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八届八次全会进一步理清了创新舟山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在全市引起强烈反响——

以创新舟山塑造发展优势 以实绩实效交出高分报表

张莉莉 徐祝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5日 第 02 版 )

  □记者 张莉莉 徐祝君

  目标既定、任务既定,关键在落实。

  市委八届八次全会号召全市上下,要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全会目标任务,加快建设现代海洋城市,在会场内外进一步凝聚起了思想共识。

  “这次全会对建设创新舟山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作为科技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市科技局副局长余凯深感“坐不住、等不起”。他表示,下步科技部门将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抓紧联动相关部门和区块细化工作举措,明确“任务书”“时间表”“路径图”,聚焦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目标,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强各类科创平台、加大关键共性和重要技术攻关力度、集成优化创新政策等方面持续发力,着力构建更加优质、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加快创新舟山建设,关键要加快产业创新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上半年,我市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实施了66项工业重点技改项目,累计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2780台(套);加快壮大战略新兴产业规模,工业战略性产业的比重取得明显增长。”在全会的交流发言中,市经信局局长蔡志军表示,下半年,我市还将深化船舶修造行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坚持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同时还将守牢企业培育服务主阵地,以更大力度抓好企业梯度培育,争取规上工业企业突破600家。

  “海洋5G终端入选省‘两新’科技成果推广清单”“鼓励应用深水抗风浪网箱、大型养殖工船等先进设备”“巩固发展大黄鱼、厚壳贻贝等优质品种”……听到全会报告中多次提到浙海大的相关科研成果及课题,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严小军很激动,“这是我们学校在全市重大会议中亮相最多的一次,我们实现了与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我们也必将响应市委号召,在服务舟山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展现高校担当。”

  教育、科技、人才是建设创新舟山的关键要素,与高校密不可分。严小军表示,学校将以“三个创新”为抓手,聚力创新引领,深化创新融合,强化创新赋能,在水产加工、船舶制造、绿色石化等舟山特色产业发展中继续深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前沿产业发展新动能。

  甬东勾山海洋科技创新港,是我市进一步植入创新内生动力的重要承载地之一。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甬东勾山海洋科技创新港核心区。

  一路与项目共“成长”,甬东勾山海洋科技创新港指挥部负责人毛浩东对项目了如指掌。“甬东数字海洋创新产业园一期目前正抓紧施工,产业招商已完成60%以上。”毛浩东表示,下步将聚焦海洋数字经济产业,打造“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同时,通过建立特色突出的生产生活生态配套体系,构建“15分钟生活圈”,吸引科研和双创人才集聚。

  “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运用和保护。”市委有部署,部门见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朱波会后就赶赴杭州对接相关工作。他表示,下阶段将聚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船舶与海工装备、数字海洋、“一条鱼”等重点产业,协同推进浙江省现代海洋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舟山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两大平台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全链条改革,实现平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赋能海洋产业创新发展。

  干字当头抓落实,实字为要促发展。大家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加压奋力前行,以实绩实效交出高分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