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面对面”换来“心连心”

——我市深化推进“民生面对面”机制纪事

记者 葛高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9日 第 01 版 )

渔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6%,低收入渔农户收入增长9.6%;12个小岛完成整体迁居,构建起“1+4+N”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体系;34项一体化改革进度过半,民生部门的483个事项中有459个实现“市域通办共享”……

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八届八次全会上,一份上半年民生账单令人欣喜,而这背后,离不开3年前市委市政府建立的“民生面对面·书记市长走进基层单元”工作机制。

每月聚焦一个民生“小切口”,书记、市长与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媒体及网民代表“面对面”交流,听取群众心声,会商解决民生问题。

“我家孩子的托育问题这下有办法了”“刚刚开通的就医专线公交,让阿拉小岛群众看病从码头直达医院”“现在小岛快递也可以送上门嘞”……群众一句句真切的话语、一声声质朴的感谢,道出了市民身边一点一滴、实实在在的变化。

一场场“民生面对面”背后,是群众与政府心与心的交流碰撞,是一个个共性问题实实在在得到解决,是一项项变化、改革真正让群众可感可及,更是无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的真切提升。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听民声汇民智纾民困

“现在幼儿园办托班,适配性硬件软件不到位,大到户外运动设施,小到桌椅、玩具等,师资力量也跟不上……”“很多宝爸宝妈呼吁,能否在社区、单位里提供托幼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宝宝屋’。”……在今年3月10日民生面对面座谈会上,各界群众代表纷纷围绕“托幼一体化”主题畅所欲言。

知民意,方能解民忧。从“优化养老服务”“托幼一体化”等群众关心关切的“一老一小”问题,到“就医便利化”“物流上岛进村”这类实实在在的身边事,“民生面对面”通过整合全市各类民意反映渠道,建立民生高频事项库,始终将主题聚焦在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上。

主题是“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就将活动地点定在全市低保户数量最多的基层单元,方便困难群众就近参会;主题是“强化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就在白泉镇人大代表联络站举行座谈,与群众代表、人大代表们共同探讨碰撞,深入一线破解高铁新城建设中存在的各类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民生事项全市域通办共享”专题活动,更是直接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开展座谈,现场聊问题、想方案、谈对策……

只有架起连心桥,才能听到心里话。听民声、汇民智、纾民困,要的是把群众真正关心关切的大事小情、急难愁盼放心上,悉心倾听民声,倾力实现民意,用情服务民众。老百姓通过面对面机制解开了心结,积聚了正能量,也更好实现了群众参与发展、支持发展、推动发展和监督发展。

一场“面对面”,换来“心连心”。

闭环落实真抓实改让惠及群众可感可及

今年3月,一名网民代表通过市委改革办表达了对相关部门及民生面对面机制的感谢。“去年12月我看到了舟山发布刊登的‘民生面对面’公告,了解到该期主题为‘困难群众精准帮扶’,便将我哥哥的情况进行了反映,很快就有了回音。”该网友表示,她哥哥的低保证书前几天到手了,补助资金也从今年1月份开始发放了,“民生面对面”机制真的能为老百姓办实事。

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民生面对面”机制建立3年多以来,已聚焦优化养老服务、降菜价、推进就医便利化、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托幼一体化等主题,开展专题活动26场次,吸纳群众意见建议400余项。其中,2024年共推动59项任务闭环管理,35项实现动态销号……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市委、市政府深厚的为民情怀,是全心全意为群众带来便利与幸福的责任担当。

为了推动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我市持续创新完善现场办公闭环解决机制,在会后制定问题交办清单,交由相关责任单位承办落实,承办单位需按照“接诉即办”和“首办负责制”的工作要求,2个月内办成完结,并做好群众代表答复工作。同时我市还建立专班督办和动态销号机制,实行“一案一册”闭环管理,针对交办事项办理情况开展专项督查,以月报、专报等形式通报办理情况并向社会公开,全力推动交办任务见行见效。

在去年10月举行的“推进就医便利化”专题活动中,围绕与会代表反映的优化就医流程和老年人候诊服务等建议,共形成12项交办事项。去年11月26日,舟山医院住院全程管理中心正式投用。次日,新增设的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自助机、老年综合服务站也正式投用,为老年患者开通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缴费、优先取药、优先安排重症患者住院等“五个优先”服务,并提供咨询接待、陪诊、健康科普等服务……一项项就医便利化举措落地,实实在在惠及群众、可感可及。

从一件事到一类事建问题解决长效机制

去年12月,在“民生面对面”“困难群众精准帮扶”专题上,针对与会代表提出的“全面摸排我市困难群众救助基金、医疗保险等情况,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运作机制,整合政府及社会各界救助力量实施精准帮扶”等意见建议,我市迅速打造“舟到救助”社会救助平台,共整合17个部门60余项救助政策,实现社会救助“一个窗口”直达。

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从小切口破题,聚焦改革深化,构建解决“一件事”到提升“一类事”长效机制,更好提升群众获得感满意度。

从具体措施到建章立制,确保“民生面对面”成效落地落实。针对“城乡垃圾治理”专题,推动我市制定出台《小岛易腐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规范》《小岛垃圾集置点建设管理规范》《小岛垃圾收集车辆规范》等五个标准规范;聚焦“强化职工薪酬监管、优化企业用工环境”主题,推动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标后管理的通知》,全面从严加强建筑工程招投标标后管理等;围绕“困难群众精准帮扶”专题,推动有关部门整合出台《舟山市困难群众救助联办快响机制》《舟山市临时救助实施办法》《关于明确残疾人救助相关事项跨县(区)代办的通知》等一揽子政策9项……

同时,“民生面对面”机制本身也在我市各领域纷纷复制推广。目前,12345热线已建立高频事项每月一主题制度,通过“一月一议一解决”,由各领域分管市领导牵头开展“面对面”座谈协商,目前已围绕规范船舶企业用工管理、无忧乘梯专项行动、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提升行动等主题开展了活动协商6期,成为面对面机制的有效延伸。从问题切入“点”到打通处理“全链条”,提供更全面、更有效、更长久的解决方案,我市正通过上下协同、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切实答好民生答卷,破解共性难题,提出长效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