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季,给城市管理者出了道考题
海之角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8日 第 02 版 )
海客谈 海之角
当夏日的热浪席卷舟山,路旁杨梅树也悄然披上红装,这本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但却年复一年上演着相似的场景:折断的枝条,散落的果实以及公众的指责声。
毋庸置疑,攀折破坏公共果木的行为理应受到谴责。然而,细究这一现象的根源,在城市主干道旁种植可食用果树的设计本身就值得商榷——这无异于在闹市摆放蜜糖,却又竖起“有毒勿食”的警示牌。这更像是在市民必经之路上设置了一场关于自制力的考验,将维护秩序的重任过度依赖于个体的道德自觉。这促使我们思考:城市的管理者是否应重新审视绿化策略的合理性?
解困之道,或许在于改变“果树即产果”的固有观念。杭州西湖边的碧桃提供了经典范例:只开花不结果的品种,既完美呈现了“桃红柳绿”的经典景致,又从根本上规避了采摘引发的矛盾。舟山的城市规划者能否借鉴此道,选择观赏价值远高于食用价值的杨梅品种?让枝头累累的红果纯粹作为视觉景观存在,从源头上消除那份甜蜜的诱惑。
对于城市中已栽种的可食用杨梅树,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借鉴。在果实成熟前夕,市政人员会统一组织采收,将其制成果酱等产品分发给社区。这种做法不仅避免了果实落地腐烂造成的卫生问题,更让杨梅以安全、共享的方式惠及市民。舟山是否可以由此延伸,设立一个融合公益的“杨梅季”?组建专业队伍进行采摘,并将收获的果实送往福利机构或社区食堂。
对于那些难以抑制采摘冲动的市民,在必要的管理之外,更需提供疏导渠道。例如,在杨梅树周边设置二维码,扫码即可了解果树的养护信息和环境监测数据,在满足知情权的同时也能提升信任感。更进一步,若能在公园或特定区域规划“市民采摘体验区”,合理满足都市人群的田园情怀,更能体现城市治理的精细与包容。
年复一年,杨梅如期转红,城市文明的建设却不能停滞不前。当我们将目光从单纯指责转向审视绿化规划的科学性、探讨果实处理的创新方案、优化管理手段的人性化程度时,枝头那抹动人的红色才能真正成为装点城市的风景,而非检验人性弱点的标尺。
说到底,让每一颗杨梅安然地在枝头完成它由青涩到红润的生命历程,正是一座城市走向成熟、展现包容与智慧的最佳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