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90后小伙辞职回家乡开起了一间工作室,专门制作展示螃蟹标本——

以蟹为媒,守护渔文化活态传承

何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7月02日 第 02 版 )

  □记者 何菁 文/摄

  在位于定海城北村的“海物惟错”工作室里,主理人唐舟凯正在指导体验者用细针和牙签调整一只螃蟹标本的姿势。

  90后青年唐舟凯凭着一双曾制作过百余只螃蟹标本的手,默默串联着舟山渔文化的当代脉络。

  唐舟凯说,他从小就对海洋生物尤其是螃蟹兴趣浓厚。去年8月,他辞职回到家乡开了一家标本专研室,专心“玩”他从各处收集来的螃蟹。国内专业做这行的,只有10多人。唐舟凯认为,通过制作螃蟹标本可以为大家做一些海洋知识科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个能制作海洋标本的工作室,不时会迎来一些研学团队或者年轻的体验者。唐舟凯总会带着体验者对比标本与《中国潮间带螃蟹生态图鉴》中的照片。“这只叫酋妇蟹,它的名字取自酒神身边的侍女,是中国科学家根据螃蟹拉丁文名的含义,再结合它的特征翻译的。”唐舟凯为体验者解说道。

  工作室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只螃蟹标本,最小的只有指甲盖大小,最大的用两只手也捧不过来。这些标本中有舟山常见的菜蟹,也有在舟山罕见或者见不到的螃蟹,另外也包括一些海胆、虾类标本(见图)。

  陈列架上,菜蟹与红斑瓢蟹并排放置,标本瓶里的微光映照着蟹壳上的纹理,如同映照着舟山渔民世代与海共生的记忆。“舟山渔谚里有‘蟹立冬,影无踪’的说法,说的就是螃蟹繁殖周期。”唐舟凯指着一只抱卵的梭子蟹标本侃侃而谈,“老一辈渔民没有科考数据,却能用经验总结出海洋规律。这就是渔文化里的生态哲学。”

  “这是传统蟹笼渔具,现在年轻人很少见过。”唐舟凯还将标本制作与渔俗结合,在蟹笼模型中嵌入标本,还原渔民“以笼捕蟹”的作业场景。

  用滴胶制作的寄居蟹造景中,海葵造型借鉴了渔民画色彩;青蟹钳手把件的纹路,复刻了传统渔船的雕花……唐舟凯研发的文创产品也传递着渔文化符号。他妻子小翁制作的布艺螃蟹,将渔民号子的节拍转化为刺绣针法。这种跨媒介的文化转译,让古老渔俗有了当代表达,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制作螃蟹标本要经脱水、塑形、上色等20余道工序,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接待体验者时还要一直陪在旁边指导。这个工作并不轻松,但唐舟凯却乐此不疲。他说,自己坚持在做的事情是舟山渔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自己想守护的一种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