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坛子山”

李慧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6日 第 02 版 )

  □李慧慧

  “坛子山”是当地人的笑称。第一次知晓坛子山,是在某书上。刷到的照片里,那些整齐叠放的酒坛,像是在诉说着一段被岁月尘封的故事,瞬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迫不及待地约朋友一同前往探寻,可朋友总是抽不出时间。后来,在立夏姐的微信朋友圈再次出现“坛子山”的身影,我内心的渴望又被点燃。再次相约朋友,却总是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成行,不是我有事,就是她脱不开身,这趟“坛子山”之行,就这么一直搁置着。直到在《舟山晚报》上第三次看到关于“坛子山”的介绍,我想,这么有意思的地方,无论如何都要去一趟。毕竟,它离我家并不远,开车仅需二十几分钟。

  我们按照导航到达目的地,可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特别醒目的标志。老公安慰我:“既然来了,总能找到地方的。”虽说知道是酒厂,可在导航上却怎么也搜不到。这时,我们看到路边菜地里有一位老伯正忙碌着,连忙上前打听。老伯非常热情地用手指向左边,说道:“从那边弯进去就是了。”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拐进去,沿途看着左右那些老旧的墙壁,感觉应该没错。可走着走着,前后打量一番,却不见酒坛的踪影。老公有些怀疑:“可能不是这边吧。”他看到旁边一幢建筑,猜测是那里。于是,我们又退了出来,继续往前,去找刚刚看到的建筑。拐弯处都是民房,那个建筑是人家的厂房,看起来更不像我们要找的地方。无奈之下,我们又向路边一位乘凉的老人家询问,没想到他指的还是我们刚刚出来的地方。没办法,我们只好再次折返。

  这次,我们没有再轻易放弃,而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一直往前走。渐渐能看出,这里曾是一间厂房。东面的墙壁上,有一块黑板,上面写着安全事项,字迹斑驳,应该是很久以前留下的。再往前,停着几辆车子,我终于看到了一些酒坛子。走近一瞧,心里却有些失落,酒坛数量不多,和我在照片里看到的壮观景象相去甚远。就在我失望之时,不经意往前迈了一步,刹那间,一座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坛子山”出现在眼前。那景象,真的犹如一座小山,老旧的酒坛从底下一层一层,密密麻麻有序地向上堆积着,气势磅礴,让人一眼就被深深吸引,震撼不已。

  回家后,我总是想起那些酒坛子,我想那么震撼的“坛子山”,肯定有故事。当我翻开《白泉镇志》,确认这里应该是原来的定海啤酒厂。“白泉自宋代开始,民间就有家庭酿洒,由糯米和粳米作原料,蓼草作发酵剂混合酿制,俗称‘白酒水’。宋宝庆《昌国县志》载,当时昌国有酒坊12所,白泉坊居其一。清代,白泉旧址德引弄,有协城酒坊,年产黄酒千余缸,产品除供应本岛外,还销往嵊泗等岛屿。”难怪会有这样的酒厂,白泉的酒业很早以前就很出名了啊。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白泉食品厂设酿酒车间,生产白酒、黄酒供应本地市场。八十年代,建定海啤酒厂,原来镇政府与紫竹林啤酒厂联营的啤酒一分厂。我眼中所见的“坛子山”所在的地方,便是原厂的地址。到了九十年代初,与北京啤酒厂联营,那时候酿制“北京”“海中洲”“紫竹林”“力士”干啤酒,畅销闽、沪、皖、浙各地市场,后来,加入浙江金帆啤酒集团公司成员厂。镇志只记到1994年,再往后的故事,我们大致从网上能够得到一些。

  那些密密麻麻整齐叠放的酒坛,不仅是简单的容器,更是一个啤酒厂辉煌历史的见证。辉煌时的酒厂,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而充实,一辆辆装满啤酒的货车从这里驶向四面八方,将舟山的酒香传递到更远的地方。然而,时代的风云变幻总是让人猝不及防。在困境中,它也试图做出改变,不断调整经营策略,但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时代的浪潮。那些曾经装满琼浆的酒坛,如今静静地堆放在这里,像是在默默缅怀那段辉煌的过去,也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企业的兴衰。 

  从“坛子山”的变迁中,我感受到了企业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曾经的辉煌,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