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谁主管谁负责” 多元构建大普法格局

——我市深入实施“八五”普法规划系列报道之一

陈颖丹 周璐颖 黄帧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08日 第 04 版 )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舟山市公安局、舟山市司法局提供

  □记者 陈颖丹 通讯员 周璐颖 黄帧

  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我市以“八五”普法规划为引领,紧紧围绕“谁主管谁负责、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工作原则,将法治宣传教育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构建大普法格局,推动普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自“八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我市普法责任部门各司其职,紧扣行业特色精准施策,凝聚合力推动普法工作在制度、理念和实践等方面不断创新,以多元形式筑牢法治根基,为法治舟山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聚焦重点领域

  开展精准普法

  海洋渔业是舟山的重要支柱产业。“八五”普法期间,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施了“海陆同频”普法工作,各部门聚焦行业特色、强化部门联动,精准开展涉海法治宣传,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市海洋经济发展局以渔业安全生产和伏休管理政策宣传为抓手,将每年伏休期间定为“海洋经济系统法治宣传主题月”,赴船头、渔村、码头等地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船东、船长“面对面”教育活动,定期举办远洋渔船船员涉外和安全生产培训班,切实保障远洋渔船安全生产;以“蓝海先锋”党建品牌创建工作引领法治宣传,建立17个“蓝海先锋”创建联盟和“海上流动讲习所”,打响了“蓝海卫士”志愿者工作品牌。

  我市司法行政部门研究制定了具有海洋特色的《舟山市公民法治素养基准(地方版)》和《舟山市普陀区远洋渔民法治素养基准》,构建覆盖海陆、辐射远洋的涉海涉渔普法网络,擦亮“法随远洋”“渔法同行”等普法工作品牌,建立2个远洋渔业公民法治素养观测点和1个风控法务服务中心,积极培育海上“法律明白人”,编印《远洋渔民法律手册》6.5万册,推动航前普法、休渔期法治课全覆盖。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为青少年撑起法治之伞,给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心声。我市教育部门联合公检法司多措并举、创新载体,以“法治副校长”这一制度抓手搭建“送法进学校”的大平台,不断丰富学生模拟法庭、暑期法治实践等特色活动,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未成年人法治教育体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筑牢法治基石。

  市公安局举办青少年禁毒征文与绘画大赛,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防沉迷网络教育”等系列活动,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市检察院打造“流动式法治课堂”,近五年在乡村、海岛学校开展超90场法治宣传,普法足迹覆盖全市主要海岛乡镇中小学、幼儿园;舟山两级法院选派优秀法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定期走进校园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市司法局大力实施青少年“法育青蓝”工程,持续深化青少年学法实践,全市“宪法卫士”活动学生参赛率居全省前列,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覆盖率100%。

  普法深耕基层 夯实法治根基

  基层是普法工作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法治建设的基础阵地。我市现已成功创建12家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130家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建设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5个、省级善治村49个、省级示范村143个,岱山县东沙镇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基层法治建设格局。

  市农业农村局以渔农村为重点,开展了“送法下乡助春耕”等系列普法宣传活动,普法志愿者还走进家庭农场开展“面对面”普法宣传,为渔农民群众送上法治“及时雨”,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法治意识和依法维权能力。

  以法治之力护航海岛民生,“八五”普法期间,市司法局不断创新“法律明白人”“选育用管”全链条机制,全市1780名“法律明白人”实现持证上岗、亮牌履职,累计收集社情民意8641条,解答法律咨询2412个,参与化解矛盾纠纷5596件,开展法治宣传2023次。如今,村村都有“法律明白人”,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法治乡村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渔农村法治宣传阵地100%覆盖,“云端”法律服务日均超200人次,专业化普法团队扎根乡村……这是舟山夯实基层法治根基交出的亮眼答卷。市人社局还联合市司法局组建了“基层人社普法”专家团,确定69名首批专家库成员,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构建起专业化的基层人社法治服务体系。

  全市各县(区)也立足区域特色,创新推出多元化基层普法举措,进一步夯实基层法治根基。

  定海区打造“新居民法治夜校”,整合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等专业人士、行业专家,定期为新居民零距离普法、面对面答疑;普陀区以探索“法治+文旅”“法治+非遗”融合发展的普法宣传模式为切口,深化“法润文化”工程,创新构建特色普法工作体系;岱山县开展“一镇(乡)一品”创建活动,把法治元素融入岱山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文化,打造具有海岛辨识度的法治文化阵地景观带;嵊泗县持续擦亮“法治民宿”特色品牌,构建“民宿+普法+服务”的基层普法新形式,打造海岛法治民宿群7个,创新设立民宿“法治管家”,帮助解决民宿经营常见法律问题。

  数字赋能创新 提升普法质效

  科技是普法工作提质增效的利器。“八五”普法期间,我市各部门创新运用数字技术,搭建智慧普法平台,打造“线下+线上”普法矩阵,推动普法工作数字化转型,切实提升普法的吸引力实效性。

  市民政局创新打造了“舟到救助”数字化平台,构建覆盖全场景的智能服务体系,通过“智慧救助+普法”,让普法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自该平台上线以来,根据用户画像和行为数据,为不同群体推送专属政策法规,已累计向困难群众推送救助相关法律法规知识500余条,线下走访核实55次,有效解决传统普法中缺乏精准性的问题。

  市公安局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群防群治,构建智能化反诈普法体系,升级“93反诈”智固心防综合应用,优化全市一体化预警劝阻工作机制,组建49支604人专业劝阻宣防队伍,积极创建“无诈单元”,对高发案公寓、民宿等区域逐户开展“扫楼”,对学校、医院等易发案区域不定期举办集中式宣讲,切实提升了群众反诈意识和防骗能力。

  “共享法庭”是浙江法院系统在全省推广的数字化司法服务创新模式,通过“一根网线、一块屏幕”实现司法服务全域覆盖,依托村社、矛调中心等场所,引入信息化设备开展线上调解、远程开庭、巡回审判、法治宣传等多项工作,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智慧司法的“数字红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2021年启动建设以来,已实现全市乡镇(街道)100%覆盖。

  此外,我市还通过构建“普法云课堂”等多维数字化场景、探索实践海上“融治理”模式、上线智慧法律服务机器人等举措,推动法律服务从“线下单一供给”向“线上线下智能交互”转型升级,实现普法触达率、精准度与实效性的全方位提升。

  监督协商驱动 刚柔融合普法

  在普法工作推进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与市政协分别以监督与协商为抓手,不断创新工作模式,构建大普法工作体系,共同推动“谁主管谁负责”责任制在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市人大常委会创新“述法+普法”双评议制度,督促部门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法治政府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普法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29个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年度述法必答内容。同时积极运用数字化手段,创新打造多跨协同的法治政府建设监督系统,将复杂集成的专项监督转化为可看、可评、可执行的应用场景,构建了立法、依法决策、执法、司法、普法五大维度33项核心指标,有力推动了传统监督方式的变革重塑。

  市政协则发挥法律委员、法律服务委员工作室的专业优势,积极打造“下沉+上线+跨界”的多层次、立体化宣传矩阵,精心打造“法护舟商”“与法同行委员有言”等品牌,将普法工作嵌入海岛共富、社会治理、营商环境等多个场景,在拓展全市“八五”普法深度广度、助推社会治理现代化中彰显政协作为。

  代表委员们还积极投身法治调研与监督检查,推动普法责任制落地见效,为普法工作的精准深入开展和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了重要力量。

  人大代表们组成多个调研小组,深入社区、学校、企业等地,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专题座谈等形式,精准掌握各群体的实际法律需求,形成针对性的人大议案和人大建议。政协委员们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联系广泛的特点,组建法律专家服务团,助力企业解决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法律难题,为优化我市营商环境提供专业法律支持,助力营造良好营商法治氛围。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单一管理到多元共治,从碎片化推进到大普法体系建设,舟山的普法触角已然延伸至海岛治理的各个角落,实现了普法工作从“独角戏”到“大合唱”的深度转化,不仅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浸润群众生活,也为高质量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