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日伪军丧胆的“神炮”

——追忆“特等战斗英雄”马立训

周永章 文/图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8日 第 02 版 )

在舟山警备区军史陈列馆的英模榜上,抗战时期有这样一位“特等战斗英雄”:他不是炮兵,也从未使用过火炮类武器作战,但却被称为“神炮”。他从参加八路军到英勇牺牲的5年时间里,炸毁日伪军上百个据点,至少有500多日伪军被炸死。“神炮”在一次次冲天的硝烟和爆炸声中,书写着短暂而辉煌的人生,犹如天空中划过的一颗耀眼流星,光照神州大地。2009年9月,他入选“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他又被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位英雄,就是原舟嵊要塞(守备)区部队的前身———八路军鲁南军区第1军分区3团1营1连2排长马立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里,我和原舟嵊要塞(守备)区部分新闻战友回舟山“第二故乡”采风期间,再次聆听原部队老同志忆述“爆破大王”马立训的战斗故事:

矿工练就杀鬼子的“绝招”

提起出自山东淄川县罗村镇的隋唐“第七条好汉”罗成,知晓的人很多。马立训1920年出生于罗村镇,成了1000多年前的隋唐名将罗成的同乡。

罗村镇不仅人杰地灵,还盛产煤炭。马立训从小家境贫寒,母亲过早离世,年迈的爷爷与父亲因生活所迫一起到罗村附近的洪山煤矿当矿工。他12岁那年,祖父命丧于日本监工的皮鞭之下,不久父亲又因井下“冒顶”死在煤矿里。短短一年时间,连失两位亲人,自此没有了依靠。为了生存糊口,他只得泣血饮泪,去噬命的煤矿里做童工。

在暗无天日的煤矿井下,马立训对炸药产生了浓厚兴趣。别看他一天书没念过,更没有学过化学,但对炸药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天分,就像小孩的玩具一样,没有人教也玩得游刃有余。怎么造土炸药、用药量多少、炸点选哪儿、如何排除哑炮,等等,他学得很快,不久就成为井下爆破采矿的“高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矿工采煤的劳动强度。殊不知,这原本为自己生存而学习的本领,日后成为了他报家仇国恨的绝技。

18岁那年,马立训被国民党顽军抓去当了兵。两年后的春天,马立训所在的国民党顽军部队在博山地区被我八路军山东纵队歼灭,他被“解放”入伍,前往莱芜县桥店整训,结束时调入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3团1营1连,成为一名思想觉悟好、军事技术高、作战机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1940年10月,马立训随部队到沂蒙山区作战,参加反“扫荡”战斗。他开始尝试用炸药当“炮”使用,且不断创新招法,几乎是“百发百中”,屡立战功。

“火鸡飞弹”初显神威

沂蒙山南北走向的两条山脉,绵延起伏,蜿蜒数百里,拼成“八”字形状。“八”字头夹着蒙阴城,而扼守喇叭口的沂南县青驼寺镇,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日本侵略者盯上了鲁南,并把战火烧到了青驼寺。

1940年10月,日伪军开始在青驼寺修建据点和炮楼,以控制抗日根据地临沂、沂水两县边区地带。八路军山东纵队第4支队1营奉命出击,摧毁或阻止日伪军正在修建尚未完工的据点。

10月17日傍晚,1营指战员悄无声息地进至青驼寺附近,等待战斗时机的到来。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夜袭敌据点。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报告:据点外墙已建好,正在建炮楼;院子里堆满了油毡和木料;驻防的日军有1个中队120多人,还有60多名伪军;据点内有1门步兵炮、2挺重机枪,还有数挺轻机枪。

面对敌情,1营领导有些犯难:打吧,我军武器装备落后,且攻坚战不是强项,也不符合此次战斗的意图;撤出战斗吧,眼看敌据点马上就要成“气候”,留下它后患无穷。“要拿下高墙内的据点,可用‘火攻’”。但用何种方式进行火攻呢?大家都在冥思苦想。1连2排战士马立训看见不远处觅食的公鸡,立刻有了主意:让“火鸡”变飞弹。营长觉得可以试试,便派人去附近老百姓家里买公鸡和煤油等。准备工作就绪时,司务长送来了晚饭。立功和报仇心切的马立训顾不上吃饭,提起几只公鸡和布条、煤油等物品,就要去烧敌据点。班长赶紧把他拉了回来,好说歹说,总算让马立训把晚饭吃完。

夜幕笼罩大地,1营兵分两路:营长秦子美带领突击队从据点西边主攻据点;教导员余琳带1个排从青驼寺东边助攻。马立训手提公鸡和煤油桶,在火力掩护下快速冲到敌据点外围墙下,在隐蔽处点燃公鸡尾部已绑好、浇上煤油的布条,然后使出全身的力气,接连将四五只“火鸡”扔进敌据点院子里。这些“火鸡”从天而降,受惊后在院子里四处乱窜,点燃了堆积在炮楼工地上的油毡和木料。一时间火光四起,照亮了夜空。

这是马立训首次使用“火鸡飞弹”,油量、火候、时间等掌握得不太好,最终没有完全达到“火烧连营”的效果。据点里日军的重机枪突突地响了起来。为避免大的伤亡,也避免把偷袭战打成消耗战,1营主动撤退。

天刚亮,侦察员报告,据点里的日伪军撤走了。原来,马立训的“火鸡飞弹”虽然没能“火烧连营”,但把据点里的日伪军折腾和吓得够呛,无异于在他们心里放了颗“燃烧弹”。没等天大亮,他们如同惊弓之鸟逃回了临沂,把据点丢给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当即组织部队和附近群众拆毁据点的全部围墙和营房,平掉了炮楼地基,粉碎了日伪军在此修建据点、碉堡的计划。

手榴弹引爆“内外爆”

为了切断八路军和老百姓的联系,日伪军在蒙山周围建了许多据点,各个山口关隘都建了碉堡或炮楼,给我八路军部队给养、医药等供应带来了极大困难。

1941年8月,马立训所在的山东纵队第3团改称为蒙南支队,奉命挺进蒙山根据地。

坐落在蒙山北麓的费北县卞桥区(今平邑县卞桥镇)岳家庄据点,有100多名日伪军驻守。他们以据点作支撑,为所欲为,对附近的村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对我根据地威胁大。上级首长要求蒙南支队尽快拔掉岳家庄据点。据侦察,岳家庄据点里有5个坚固的碉堡,呈梅花状分布,既可以独立作战,又能相互火力支援;据点四周是又高又厚的围墙,墙外还有壕沟、鹿砦等障碍物。日伪军吹嘘这里的据点“固若金汤”。当时,蒙南支队最好的武器是“三八大盖”,单兵射击可以,可对付不了坚固的敌碉堡。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支队要求主攻部队设法用烈性炸药摧毁敌碉堡。

马立训连夜研究爆破技术。以往对敌据点爆破都是“内爆”,即在碉堡或炮楼下挖坑,把炸药埋进去再引爆。爆破手既要身带炸药,又要带铁锹和镐头,行动起来不方便。日伪军居高临下射击和扔手榴弹,我爆破手伤亡较大。

马立训与战友合计:加大炸药包的剂量,变“内爆”为“外爆”。可当时炸药是八路军的“紧俏货”,不舍得用来试验,只能在实战中学习和完善。战斗中,马立训和战友运用“内外爆结合”“外爆为主”的战法,在第1、第2次攻打岳家庄据点时得到了检验,实战证明可行。可新的问题又冒出来了。炸药包用导火索引爆,晚上易暴露目标,且导火索的长度也不好控制。太长易被敌人的炮弹炸断,太短会炸伤自己;遇上刮风下雨天,不好引爆。那时,还没有雷管,更没有打火机这玩意儿,用的全是土办法。马立训平时话语不多,一门心思琢磨:对敌据点用何种爆破技术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他在部队组织的“诸葛亮会”上提出:“用布紧裹炸药,将炸药包固定在碉堡下端,随后用手榴弹引爆。这样爆破,不仅安全可靠,还会增强爆破的效果。”

马立训的建议,得到了支队首长的批准。司令员当即让通信员拿来两条缴获的破军毯,截成4块,扎了4个方形炸药包。当天晚上,支队在费北县大队的配合下,对岳家庄据点发起第3次破袭。在火力掩护下,马立训抱起炸药包,飞快冲到敌据点围墙外的鹿砦下,迅速安好炸药包后,猫着腰快跑到安全地域,对准炸药包仍出手榴弹。随着“轰隆隆”两声巨响,鹿砦飞到了空中。紧接着,马立训又抱起第2个炸药包,如法炮制炸开了据点的围墙。他越战越勇,从战友手中夺过第3个炸药包,冒着滚滚硝烟,跳跃腾挪,冲向敌人的碉堡,将炸药包固定在碉堡下端。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碉堡和里面的日伪军“飞”上了天。部队指战员们怒吼着冲进岳家庄,全歼据点的日伪军。

从1942年起,在部队开辟鲁南根据地的系列战斗中,马立训总是手提炸药包,冲锋在前,摧毁了日伪军的多个鹿寨和碉堡。在部队剿灭柱子村大土匪刘黑七的战斗中,马立训带领战友用“内外爆”“偷爆”“连环爆”等战法,摧毁了刘黑七自称“铜帮铁底,万无一失”的碉堡,为部队冲锋炸开缺口。马立训英勇果敢,连破敌阵,被誉为“爆破大王”。

“神炮”发明“空爆”法

1944年5月,马立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提升为排长,更加斗志昂扬地活跃在抗击日伪顽军的敌后战场上。在攻打平邑庞庄日伪军据点的战斗中,马立训带领战友又创新“快送快炸”“以爆破掩护爆破”等战法,一路破障清碍,把日伪军吹嘘的“铁打庞庄”炸成“豆腐渣”。鲁南天井汪之战,部队受阻,一座10米高的四层砖石结构碉堡拦住了部队前进的道路。马立训英勇出击,机智地将一包包炸药送进敌碉堡,让碉堡和日伪军又一次“飞”上了天。

1944年8月初,山东军区召开隆重的表彰英模大会,马立训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爆破大王”光荣称号。时任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在会见英雄代表时,一边同马立训紧紧握手,一边说:“我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爆破大王’了。小伙子,你真厉害,连小鬼子都怕你嘞!”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最后阶段,大反攻开始了。占据临沂城一带的大汉奸王洪九见日伪军的据点一个个被八路军摧毁,惶惶不可终日,到处张贴布告,通缉“神炮”:“凡缴‘神炮’者,重赏大洋500块;缴炮弹者,赏大洋300块。窝藏‘神炮’者,满门抄斩。”抗战快要结束了,王洪九和日伪军还没有弄清八路军的“神炮”是咋回事儿,想当然认为八路军的“神炮”可能是一种先进武器,防不胜防。

王洪九派出密探四处打听,才得知八路军的“神炮”手叫马立训。他下令各据点把姓马的老百姓都抓起来审查,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来。他怕“神炮”打到自己头上,忙命令加固据点围墙,用双层土坯夯筑,形成坚固而滑溜的斜坡,阻止八路军爆破。

1945年3月29日,马立训所在的“老3团”奉命攻打临沂马厂湖镇寿衣庄据点。针对王洪九部等敌据点的特殊性,马立训主张用“空爆”法爆破,即把炸药捆在云梯上,专炸炮楼的上部。他的建议得到了团长王吉文的赞同。为确保“空爆”成功,1连组织火力组和投弹组,掩护马立训“空爆”炮楼。战斗打响后,马立训带领“空爆”组的12名战友,抬着云梯和炸药包冲到了敌人的炮楼下。他紧握住云梯上的支撑杆,将云梯搭在炮楼顶部边沿上,然后拉由绳子连接的导火线。“轰”的一声,只见尘土飞扬,炮楼却未炸掉。原来,由于炸药包太重,云梯斜了,炸偏了地方。马立训当即把“空爆”组撤回阵地,现场改造云梯。他在云梯上加了两条撑杆,以控制云梯的方向。一切准备妥当,他带领“空爆”组又一次冲向炮楼,将云梯牢固地支在炮楼上。紧接着,他用力拽连接导火线的绳子,只听一声巨响,炮楼顿时开了一个“天窗”,炮楼里的日伪军被炸得死的死,伤的伤。残敌举手投降。

刚刚攻克寿衣庄据点,马立训就接到团长的命令,要他赶到沙沟崖助战。沙沟崖是汉奸王洪九在临沂义堂镇修筑的又一个据点,防御工事筑得特别复杂和坚固。外围是一条3丈多宽的壕沟,沟顶上是双层圩墙,墙上有许多枪眼,双层圩墙中间有掩蔽部,正中有个大炮楼,炮楼上有通道。同时还有3个暗堡封锁通向村内的道路。王洪九部1个装备精良的大队200多人守在这里负隅顽抗。为攻下沙沟崖据点,1营成立了由马立训负责的爆破组,决定参照爆破寿衣庄炮楼的战法,炸开沙沟崖。战斗打响的那天晚上,爆破组送上去两包炸药,都从圩墙的滑坡上滚下来。随即爆破手刘炳坤又把捆在长竹竿上的炸药包举到日伪军炮楼的顶部,还没引爆,敌人用刺刀一扫,炸药就包掉进了壕沟。这时,从炮楼中跑出几个敌人,拼命去抢那个炸药包。马立训连忙开枪射击,虽然打死了两个敌人,但炸药包还是被抢跑了。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枪声,日伪军的援军快到了。马立训与战友紧急磋商后,决定借鉴煤矿井下支撑炸药包的办法,牢牢将炸药地绑在三脚架上,实施另一种形式的“空爆”。张营长当即又调来1个机枪组和1个投弹组,加上1连的火力,掩护马立训等实施“空爆”。马立训和战友肖春波、刘炳坤各带1个3人小组,每组扛一根长竹竿,向日伪军炮楼冲去,很快越过壕沟,把三脚架靠在炮楼前。敌人的枪弹在头顶上“嗖嗖”飞过,马立训全然不顾,一手抱住竹杆不放,一手拉起导火索。战友们见导火索“嗤嗤”地冒着火花,急忙高喊:“排长,快放手!要炸响了。”马立训担心敌人再把三脚架推倒,仍抱住竹竿不放。就在炸药包爆炸前的那一瞬间,马立训飞身一跃,就地打了几个滚……随着“轰隆”一声巨响,敌人苦心营造的高脚炮楼被炸塌了,部队很快突进了沙沟崖,全歼沙沟崖据点的日伪军。

在庆祝沙沟崖战斗胜利的大会上,鲁南军区政委王麓水说:“我们目前虽然没有大炮,但马立训同志熟练的爆破技术和无畏的革命精神,能使炸药包发挥大炮的威力。他一人就摧毁多个敌碉堡和炮楼,炸死炸伤日伪顽军500多人,同志们要向英雄马立训学习!”驻地乡亲们也编了快板唱道:八路军,世无双,马立训的“神炮”威力强。声声爆破赛霹屏,道道焰火似电光。狼窝被轰三十多,五百多敌人见阎王。英雄事迹传万代,“爆被大王”英名扬。

带头冲锋壮烈牺牲

山东滕县有一个很大的村寨叫阎村,自日军和伪保安2师占据后,高筑围墙,深挖壕沟,筑成两个大围子,其围墙高得像滕县城墙,碉堡比滕县城还多,是津浦铁路以西的日伪军的重要据点。为了清除我军展开胜利大反击的障碍,“老3团”合同2分区主力和“老5团”2营对阎村敌据点发起攻击,马立训奉命带爆破队担负爆破的重任。

1945年8月3日,阴雨连绵。攻打阎村的战斗打响后,马立训和历次战斗一样,带头冲锋在前,用炸药包接连炸毁阎村外围两道壕沟里的地堡后,又将敌东南角的炮楼炸开一道约两米宽的口子。马立训带领二排勇士在冲锋途中,不幸被隐藏的敌暗堡里的机枪弹击中胸部,鲜血直流。他捂着伤口对战友说:“敌暗堡终于暴露了,没炸掉前不能突击……”话没说完,就牺牲了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夜,年仅25岁。随后,在阵阵震天动地的爆炸声中,敌暗堡和残余的敌碉堡一个个被摧毁。全团指战员高呼着“为英雄马立训报仇”的誓言,会同兄弟部队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阎村的敌据点,全歼日伪军1300余人,并活捉伪保安2师师长申宪五。

“灭寇报仇逞英豪,怀抱炸药智能烧。随机应变寻新路,胜利歌声捣敌巢。”这首诗高度赞扬了“神炮”马立训。当时的《鲁南时报》报道了马立训的英雄事迹。为了纪念马立训同志,八路军鲁南军区命名马立训生前所在排为“马立训排”,滕县阎村为“立训村”,并在部队开展了“马立训式的爆破运动”。“爆破大王”马立训的故事一直在山东根据地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部队中广为传颂。全国解放后,淄川区革命历史纪念馆还专门设立了马立训烈士展室,参观者可通过音像、图片等资料了解这位先烈的英雄事迹。

2021年11月,我和原舟嵊要塞区部分战友自费赴鲁南老部队根据地“寻根采风”时,曾同当地退役军人代表和革命烈士陵园负责人一起深切缅怀“爆破大王”马立训短暂而壮丽的一生:在当时我八路军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面对日伪军坚固的据点和精良的武器,他没有丝毫畏惧,而是以顽强的斗志和卓越的智慧,凭借着对炸药的精湛运用,给予日伪军及国民党顽军沉重打击,一次次创造战场奇迹。马立训,无疑是抗战时期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短暂却辉煌的英雄青春,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齐鲁大地的抗日征程。当地群众告诉我们:每逢马立训牺牲日和清明节等日子,都有满头白发的老军人和附近的村民来革命烈士陵园悼念这位著名的“爆破英雄”。马立训机智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人们砥砺奋斗,为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