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阮锦云:牺牲在南京保卫战的舟山籍中央特科交通员
夏志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22日 第 04 版 )
□夏志刚
近日,好友提起,定海籍黄埔四期抗日英雄阮锦云的外孙辗转请托,希冀能寻找到其家族所在,或能有更多关于阮锦云的事迹。因我在10年前就关注到这位先烈,但因资料鲜少而搁置,遂脱口而出,愿再一试,遂有此文。
一
黄埔军校四期阮锦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对中国全面大规模侵略。同年8月14日,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在张治中指挥下,在上海对在沪日军发起总攻,史称“八一三”淞沪抗战,又称“第二次淞沪抗战”。此战持续三个月,是整个中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但最终仍以中国军队失利告终。
1937年11月,淞沪会战中失利后的中国军队一路西撤,最终在南京城下打响了一场“保卫首都、捍卫尊严”的生死之战。10余万卫戍部队与直扑南京的日本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血战数日。12月13日,日军破城而入,古城南京沦陷,随后数万日本兵在城内烧杀掠劫,制造出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此战中,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的定海人阮锦云,奋勇抗敌,12月12日牺牲于南京雨花台一带,年仅28岁。战后,幸存的宪兵队排长向鸿远撰写《宪兵教导团增援光华门侧记》一文,在其举例的13个保卫战中牺牲人员中,就有阮锦云的名字,称其职务为宪兵特警队中校队长。
黄埔军校第4期分步兵、炮兵、工兵、经理、政治5个科,于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进校,最后一批于1926年3月8日开学,1926年10月4日共计2656人毕业。在《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录》中,阮锦云编列在政治大队第3队(152人),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三队年龄最小的一名学员,黄埔同学会登记号为“黄字010963号”。该期学生经历了“中山舰事件”、第二次东征、军校改组等重大事件,因此从入伍到毕业很少有安定授课的时间,但也使这期学生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中快速成长。
据其外孙提供的资料显示,阮锦云生于1909年3月22日(己酉年闰二月初一),幼年丧父,8岁入定海县城私塾,15岁入上海市蒙藏银行做实习生,一年后转为正式职员。1925年7月,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其妻曾智仁为湖南人,比他大两岁,两人育有二女一子,长女阮湘华(后改名阮欣)、次女阮白华、子阮立华。曾智仁及次女、子后随其再婚丈夫徐文英在甘肃临潭县长任上,死于1943年“甘南民变”,惟阮湘华于1988年8月在绍兴不治去世,育有一子一女。
二
上海同义善会阮荫篁
曾智仁与阮湘华共有15封书信存世,在其信中未提及阮锦云的定海家人。目前阮锦云与舟山仅有的线索只有《黄埔军校第四期同学录》中的通信地址“上海民国路同义善会转阮荫篁转交”。
上海民国路同义善会是民国定海乡贤朱葆三、钱达三等所组建,地址在上海南市九亩地区域,该地紧挨法租界。据1926年9月9日《申报》,同义善会创办于1909年前,主要“施医、给药、施棺、办理小学”等等,创办之初即举朱葆三先生为董事。另据上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上海同义善会征信录》,该会“赈恤同业中人六项贫苦,而设名曰同义善会”,对“老年残疾无依、孤寡无靠、穷途落魄、贫病无医、棺殓无资、营葬无力,此六项皆得一体给发抚恤金”,实质上是上海柴炭业的公益组织。阮荫篁与该会关系紧密,或者是该会的主要干事人员,应为阮锦云同族长者。
阮荫篁的事迹目前没有专人研究,只能依靠一些资料加以搜索。《申报》1920年4月11日《宁波同乡会征求大会消息》中,阮荫篁担任“收发”之职。《申报》1921年3月24日《定海同乡会选举董事揭晓》中,阮荫篁当选45名“会董”之一。《申报》1926年11月2日《朱宅丧务预志》,在为上海各界为朱葆三筹备丧礼人员中,阮荫篁是“庶务部”“督察”。在1928年《定海旅沪同乡会代表大会会刊》中,阮荫篁名列其中,为调查科董事,同时也单独一队向在沪乡人收集会费和捐款。可见,阮荫篁为在沪定海人中应当是个勤勉的文化人物,可惜无法找到其具体乡里信息,连带也无法确定阮锦云的乡贯。
阮姓在中国主要集中于浙江、湖北、广东、福建等省。当代,浙江是阮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阮姓总人口的15%。阮姓在舟山人数不少,因那时嵊泗未入舟山,故此阮锦云的祖籍地可能在定海、普陀和岱山。
1991年《定海县志》称,阮氏在白泉河东村和定海北门,清乾隆年间自山东迁入,已11代,排行为“乃□□大学本家克能定”。
1996年《白泉镇志》则称,河东村的阮家、半路秦、下份有阮姓,始祖自山东迁定海,从乃字辈始迁河东。另据1999年《定海区地名志》,盐仓虹桥村黄泥岙、毛竹园张家、钱家、杜家有阮姓。至于普陀和岱山的阮氏分布,目前未能有确切消息。
2025年7月11日,经请教白泉河东村党总支书记阮定定,称无相关消息,估计不是该处人,且别人也去打听过。当地阮氏已经没有明确排行,也没有家谱,只听老人说是定海北门迁入,或称原在定海柴水弄一带。
三
盐仓黄泥岙里阮孝生
除阮荫篁外,定海旅沪同乡会另有“名誉会董”阮孝生,“特别会员”阮纪仙、阮家祚,“普通会员”中有阮亚洲、阮庭生、阮海源、阮旅生等10人,理论上这些人存在着较明显的亲邻关系,而阮孝生是最出名的人物。阮孝生故居及墓均在盐仓虹桥村。
笔者又赶到盐仓虹桥村,村委会推荐了阮永平。阮永平今年也已60岁,他说当地阮氏分上阮家(即黄泥岙自然村)和下阮家(即钱家、毛竹园张家等地),阮氏80岁以上可资打听的人已不多。阮永平年轻时的泥水匠师父阮鹿平,现年80岁,是阮孝生弟弟阮学林之孙,与阮孝生孙阮鹿年亲近,阮鹿年父母的墓还是他作的。
阮鹿年说,黄泥岙上阮家自清乾隆年间从慈溪迁入,已传居10多代,解放前有阮家人在北门,生意做得比较大,有一排店面房,这样说来,北门、盐仓、河东阮氏为一家。在两位阮先生带领下,我们前往黄泥岙阮氏大宅,宅后有阮孝生墓和其子阮宝华墓。阮孝生墓非常考究,墓碑之上有墓表,识读全文如下:
阮君孝生墓表。阮君名学道,字孝生,定海人。考正福公,妣应太君。君四岁而孤,九岁丧母,年十五游沪。承乡老朱葆三先生引荐,习火柴厂业,后收为驳运煤炭,日久,境稍裕,遂自置舟楫,业更兴盛,又因交友重信义,故益著闻方,元配傅氏、继配陈氏,俱贤而有法。子一宝华,能承父业。媳支氏。孙一乐年,女孙一乐九,均秀慧,识者谓,阮氏之兴未有艾也。今年夏营寿域於故乡黄泥岙,与居及祖墓相邻,其向为座癸向丁,兼丑未分金。予与君交三十年,因略述以表,并颂曰,事业心,伉俪偕老,子若圭璋,孙同玮宝,预造佳城,近傍祖孝,利尔后人,谨申祈祷。民国三十七年六月上浣穀旦,鄞县张延章涵庄谨撰,奉化董斐成开章谨书。
题墓表者董开章,号天南居士,奉化人,高中毕业后赴上海,到“煤炭大王”谢蘅窗“裕昌煤号”任职,后自营煤炭商号,师从海派大家高振霄、赵叔孺、吴征、王禹襄学书法国画。阮孝生的墓碑即高振霄所题。高振霄字云麓,别署闲云,号顽头陀、洞天真逸,自称“四明一个古稀翁”,鄞县人,是最后一次科举——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还是一位书法家、金石篆刻家。墓表撰者张延章,字涵庄,宁波月湖烟屿里人,长期在上海谋生,任煤炭行司账,解放后任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第一代馆员。
阮鹿平称,解放前村里人跟着阮孝生去上海闯荡者不在少数,其爷爷学林公解放前在“舟山轮”作茶房头头,即是其兄安排。阮孝生从小给人放牛,因地上时放牛娃不能上桌而立志出外闯荡,后跟着朱葆三做煤炭生意发家,1931年出任上海煤石驳船业同业公会主席,以阮学道、阮孝生二名行世。《墓表》上称其父为“正福”,孝生为“学道”,鹿平先生觉得这正是排行,可惜笔者提供的人名他说一无记忆。
四
旅沪同乡会求情函件
再三翻阅同事孙峰赠笔者的《定海旅沪同乡会第五届报告》,发现1928年《函件摘录》中有阮锦云母亲为其求情,由定海旅沪同乡会审核后请宁波同乡会出面,要求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释放事涉“共产嫌疑”的阮锦云。
《致宁波旅沪同乡会函》如下:
径启者:据同乡孀妇阮赵氏来会泣称,伊子阮锦云,前在黄埔军官学校第四期,毕业后即在军界任事。于去年三月,因病请假返家,其祖父因思军旅危险,而阮氏三代仅此一丁,是以勒令锦云脱离军界,不许复出。在家年余,始于上月间来申谋业,适途遇旧同学四川人杨伯衡,因系旧交,遂通往来。祸于十月二十一日上午,往访杨友时,而杨云有友人由湘来沪,寓居东方旅社二十五号,渠因路途不熟,托其代送洋五元赠与该湘友之用。锦云年轻识浅,不知世道险恶,以既承友人所托,遂慨然允许。迨至其地,初未见到湘人,至晚九时复往,则探员已先在该号房间,不由分辩,即将锦云捆送队部,以共产嫌疑,转解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讯押在案。窃氏子锦云,前在沪上蒙藏银行为业,原系正当商人,旋投军校,志愿报国,当北伐出队时,历经战阵,奋往直前,不避艰险,不可谓非忠实同志。迨去年病假回家,因迈祖舐犊情深,谆谆劝谕,而锦云激动孝思,是以脱离军界,安居在家,绝不预闻党事,何来共产嫌疑,乃竟遭此冤抑,显系受人愚弄,奈阮氏仅此一子,氏夫早已去世,上有迈祖,全赖锦云养生送死。设有不测,阖家休矣。为此,备具节略,泣求敝会,送请贵会,代为申明,迅赐转函军法处,省释无辜等语。据此,查阮赵氏泣陈各节,殊堪悯恻,复查阮锦云,素行忠实,尚无轨外行动。据陈前情,为此函请贵会查核,迅予转求省释,至纫公谊,此致。
从此函中可知,1927年3月,阮锦云就因病回乡,脱离军界,1928年10月到上海,10月21日受同学“杨伯衡”之托到东方旅社,被警察以“共产嫌疑”逮送淞沪警备司令部军法处。从阮锦云长女阮湘华1929年出生于南京看,此次求情应当是有效果的,说明他至少已经在1928年底结婚成家。
然而,细审这通函件,还是有不少疑点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短短三天,300多名共产党员惨遭杀害,500多人被抓,失踪的更是超过5000人,而阮锦云脱离部队正在此时。1928年9月底至10月上旬,根据形势需要,中共中央机关陆续从武汉迁回上海,阮锦云又出现在这里,这难道仅仅是巧合,他真的只是回了舟山吗?
至于说受“旧同学四川人杨伯衡”所托,则可能是指黄埔第四期步科第二团第四连的杨白珩,四川高县人。第四期的四川人杨姓共有9人,仅杨白珩名字发音相同,而且所有人的别字均无“伯衡”,但这条线索也无法继续下去。
五
中央特科交通员阮锦云
钟桂松先生2021年在《新文学史料》发表的《沈雁冰为黄埔军校武昌分校招生始末》,其中提到1926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沈雁冰(茅盾)去武昌的黄埔军校分校——中国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科担任政治教员,同时在上海代为招生。当年12月5日报名截止以后,有近千人报名,沈雁冰等人用了半个月时间完成笔试和面试,浦江人张纪恩即为其中之一。钟桂松先生文章中引用了张纪恩的回忆,“当时在上海大学,已经是一个CY(共青团员),没有等到录取通知,浙江的CY组织就叫我回去,派我和李达才乘专轮去桐庐、富阳一带,发动当地群众,组织工会、农民协会。这时碰到了何步青、阮锦云等几个人,他们原来也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派到新建的国民革命军廿六军来任指导员。我们一见如故,非常亲热。接着,报纸公布了这次录取的姓名,我被录取了。我和这两位青年军官同志商量,要不要奔赴黄埔军校?他们的意见是不一定要去,在地方上工作也同样是革命。就这样,我没有上军校。”
这段回忆中提到的阮锦云,正是舟山人阮锦云,而何步青则原名霍步青。霍步青被称为“中共中央的总交通”,原名霍仁云,又名何步青,重庆市綦江区永城镇人,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科大队第一队学习,1926年夏,被派赴国民革命军二十六军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随二十六军向浙江、江苏进军。蒋介石下令解散二十六军后,霍步青奉命于1927年4月转移上海进行地下斗争,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1927年秋,霍步青与上海同昌车行老板朱凤仪的女儿朱月倩结婚,从此对外有了掩护,行动也不易受到外人注意。1927年4月到1930年,霍步青一直被周恩来、李富春派作中共中央组织部的接待处主任。他化名何步青,常到中央秘书处外交科参加碰头会,代表中央组织部在碰头会上汇报工作情况,又把碰头会上其他部门汇报的情况带回去向周恩来或李富春报告。
张纪恩则于1928年奉命调入中共中央秘书处工作,和夫人张越霞一起住在机关,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从事地下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长期在上海、重庆、镇江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军管会华东纺织工业部机要秘书、科长,中央军委联络部秘书等职。
湖北党史研究室的《1927年中央军委在武汉》明确提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中共中央机关全部由上海迁至武汉。”“5月下旬,中央军委委员周恩来在处理完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的善后事宜之后,搭乘一艘英国商船来到武汉。中央军委另一委员王一飞及工作人员颜昌颐等人也于1927年5月前后来到武汉。至此,中央军委完成由沪迁汉任务。”“1927年先后在武汉中央军委机关和特务工作处工作的人员还有:徐以新、唐泽英、裘古怀、陈养山、蔡飞、王竹樵、陈莲生、杨福林、赵一凡、阮锦云、姜维新、傅烈等三十余人。”阮锦云名列其中!
六
“闲棋冷子”牺牲在抗日前线
由以上材料可以推知,阮锦云黄埔四期毕业后跟随北伐军入浙,然后与何步青等一同被分配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军。该军前身是北洋军阀孙传芳所属“五省联军”中的浙江陆军第3师,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江西后,该师师长周凤岐投靠北伐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6军,隶属北伐军东路军参加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正是该部收缴上海工人纠察队武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阮锦云应当与何步青一起奉命于1927年4月转移上海进行地下斗争,在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工作,后随中央赴武汉加入中央军委特务工作处。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机关全部转入地下从事秘密工作。1927年8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调整中央机关组织,建立中央直属的交通局。8月,中央交通局成立,顾顺章任局长。9月,中共中央机关由武汉迁至上海,11月,中央组织局下设交通科。北京科技大学社科系研究室王光远原刊载于《红旗飘飘》杂志的《中央红色交通线研究》,明确考证出阮锦云属于负责与南方局联系的外(埠)交(通)科。
外交科的主要任务是:沟通党中央同各地的联系,传送党中央给各地的文件、指示和宣传品;护送来往干部;运送重要的物资和经费等。成员们隐蔽在水陆交通线上,阮锦云以其舟山人和宁波人的交通优势,负责南方一线交通任务,但在1928年被逮捕。
中央特科当时采取多种方式营救,阮锦云母亲也通过其亲族阮荫篁的关系,以宁波同乡会强大的政治经济实力施以影响,阮锦云最终获释。
据阮锦云女儿阮湘华于1948年收到的蒋中正签发的“荣哀状”(荣字第9501号)来看,阮锦云牺牲时的职务为“宪兵第三团特高组少校组长”。“特高组”是1935年后国民党宪兵的特殊设置,每个宪兵团附有特高组(即特务),随团而驻,设有电台,直接归司令部警务处指挥,与中统、军统并称三大特务组织。阮锦云可能在释放后,在中央的安排下进入其中,而成为一枚“闲棋冷子”。
“特高组”骨干必须受过中央军校及宪兵学校正规的军事训练,再转入宪兵学校特务训练班接受特务教育,可谓“精英中的精英”,故其破坏力惊人。1933年3月6日,蒋介石决定将宪兵第三团调至北平布防,在此期间,该团对我北方党组织和日本特务、汉奸打击均甚重。只是目前不知道,这位曾经的中共中央交通员阮锦云,曾经有怎么样的表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我党历史上还有一位阮锦云,是1933年7月被捕叛变的河北省委组织部长。这位阮锦云化名史汀生,据张晓阳《洪灵菲传》,他是李大钊侄女的丈夫,陈漱渝2007年发表于《百年潮》期刊的《关于北方左联的一份珍贵史料——略谈陈沂回复我的一封信》,提到了他:“阮锦云,老施,省委组织部长,1933年被宪兵三团逮捕后叛变,后干忠义救国军,在江南活动,现不知去向。”
限于现有条件,笔者仍未能为阮锦云寻找到他的祖居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但是,通过他的母亲“阮赵氏”等信息,很可能需要再到岱山寻觅。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愿以此文来告慰这位舟山骄傲和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