先后被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为首的隆武(1645年闰六月廿七至1646年八月廿八)、监国(1645年七月十八至1652年三月)等多个政权短暂占据,并于1651年阴历九月初二“辛卯之役”中被清军攻陷而惨遭屠城,其后又被郑成功和清军反复争夺,最终被清军迁弃。东南沿海一带残余反对势力消灭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设立定海县,重新被纳入帝国版图,随后这些当年的敌人也被新政权所逐渐追认并正名。
舟山曾是明末清初风雨飘摇中明季遗臣的家园依靠和部分人的埋骨之所,留存下来了一些相关的遗迹、遗物,是体现舟山作为海洋历史文化名城的鲜活亮点,可供今人哀叹和凭吊。虽然此前已有学者曾对个别遗迹进行过研究,但尚未看到较为全面的关于舟山南明遗迹的系统性解读。
舟山现存南明遗迹
遗迹
1.宫井
位于定海区昌国街道留方社区舟山警备区院内东南部,明代始凿,清光绪年间加石栏,上勒“舟山宫井故址”六字,后失,2001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点。现井表面被亭址覆盖,井口呈圆形,直径约为2.5米,占地面积约为3.9平方米,深约8米,井壁用块石垒叠圈砌。根据《定海成仁祠备录重编》,该石碑最初为英义伯阮骏所立,后遭清军破坏,至1931年孙尔瓒补立石碑。
1649年,明鲁王朱以海退守舟山,改原参将府为“行宫”,宫内井遂名“宫井”。顺治八年(1651),清军攻陷舟山。据光绪《定海厅志》记载:“城陷,元妃整簪服,北向拜谢,投井而死。义阳王妃杜氏、宫娥张氏从焉。锦衣卫指挥王相、内臣刘朝共掌宫事,叹曰:‘真国母也!岂可使其遗骸为乱兵所窥。’相舁巨石填井平之,即共刎其旁而死……”“九月丙子城陷,(刘)世勋巷战死,张肯堂阖门尽节,元妃陈氏投井死。”是辛卯屠城的历史见证。
《成仁祠备录》引《海东逸史》元妃陈氏生平传文,并附录了《昌国典咏》的相关记载,对舟山城陷、元妃沉井的前后始末进行了详细叙述,全祖望《宫井碑文》中即提出了“惟翁洲即前宋之厓山也”的史论观点。
2.张名振墓
位于普陀区勾山街道芦东社区南岙村鲁家园西南角,建于明永历年间,1917年乡民掘地所得。原存墓碑、牌坊和封土堆等。
墓碑阳刻“皇明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兼太子太师定西侯侯服张公之墓”,横式,每行两字,十三行,隶书,字大0.13米左右,款为“永历丙申正月吉旦”等字样,可知为永历十年,即1656年所立。原地上建筑均已无存,仅剩一稍隆起的土包,墓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建房时被切为三段作为柱子使用。
张名振,字侯服,江宁人。世袭南京锦衣卫,明亡后至台州请鲁王监国。鲁监国加富平将军、定西伯,永历朝封定西侯,加柱国太师,当国。乙未年(1655)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军,墓碑中“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兼太子太师”当为死后所封赠。
时南明朝先后死难者尚有张肯堂、朱永祐、郭定等人墓葬,《定海厅志》中有记载,但史迹无存,本文不述。
3.张煌言蒙难处
位于普陀区六横镇悬山社区大鱼厂大平岗山北面山腰,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
张煌言(1620~1664)字玄(元)箸,号苍水,浙江鄞县人,崇祯十五年考中举人,钱海岳《南明史》中称其“神骨清遒,豪迈不羁,能文章,善骑射。”鲁监国赐为进士。清军占领中原后,张煌言毅然变卖家产,参加浙东抗清义军,后又随鲁王入海退守舟山,历任兵部侍郞、兵部尚书等职。他率军出没风涛,转战千里海疆,在海上坚持抗清19年,曾四入长江,三下闽海。光复四府三州二十四县,威震东南。后因郑成功、鲁卫相继病逝,张煌言独木难支。为避免无谓的牺牲、保存抗清力量,张煌言于1664年6月遣散军队,结茅隐居于舟山悬山岛,以图东山再起。不料被清朝廷探悉,于1664年7月17日在悬山岙隐居处被捕,旋被押解至宁波、杭州。张煌言坚贞不屈,于9月7日在杭州慷慨就义,享年45岁,赋有绝命词,同僧超直、张文嘉等葬之于杭州南屏山麓。
该遗迹与杭州的“张苍水墓”、宁波“张苍水故居”遥相呼应。与墓地同在西湖周边的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现杭州建有张苍水先生祠,诗文等收录于《张苍水全集》。
4.雪交亭遗址
雪交亭为大学士张肯堂殉难之处,原址位于明代参将府、清代总镇府后,应在现在的书院弄原定海二中内。《定海厅志》解释了雪交亭因为“夹以一梅一梨,开花则两头相接,”故谓之“雪交”,隐喻主人的高风亮节。
清兵陷城时,张肯堂自己在雪交亭上吊自杀。“及清兵入,肯堂冠带至雪交亭,南向坐……”,其妾姜氏、方氏和仆妇婢女等一家二十余人相继自尽或投水同死。殉国情节悲壮而慷慨。
张肯堂,字载宁,号鲵渊,松江华亭人,天启五年进士,历隆武、监国朝,官至太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南明史》中有传文。雪交亭后有重修,建为六角攒尖式,1939年被日军拆毁,仅存旧照,见于《定海县志》和《舟山市志》中。另外在舟山博物馆中展示有清道光年间所立纪念石碑,即《定海成仁祠备录重编》中所存录图像者。
5.同归域
位于今定海区龙峰山下,海山公园旁。系清顺治八年(1651)南明鲁王抗清将士臣民万余人殉难骨灰合葬墓。当年由参军乔钵掩埋尸骨并筑“同归大域”,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定海知县缪燧出资建祠垣墙,形成院落。标志着清朝对南明死节诸臣的正名。其后又陆续修建、增建。1962年舟山将其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略加修理。1979年又列为地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底大修,1997年8月被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同归域现墓长5.02米,宽5.25米,高2.75米。大致由前部墓碑、墓体包括水泥封土及外包墙三部分组成,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71平方米。原墓上石刻、墓柱对联等在《定海成仁祠备录》中有收录。虽然墓葬经过重修,但却是舟山在南明时期那段历史的最直接见证。
同归域前清代康熙年间知县缪燧曾建成仁祠,祭祀明季殉国诸英烈,后改为同归域享堂,建筑现已无存。
遗物
1.“海国长城”碑(隆武乙酉年)
呈长方形,通高198.5厘米、宽81.5厘米、厚9厘米,下方尚存插榫,花岗岩质地。中部阴刻“海国长城”四个楷体大字,两侧有上下款,上款为“钦命招谕浙直总镇都督著海将军秣陵刘世勋”,下款题“大明隆武改元乙酉年孟冬望日立石”。
众所周知,明亡后,舟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曾作为反清复明的重要据点。原唐王朱聿键于1645年闰六月初六就任监国,廿七即皇帝位,年号隆武,定都福州,次年八月十八死于汀州,隆武年号仅存在一年余。因明遗民拒绝使用清朝年号,故石碑下款中的“改元”即指改崇祯为隆武年号,即公元1645年。
该碑的发现经过,此前经咨询普陀山—朱家尖管委会相关人员,该石碑为2018年普陀山镇龙湾村村民偶然挖出,现置于正趣亭内。此方石碑是目前所知舟山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南明遗物,对研究南明史有重要的历史和研究价值。
立碑人刘世勋,文献记载其“字允(胤)之,南京人也。解褐自右榜进士,历官都督佥事,监国驻师进安洋将军,平居好史籍,娴吟咏,称儒将云。”“九月二日,大炮如蝟,城雉尽坏,世勋朝服北面,望洋再拜,自刎而死。妻同死,子兵部主事炳亦死。国朝赐谥烈愍。”于顺治八年(1651)九月二日清军攻陷舟山城时与李向中、吴钟峦等一同殉国,清乾隆年间追谥“烈愍”。《南明史》中列传留名,其妻、子职方主事刘炳,阖门从死。舟山旧有刘烈愍公祠,内有全祖望所撰《翁州刘将军祠堂碑》。碑文存《厅志》中,全祖望写下了“翁洲文武死事诸公极多,可考者二十七人,而城守之功则刘公世勋壹人任之为尤烈”的词句,对其誓死守城作出了较高评价。张煌言亦有《哭刘安洋》诗流传。
关于其“好史籍,娴吟咏”“兼通诗史”的体现,《昌国典咏》保存有刘世勋的《题干大圣庙》七律诗一首,全诗为“力扶九鼎一丝存袁海上驰驱欲报恩遥遗爱犹留干圣庙袁英风莫过茹侯村遥谁云落日戈难挽袁毕竟天高手可扪遥慷慨诸公同看到袁闻鸡我欲舞剑琨遥”体现了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的孤臣形象。诗句慷慨跌宕,使用到历史典故,可知其人文武兼备,且最终死守舟山而殉国,确实具有忠臣儒将风范。
文献中对于刘世勋的官职,均为安洋将军,此石碑中的“浙直总镇都督、著海将军”当为在此之前的官职,因古时习称某人最高之官位,因此石碑可补刘世勋生平记载之不足。可惜的是,虽然刘世勋文武兼备,但石碑未写明碑文为刘世勋所书,故尚不能判定书写者。
2.“陆地仙藏”碑(隆武己丑年)
2012年临城桃湾山庄建筑工地征集,原被移作孝李井旁洗衣石板。碑横式,两端有榫头,花岗岩质地,长228厘米、宽56厘米、厚15厘米,正面楷书双钩刻“明诰赠太夫人郑氏之墓”,原有落款,已风化不清;另一面楷书阴刻“陆地仙藏”四字,上款“隆武己丑季春吉旦立”、下款“太师威虏侯黄斌卿书”。该碑现藏舟山市博物馆。
隆武己丑年为1649年,因石碑为两面刻字、墓碑一面落款不清,存在利用早年墓碑改刻的可能,而“陆地仙藏”从字面理解或许是题赠给一名隐逸之士的。
黄斌卿,字明辅,又字虎痴,福建兴化莆田人。崇祯十年任宁台绍参将,后升总兵。明亡后,上言隆武帝屯兵舟山作为进取之地,先后被封肃虏伯、威虏侯,后因内讧而被杀,死后被永历朝追赠肃国公,谥号“忠襄”;清乾隆时赐谥“节愍”。出土墓碑上“太师”为太子太师简称,乃封伯爵时所加职官;威虏侯爵位乃隆武二年(1646)五月被无功除爵后所复封。
根据文献,黄斌卿虽为武将,且在南明遗民所记书籍中声誉欠佳。然其人“好经史诸子百氏,夜张灯读书,漏深乃就寝,鸡鸣起治军,以为尝(常)。”从此方石碑书法也可看出黄斌卿具有一定的书写功底,并非不通文墨的鲁莽武夫。
相关史料文献辑录
因清朝建立后,对前代部分书籍进行了销毁,并通过文字狱政策在行动和思想上制约了遗老遗少对前代的怀念和对现政权的不满。尽管如此,仍有少量书籍留存下来,记载了当时参与反清复明义士们的见闻,可充明季之实录。清代中期以后,清廷也逐渐承认明义士们的节义,屡有建祠、赐谥等行为,相对放松了这方面的管控。因此流传到清代的,及清代晚期一些著作也得以流传。
本文略引与舟山相关的数种文献,并为书中内容作简短稽考,借以查探上文几处南明文物在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及与文物相关联的人的动态、经历。
1.明遗民著作:
翁洲老民《海东逸史》十八卷,记载鲁监国时期诸臣史迹,对舟山事记载最为详细,谢国祯推断作者“当是明季遗民而作于清康熙时也。”
参加过反清复明的黄宗羲所著有《海外恸哭记》和《行朝录》卷七《舟山兴废》等,都对当时身处其中的所知所闻进行了记录,文末附以遗民孤臣的感慨。另有不著撰者的《舟山纪略》一书,其中张名振的记载较《舟山兴废》更为翔实。
高宇泰也曾偕钱肃乐起兵,所著《雪交正气录》从甲申至癸巳(1644~1653),分卷为“纪”“特纪”和“附纪”等,对晚明忠臣、义士、烈妇撰写小传,后附有诗文。
张煌言《北征纪略》、徐芳烈《浙东纪略》、张遴白《难游录》及左尹飞人查伊璜所撰《鲁春秋》等,多为鲁监国时旧臣,所撰书也记鲁监国朝实事,对了解舟山在朱以海时期朝堂内外人事动向有所帮助。
2.晚清文献:
徐鼒道光、咸丰年间所撰《小腆纪传》和《小腆纪年》二书。《纪传》为南明君臣立传;《纪年》二十卷,仿照《资治通鉴》体例,记载了南明三朝的史事。一以年经,一以人纬。尤其是《小腆纪年》,对重大事件记载赅备翔实,并加以小注,为治南明史不可不读之书。
清末光绪年间所修《定海厅志》和民国《定海县志》中,对南明一段记载较为中肯。关于舟山陷落死难诸臣事迹的清代沈有澜撰《成仁祠汇考》和孙贻谋撰《成仁祠备录》即收录于志书中。另外清代佚名《明季诸先烈舟山殉国始末记》也是不容忽视的文献。
3.近现代著作:
谢贵安系统地对南明史进行了研究,曾将民国时期南明史分为史实派和史观派,新中国成立后又取得了新的学术贡献。本文不在综述既往研究成果,仅对涉及到舟山相关内容的数目进行摘录,以方便对舟山南明时期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目的仍然在于对史迹、文物方面。
作为南明史方面的大家,谢国祯于1933年即进行了较早的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所著《晚明史籍考》后经增订并多次出版,搜集有万历至康熙年间的千余种文献,基本囊括了前述所有明季文献,并以时代先后、记事内容等分门别类,方便对号查阅所需文献。舟山相关的资料除上节所列外,尚有《舟山纪略》《舟山始末》《舟山忠节表》和《甬东正气集》等。除此之外,《南明史略》中也有关于舟山的记载,但属于较为通俗的读物。
1944年钱海岳完成初稿的《南明史》,原名《南明史稿》,首次以纪传体的形式为南明立传,搜集资料臻于完备,是南明史研究方面的巨著。关于朱以海、朱聿键等的生平本纪及其他如黄斌卿等的列传均可参考。与本文所述遗迹遗物相关的刘世勋、张名振等人传记在该书中也可查到。
1959~1972年台湾地区陆续出版的《台湾文献史料丛刊》,卷帙浩繁,收录有《南明史料》《张苍水诗文集》《浙东纪略》等,虽然与大陆出版的个别文献有重复,但可供文献的校勘备查。
此外,近年来舟山博物馆曾辑录《定海成仁祠备录重编》、《雪交亭正气录》和《海东逸史》等数种南明相关的文献,名为《雪交成仁集》。尤其难得的是节录有光绪《定海厅志》中关于南明义士、烈妇的传文,亦可以存南明遗民心史。
顾诚、南炳文和美国学者司徒琳所著《南明史》,侧重于对南明各政权与清兵、政权内部各势力之间斗争史的描述,对舟山着墨不多,仅可了解相关历史背景。
关于舟山南明遗迹研究存在问题
因关于南明的史料在清代曾遭大量删削及封禁,流传至今的文献也都是从历史的夹缝中幸免于难,能够为我们研究提供实物证据的地上史迹和地下文物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历史时期考古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将出土文献和纸上材料进行结合。而南明因时间较短,导致遗物无明显年代特色,留存的许多遗迹经常被笼统的归入明清时期,判断其南明身份须借助明确的年代题记。
具体到舟山而言,市文物部门曾组织专业力量对全市范围内宋至清代近80处海防遗址进行过调查,如烽堠、炮台及瞭望哨等军事设施,必然存在历代相沿使用的情况,文献中也记载有南明时在舟山本岛、普陀山等地有军事驻防,但根据遗址现存的石头堆积、砖瓦及少量陶瓷片等,根本无法确切判定绝对年代,也就为开展南明史迹辨认、研究工作带来了更多困扰和难题。幸运的是,随着近年来在广东、福建和浙江等地一系列考古工作的成果,为全面的从明清中分离出南明特点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和参照依据。
作为亲历亡国及异族入侵的当事人,黄宗羲《行朝录》曾评论道,“当闽、浙立国之时,诚能悉发舟师,一屯于舟山,一屯于崇明,相为首尾,窥伺长江,断其南北之援,即需之岁月,亦可使疲于奔命矣。”“闽、浙立国”,当然是指的行在设于福州和绍兴的隆武、鲁监国政权,然而历史不能假设,这也当然是研究历史者的事后之言。然而,也需要从历史的经验中认识到,在日益依靠海洋贸易的当今,舟山的战略地位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未来发展中都将无可替代。
对于本文提到的这些南明遗迹,睹物观史、透物见人,我们也仅能通过承载着这段峥嵘历史的文物来感知陈垣先生所说的“知明之亡,亡于内讧尔,非清人之力足以亡明也。”
作者单位:舟山市文物保护考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