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舟山实践

赓续海岛文脉赋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舟山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20年纪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8日 第 04 版 )

资料图片

编者按:2005年7月28、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明确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来,舟山一以贯之实施“八项工程”,以海为媒,以文铸魂,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大发展。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今起推出“深入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年·舟山实践”专栏,展现舟山各地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引领下,开展的创新探索和火热实践。

阴记者方智斌

看巍巍古城墙,逛文房四宝园……

去年10月以来,定海古城游成了不少市民、游客的“必选项”。“舟山心意”文创实体店、瀛洲海产·瀛洲咸货行、网红咖啡馆、非遗店铺等各类业态合理布局,引人入胜;每周双休日常态化在古城展演的定海布袋木偶戏和翁洲走书,将非遗展示融入文艺赋美,增添了古城魅力。截至目前,仅古城文房四宝园已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

定海古城再现昔日繁华,是我市深入实施文化保护工程结出的硕果之一。市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处负责人介绍,立足更新与保护兼顾原则,定海20多处文物建筑已转化利用为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形成了文物焕发新活力、城市新增文化景观的双赢局面。

保护为要倾听海岛文明回响

7月24日一早,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工师傅的指挥下,工人们走进钢架顶篷下的考古探方,挖土的挖土,洒水的洒水,刮面的刮面,忙而有序。

这是岱山姚家湾遗址现场发生的一幕。该遗址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开展的岱山县史前遗址考古调查中新发现的一系列古文化遗址之一。

“2022年上半年,我们在地表上采集到少量东周时期和宋代的遗物标本,经勘探,已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副所长任记国告诉记者,当年经过小范围考古解剖,了解到该遗址保存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盐灶、人工栽培稻谷粒等遗迹。通过最新样本测年,时间可上推至良渚文化晚期。这是浙江省内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盐业遗址之一。目前对于该遗址包含的海岛早期制盐遗迹等还在深入发掘研究中。

舟山是全省“海味”最浓的地级市。广阔的海洋、2085座岛屿和绵长的海岸线,是数千年来舟山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05年7月,浙江启动文化保护工程。我市坚决贯彻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新时代“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文物保护工作要求,以打造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和舟山海洋文化长廊建设为目标,加强文物安全监管,积极开展海岛特色的海洋考古系列调查。

白节山海域沉船、“海天”舰、东极近现代沉船、花鸟岛江礁沉船、虾峙鲚鱼礁水下遗存等水下考古专项探测探摸调查,核实一批以沉船遗存为主的水下文物,为推进水下文物考古发掘和原址保护奠定坚实的基础。健全“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机制,在推进329国道舟山段改建工程、526国道嵊泗段改建工程、南环快速路北向延伸段项目建设中,抢救性考古发掘顾家路宋代窑址和嵊泗黄家台沙丘遗址等,助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其中,嵊泗黄家台遗址是我省分布最东的良渚文化时期遗址,也是我省第一个科学发掘的沙丘类型遗址,该考古发掘项目还入选了2021年浙江十大考古重要发现之一。

20年来,我市把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研究和阐释海丝、海港、海岛、海盐、海塘、海防等“六海考古”核心资源,统筹做好舟山文化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新文章。目前,全市有登录公布不可移动文物864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

兼顾利用努力“让文物活起来”

在嵊泗花鸟岛上,游客可以享受精品民宿,品尝渔村特色美食。喜欢深度体验小岛特色风情的游客,可以选择休闲垂钓、帆船出海,也可以参与鱼拓、蓝晒等特色手工体验课程;喜欢安静“放空”的游客,则可以漫步码塔线,打卡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浙东沿海灯塔群之花鸟灯塔,感受历史与建筑的厚重。

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我市充分利用文物资源,紧扣“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十大海岛公园建设、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加快实施相关文物保护利用项目。通过打造“走读昌国—跟着考古(博物馆)去旅游”等品牌活动,开发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博主题旅游线路。

打造全长100多公里的“东海百里文廊”,串联起定海古城等8个镇(街道),沿途镶嵌200多个景观节点,不仅展现了定海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更成了乡村振兴、文化旅游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生动实践;培育建设嵊泗黄家台省级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文明之源”旅游目的地,推动重要文化遗产点和文博机构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全面梳理、动态整合分布在城乡场景中的文物资源,依托文物建筑开辟文物展陈、文化展示等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文旅业态场景,发展民宿经济,努力“让文物活起来”;加快研发具有舟山地域特色、海洋文化元素的“舟山心意·舟博有礼”优质文创产品,12个系列147款文创产品光彩夺目。

文物资源活化利用赋能海洋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近年来,舟山博物馆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实现从国家三级馆到国家一级馆的跨越。全市创建省级乡村博物馆31家,其中2家获评星级乡村博物馆。精品原创陈列展览“蹈海——纪念舟山解放70周年特展”“从这里,航向深蓝——舟山与人民海军特展”“青春须有为——党领导下舟山青年运动的百年历程”入选全国100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走读昌国”活动荣获“浙江省民生获得感示范工程”,入选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活动项目。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保护利用项目被列入第三届全省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全国文化遗产旅游百强案例,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与当地旅游相结合,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年服务业产值超3700万元。

激活非遗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

今年5月的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我市文博企业携带的上百件精美文化产品参展,6家参展企业获意向订单3200余万元。

“做郑和船,不仅是简单还原轮廓和外观,船的结构、图案、甲板建筑等细节也要尽可能贴合历史,为非遗传承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国非遗保护先进个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岑国和现场签订了制作一艘60余米长仿古“郑和宝船”的意向订单。

促进舟山海洋特色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升海洋文化软实力。多年来,我市坚持守正创新、因地制宜、保护优先、融合发展,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质量传承发展。

今年3月,有关部门出台《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传承发展活力有效激发,非遗当代价值充分彰显,形成一批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力争新增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新增市级及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名,推出市级及以上非遗主题旅游线路10条,新增市级及以上传统工艺工作站2家、非遗工坊5家、非遗茶空间10家,举办“非遗+”主题活动100场以上,开发形成一批具有更大市场影响力的非遗文创、非遗“联创”品牌产品。

故国神游(舟山)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深耕海洋文化IP开发与运营的数字文化企业。公司基于舟山市风景风貌、龙王信礼、东海神话传说等海洋文化资源,结合第4代虚拟世界建构技术生成“影、游、旅、文创”联动项目《东海龙景图》,在市场上大放异彩。其中,“东海龙族”文旅IP在2025世界IP经济发展大会获得了年度IP文化综合赛道TOP10奖项。

“我们将通过标识打造、产业培塑、融合激活、制度护航、数字赋能、人才培优六大行动计划,在激活文化基因中增进文化自信、培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市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