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降碳夯实可持续路径 绿色转型引领高质量发展

颜榕 缪洪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08日 第 03 版 )

  本稿图片由舟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提供

  □记者 颜榕 通讯员 缪洪杰

  绿色发展筑牢永续根基。近年来,我市通过推广绿电应用、推进节能技改、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不断推动工业节能降碳水平提升。

  能耗在降低,排放在减少,生产也在提速。7412工厂用行动证明,工业发展与节能降碳并非对立,而是可以齐头并进的相辅相成者。

  优化用电结构

  为工厂披上“绿色盔甲”

  7412工厂是一家国有企业,以研发生产汽车紧固件和同轴电缆为两大主营业务,产品品种达5000余种。工厂在助推汽车零部件国产化上做出了诸多贡献,由其生产的汽车发动机专用紧固件和耐热不锈钢紧固件投入市场后,打破了国内相关配件依赖进口的局面。多年来,伴随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工厂不断扩产增效。2008年,工厂规模达到中型企业标准;2024年,工厂年销售超过11亿元。与此同时,工厂仍旧坚定追求绿色生产转型,节能减排工作未曾放缓,同样取得了长足进展。

  阳光下,7412工厂厂房屋顶上排列整齐的光伏板反射出深蓝色光芒,将太阳能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动力。

  为了摆脱对常规用电的高度依赖,工厂从2021年起自主投入建设5.7兆瓦的光伏发电系统,覆盖了所有常规生产车间和办公场所,总铺设面积达3400平方米。去年上半年,又配套建设了1.4兆瓦的储能系统,将晚上“谷电”储存,白天“峰电”时期释放使用,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与用电负荷的智能调节。

  根据统计,去年工厂总用电量约为2300万度,其中光伏发电结合储能系统贡献了450万度,占比达19.5%,助力全年节省了约100万度电。除了自发电,工厂还每年主动购买1000万度绿电,将绿电使用比例保持在60%以上,使得工厂的用电结构更加绿色环保。

  “这种多元化的用电结构不只节约了电费,更重要的是在保证产能的同时降低整体能耗,提升了我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7412工厂总经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

  从“治废”到“减废”

  “三废”治理深耕见效

  “节能”之外,生产废弃物“减排”同样是工厂绿色生产转型、助力降碳和环境治理的关键。

  早在2015年,7412工厂便自行建设了专门的污水处理站,保证废水水质达标后再通过专门的纳管排放至园区中心的污水处理厂。几年前,工厂又购入了大小型刮油机,分别应用于污水处理站和生产车间两种场景。在产生废水的生产车间,每台生产机械都连接着一台小型刮油机,废水一旦产生,便会进入刮油机分离出浮油,待统一输送至污水处理站的大型刮油机,再进行二次深度分离。油污在化学物质吸附作用下成为固体污泥,随后进入叠螺机压缩形成渣土样,而废水则被送入生化降解区再次净化,完成从“污染水”到“可排放水”的转变。

  “原本要使用大量的化学物质去吸附油污,从而产生了大量带有危险废弃物属性的固体污泥排放物。”工厂安全与环境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刮油机投入使用后,工厂污泥产生量从2021年的101.89吨急剧下降至2023年的50.67吨,减少了一半。”

  废油处理同样发生了变化。去年,工厂购置了过滤装备,对较为清洁的废油进行回收利用,使得废油产生量从2023年的206.3吨下降至122.15吨,减量效果明显的背后是企业对资源循环利用理念的践行。为了减少各类废渣,工厂多采用可回收材质的原材料,用纸质材料替代塑料,并及时回收金属碎屑。

  “废油、含油铁屑和固体污泥一样都是危废,之前每年我们都要耗费大量资金交由专业单位处理。”安全与环境管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坦言,“如今只有重度污染的废油尚无较好的处理方式,也已经大大降低了危废的处置成本,回收利用更是找到了‘节能’的另一种可能。”

  如果说废水废油治理是在厂区内部“深耕”,那么废气治理就是在车间上空悄然进行的“革命”。过去,工厂使用的是3套集中式静电除油烟机,如今已全部更新为95套单台式处理设备,分布在各个车间实时净化废气,提高了废气减排的效率和稳定性。

  企业携手共进

  加速产业绿色跃迁

  “节能减排不是一个企业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市工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正加快构建以低碳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415X”重点产业,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船舶与临港先进装备、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海洋生物产业、现代航空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等新领域,逐步实现低碳产业高质量集聚。同时叠加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将碳排放指标纳入“亩均论英雄”和“标准地”改革,通过严格的资源要素配置和能效约束,倒逼高耗能、低效企业改造提升或退出,在绿色低碳领域培育节能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并组织节能诊断和碳普惠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绿色升级。

  产业体系框架的搭建完善为全市工业企业就绿色转型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和机会,技术创新则是企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也在积极推进海洋能试点示范项目向商业化开发过渡,探索绿电制氢、深远海碳封存、海上能源岛等新技术新模式,集中力量攻关绿色低碳共性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引领型科技成果。同时,加快在企业内推广应用已有节能技术装备,鼓励企业运用各先进数智化手段深入推进流程工业系统节能改造,提高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此外,全市重点节能改造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未来还将在重点高碳行业、工业园区和企业,聚焦清洁能源、储能应用、产线技改、配套升级等领域,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产品、产线、车间、工厂项目,建立完善重点节能改造储备项目库,全面提高我市工业工艺装备、产品技术、环保能效等绿色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