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桥横波上刻纹繁,百态浮雕岁月镌
——普陀山海会桥石刻探究
孙峰 虞超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16日 第 04 版 )
海会桥
海会桥栏板的雕刻
海会桥上的地雕
□孙峰 虞超雁
海会桥,位于普陀山法雨寺前莲池上,为单孔石拱桥,长约20米,宽5米,南北横跨,将莲池分割为东西两潭。海会桥构造灵巧,古朴端庄,为舟山古桥珍品之一。
海会桥的历史,在舟山海岛古桥中,算是小弟弟了,其远远晚于始建于明代的永寿桥。最早记录海会桥的,是《普陀洛迦新志》卷七《营建门》“桥”的条目中,云:“海会桥,在法雨寺前。清光绪十八年,住持化闻建。”一两句话带过,其文字甚为简短,和其他桥相比,既没有名人题咏诗句介绍,也没有建筑特色描述,似乎是一座很普通的桥梁。
其实不然,海会桥的建筑颇有特色,桥栏、桥联、桥铭、望柱、抱鼓石、地雕等一应俱全,整体完整,保护良好。石拱桥依山傍海,流水潺潺,环境幽雅,颇得游山文人的青睐。晚清时期,德国学者柏石曼曾仔细考察海会桥,并从水文化、地名文化、石刻文化等角度,对这座石拱桥做了翔实的描述,还拍摄多幅图片,载入《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一书,传播了普陀山的古桥文化。海会桥,是法雨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雨寺范围之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从现代眼光看来,海会桥也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海会桥的桥铭
海会桥的东西两个侧面,块石中各镶嵌“海会桥”桥铭一通。石刻长约1.2米,高0.6米,位于拱券之上桥面之下。嵌桥额石,石面与桥墙平,浮雕横轴,横轴下饰如意头匾托。石刻下部成弧形,正与拱券相缝合。整个石刻设计古朴典雅,颇显书卷气。
海会桥东侧的“海会桥”桥铭,比较清晰,大字阴刻,楷体书法,左边有“悟道人书”落款,右边为“光绪辛卯季夏吉旦”字样,分列浮雕横轴两边。“悟道人”身份不详。
海会桥西侧的“海会桥”桥铭,草木覆盖,有些难以辨别。幸得宁波古桥研究学者朱永宁先生十多年前拍得的高清照片,显示落款小字也刻于轴外两边,分别为“大清光绪十七年六月”“法雨住持化闻题”字样。
题刻中“光绪辛卯”即光绪十七年(1891),说明海会桥是建于光绪十七年,而与《普陀洛迦新志》记载的时间“清光绪十八年,住持化闻建”相差一年。石刻的说法,更具有参考价值。
两通桥铭石刻,字迹一模一样,但一“书”一“题”,有所区别。书法皆系“悟道人”所书。而“化闻题”,则说明海会桥的取名者即为化闻和尚。
化闻是近代普陀山颇有名望的一位高僧。化闻(1840—1897) 名福悟,俗姓张,奉天铁岭(今辽宁铁岭)人。其家世贵族,幼年习儒,成年投僧忠亲王(即僧格林沁)的幕下,因功升监司。清光绪元年(1875)普陀朝圣,依立山和尚出家于伴山庵。光绪七年,北游京都,钦命住持翠微山香界寺。光绪十年,回山省师,继席法雨寺。化闻在普陀,留下很多功绩。他续修法雨殿宇,构建莲池,造海会桥;请示定海厅,裁免每年花费百金的贡茶,减轻僧众负担;光绪十九年秋,赴北京请大藏经,聘印光法师至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修持,与一代宗师印光大师有知遇之情。其道风远播,盛德感人。
海会桥的地名涵义
化闻和尚题桥铭为“海会”,是很有讲究的。细究“海会桥”地名,既具有自然地理的意义,更具有佛教文化的内涵,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
从自然地理角度看,“海会”一名与水源有关。海会桥所处的莲池,旧时莲叶满池,广亩余,碧波涟漪,依山傍海,多股水源在此交汇,流向大海,故云“海会”。旧志记载,法雨寺前,“青玉涧与诸水交汇处……雨后乱泉暴流,有靓幽之观”,此处位于佛顶山下,水源丰富,因而化闻和尚就地开筑莲池。
柏石曼在《普陀山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一书中,也是这样认为的:“附近山上的水流皆注入法雨寺前的这片池塘,再由位于池塘东南角的堤坝导入一条排水沟,流向附近一片宽阔的海域,最终汇入无尽的大海。人们据此给池塘上方的桥梁取名‘汇海桥’(误笔,应作‘海会桥’)”。
关于佛教文化的内涵,柏石曼也有认识,他认为“海会”一词有丰富的意境。其分析,“汇聚水流”隐喻着人的所有思想、苦难乃至整个人生都汇聚于一点,即对永恒真理的思索。而这苦苦探寻的真理便存在于佛及佛法当中。“归入大海”则意味着人带着对这份真理的执念,踏上前往无边佛海的征程。这其实只是柏石曼自己的解读。实际上,“海会”一词,是佛教文化上的专用名词,只是柏石曼没有完全理解中国词组之间的相关性,而未按照本意解读罢了。
莲池海会,是一个专用词组。“海会”一词与“莲池”密切相关。先有莲池,再建海会桥,这既有地理地名上的延伸关系,也有佛教文化上的整体关联性。莲池,在佛教中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七宝莲池;海会,谓诸尊圣众之会聚,以海比喻其德高、数众,故称海会。“莲池海会”是对西方极乐世界中道场的一个表述。
总之,“莲池”“海会”这两个地名,分开来可以作地理上的解读,而连起来则更具佛教文化的内涵。所以看似简单,实际上是两个非常高大上的、充满智慧的地名。由此也可见题名者化闻和尚的良苦用心。
海会桥的桥联
舟山海岛地区的古桥,刻有桥铭的很多,但是留存桥联的古桥已经不多了,唯“海会桥”尚悬有两幅石刻楹联。
海会桥东边一侧,桥洞两边,各有石刻,题云:“此去立时登彼岸,更从何处觅优昙。”优昙,特指佛教故事中的“优昙钵花”,这种花非常稀有且美丽。这副对联,表达了对修行者获得最高智慧或开悟状态的渴望。这副对联为行书字体,书写较为流畅自然。从书法艺术角度看,这几个字笔画灵动,笔画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巧妙,笔势连贯,给人一种气韵流畅之感。字体的结构疏密得当,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美,虽历经岁月,仍能看出书写者对行书笔法和结构有较好的把握,展现出独特的书法韵味和艺术风格。
海会桥西侧,桥洞两侧各悬联语“长桥永固三祗劫”“大地齐开九品莲”。“三祇”是指佛教中的“三阿僧祇劫”,“阿僧祇”意为无数或无央数,乃数目之最大极限,非算数所能知。“劫”是时间,意为“长时”,即长远的时间。上联意祈长桥永固垂万年,但用“三祗劫”词更深邃。下联用“九品莲”词,也是源自佛教“九品莲台”说法。九品莲台,象征着修行者通过不同的修行层次,最终达到的极高境界。这也是鼓励修行者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多积德行善,以便能够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副对联,字迹笔画粗细较为均匀,笔画之间的起承转合规范,结构端庄,符合楷书的典型特征。而其书法字迹古朴,笔画苍劲有力,线条富有质感,整体风格端庄稳重,有浓厚的历史韵味与文化气息,从字迹中可感受到书写者有一定的书法功底,对笔画的把控和结构的安排较为得当,体现出传统书法的魅力。
海会桥的栏板石刻
从功能来说,海会桥既是一座交通桥,又是一座礼制性桥梁,是朝礼法雨寺的香道,因此其设计十分规整,而桥梁的构件、细部也是精益求精,充分反映在栏板、地雕、桥铭、桥联的雕刻中。
海会桥两侧共设置栏板26块,双面浮雕,共有各种戏剧故事、吉祥如意、飞禽走兽等图案52幅,望柱头雕有小石狮,刻工精致,栩栩如生。与其他佛教寺院的建筑栏板石刻有所不同,海会桥栏板石刻的内容似乎更关注民众的生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晚清以后普陀山寺院的世俗化,其石雕文化也更加贴近社会现实,让普通民众看得懂,欣赏得了。根据雕刻图案,海会桥主要反映以下主题的内容:
1.反映社会民俗活动
最典型的就是海会桥桥墩栏板的一通石刻,反映迎神赛会或演戏、酬神之类民俗内容。这一通石刻也得到当时外国游客的好奇,并被摄影者载入美国北长老会主办的《教务杂志》。
这一通石刻,分左中右三格,当中一格较宽,为主图,呈画轴方式,一位披着战袍的长髯公模样的将军,疑为郭子仪,手持令旗、挥舞宝剑,右侧则为两位清朝官员,头戴“顶戴花翎”,弯腰拱手作揖,一位清朝官员腰间佩刀,看来是一个武官,另一位则是文官。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物聚在一起,应该是一种类似迎神赛会、庙会演戏主题的民俗活动。清朝官员身边还清晰刻画墙门,说明这是在街头的活动。长髯公模样的将军,其身旁有匹马以及马夫。石刻的刻画极其精细,令旗上的龙图案、清朝官员的念珠、马匹项下挂着的铜铃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左边一格,扇形的门额刻有“孙铁口”三字,“铁口”一般是指算命先生,这幅图描绘的“孙铁口”,一位留八字胡的老者,一手持扇子,另一手捋着胡须,似乎口吐莲花,滔滔不绝。
右边一格,刻画的也是一位留胡子的老者,但是扇形的门额刻字不甚清晰,难以判断职业。
清代官员的形象及其社会活动,能够写实地绘入寺院拱桥栏板并广而告之,不是很常见。当时随着报纸媒体的出现,各种清朝官员形象常常被绘入报纸,绘入石刻自然也不稀奇了。
2.反映田园生活
在柏石曼的游记中,对海会桥的石刻也做了一定的记录。他特别关注的就是石刻中的田园生活,特别是其中的动物活动。作为外国人,柏石曼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可能相对较弱,而对于画面中动物与人的关系,则比较容易观察、把握些。
他在文章中说:“两段扶梯栏板的雕刻则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图景,例如相互角力的山羊、公牛、狗以及大量罕见的岩石、树木,偶尔也有一些人像。这样一来,人便与自然融为一体,或由自然中突显出来。雕刻中的人观察着动物的活动。这本是一个内心活动,但在这里通过一种简单且流畅的方式展现了出来。”
在其中一个雕刻画面中,两只山羊正奋力角斗,旁边还站着一只愣愣的小羊。柏石曼评论“这一切尽收森林之神眼中,此时他正在树枝下惬意地观看着人世间愚昧可笑的行为”。整个场景刻画自然,线条优美。但不同的人可能对画面有不同的理解。简单地看,这些动物主题的画面反映了动物之间的自然朴实的行为。复杂地看,从另一个角度,着眼于旁观者,则似乎反映面对争斗的淡然处之、冷眼旁观。这就是石刻解读的魅力。
这些画面的刻写也是非常细腻,反映刻工的构思和工艺着实令人惊叹,对此柏石曼给予高度评价。如有一块栏板上,一位骑在水牛背上的牧人正在阻挡其他水牛的攻击。旁边一只小牛犊玩得累了,懒洋洋地窝在一边。工匠们将这些身形庞大的动物巧妙地安置于画面内,柏石曼评论说:“能工巧匠通过动态的轮廓、生动的装点、雕琢细腻的枝叶,以及流线的水纹和顶部角落处的飘逸的云饰,使得原本笨重硕大的水牛身驱变得柔和了许多。”
3.反映传统吉祥文化
海会桥栏板的石刻画面,数量最多的还是反映吉祥文化的图案,这些图案有的是单独一幅,也有的是多幅图案的组合。
单独一幅画面,栏板朝向水池的一面石刻,有双龙戏珠、凤凰展翅等图案。双龙戏珠,刻画的两条龙,浑厚婉转,显得非常可爱,龙须的刻画丝丝可见,四周缀以祥云,刻工也是非常精致。
有的栏板,分成三格,吉祥图案分据一格。如,有一通栏板的左侧一格,刻画松鼠葡萄的图案。葡萄成串寓意为“多”,松鼠属鼠类,十二地支中与“子”对应,故“松鼠葡萄”图案象征着“多子多福”,有子孙绵长、家庭兴旺的寓意。更多的吉祥图案是融合于书房、雅室画面之中。如,五个铜钱串起来、花瓶中插上画戟等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铜钱不仅是一种货币,还经常被赋予吉祥和避邪的寓意。五个铜钱串起来,象征着福禄寿喜财,五路财神、招财进宝,也有驱邪避凶的含义。花瓶中插上三支画戟也是常见的吉祥图案,寓意为平平(瓶)安安,连升三级(戟)。
海会桥桥墩的平台,还有一通地雕,直径一米多,呈圆形,内外两圈,内圈石刻莲叶和数朵莲花,其中一朵迎风盛开,亭亭玉立,还有一朵含苞欲放,左右则还有莲花相衬。荷花经常用来象征和谐、合作、祥和、团结等吉祥之意,也是佛教文化的主要符号,有步步莲花的寓意。地雕外圈则刻画祥云等吉祥符号。石拱桥上刻写地雕,在舟山古桥中也甚为少见,也反映海会桥整体设计的精细化。这一通地雕刻写精细,保存完好,也是舟山地雕文物中的精品。
结语
海会桥的石刻内容,丰富多彩,涉及桥铭、桥联、桥栏石刻和桥面地雕等,其中桥铭文字,记载了海会桥的建造时间和题名者,具有史料价值。海会桥的桥名及其桥联,则蕴含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桥联的书法具有浓厚的艺术价值。桥栏石刻的内容多姿多彩,反映了社会民俗生活、田园生活和传统吉祥文化,石刻工艺精良。由此可见海会桥的石刻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值得保护利用。
作者单位: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