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舟山晚稻杨梅能否抢抓新赛道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5日 第 02 版 )
近日,白泉潮面村共富集市晚稻杨梅临时销售点,前来采购的市民络绎不绝 摄影 记者 张磊
□记者 朱丽媛
通讯员 张慧敏 余玲静
当下,说起舟山水果的“顶流”,当属晚稻杨梅。今年适逢杨梅大年,岛城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清甜的杨梅香。
作为全国四大优质杨梅品种之一,舟山晚稻杨梅凭借“肉柱细软、甜中带糯”的独特口感,成为我市农业的“金名片”。今年,我市更是以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为契机,以“土特产”小切口破题共同富裕大场景,全力实施“一颗果”的全产业链提升行动。
面对“成熟期短、保鲜难、老龄化重”的产业困局,“一颗果”如何从传统种植跃向全产业链升级,真正酿成“共富果”?
困局下的多重“枷锁”
在舟山近5万亩杨梅种植面积中,晚稻杨梅占比达九成,是舟山极具特色的地方名品。然而今年的杨梅大年却再陷“丰产不丰收”的怪圈。日前,定海岑港街道桥头村上千棵杨梅树,果实压弯枝头,该村党委书记、主任傅天宇却面露愁容:“正值成熟期,暴雨与高温交替来袭,优质果不足三成。”
这并非个例。晚稻杨梅成熟期恰逢梅雨季节,高温高湿环境下,果实易开裂、霉变,果蝇危害率在30%~50%。2024年“特小年”时,产量仅为常年的20%左右,精品果售价飙升至300元每公斤。而丰产年天公不作美,收购价常遭腰斩,“靠天吃饭”的产业特性让果农收益如坐过山车。
“晚稻杨梅的品质就像开盲盒,不到季末难下定论。”定海区农技推广中心正高级农艺师邱立军一语道破行业痛点:即便今年迎来大年,全区杨梅采摘率仍不足40%。原因是晚稻杨梅果实品质变化很快,而这种“快”的最主要原因,是成熟期的高温,以及高温导致的果蝇影响。
海岛小而散的种植格局是产业发展另一制约因素。以定海区为例,4万余亩晚稻杨梅的种植中,散户经营占绝大部分,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有限。更严峻的是人员结构,梅农平均年龄为70~75岁,年轻劳动力缺乏。晚稻杨梅对采摘技艺的高要求加剧了用工荒。优质果多生长于树顶,需熟练工借助梯架精准采摘,而老龄化劳动力根本无法满足“看果辨熟、轻摘轻放”的技术要求,直接导致优质果流失率增加。
此外,常温下24小时即变质的特性将晚稻杨梅的销售半径牢牢锁定在本地市场,外地销量占比极少。深加工领域,产品仍停留在“烧酒浸泡”的初级阶段。这种“单腿走路”的结构,让梅农只把杨梅种植当做一种副业,形成“老龄化加剧—采摘率下降—品质波动—收益缩水”的恶性循环。
智慧化转型带来曙光
“在商业化时代,晚稻杨梅需探索科学的发展道路。” 邱立军一语道破舟山晚稻杨梅产业转型的关键。近几年来,一场颠覆传统种植模式的产业革命正悄然兴起,为破解杨梅“丰产不丰收”的难题带来曙光。
走进白泉镇金山村定海区后忠农场的杨梅智慧大棚,果农们穿梭于枝桠间,将颗颗饱满的杨梅采摘、挑选、装筐。与露天种植的杨梅相比,这些“住”进智慧大棚的晚稻杨梅堪称优等生:个头更大、果肉紧实细腻,咬上一口,浆汁在唇齿间四溢,甜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微酸,令人回味无穷。
“今年,我们有40株舟山晚稻杨梅树‘住’进了智慧大棚。”农场技术负责人虞忠汉一边热情地递上杨梅,一边介绍。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实现精细化管控,不仅让杨梅的果型、甜度、硬度显著提升,采摘期也比露天种植延长了10天。品质的飞跃带来市场的青睐,最高级别的大棚晚稻杨梅售价高达每公斤300元,依旧供不应求。
定海区后忠农场的实践,正是定海全力推进杨梅设施大棚试点工作的生动缩影。大棚技术的应用,通过科技赋能创造出“时间差”与“品质差”,让杨梅不再“靠天吃饭”。当露天杨梅还在等待适宜的天气成熟时,大棚杨梅已率先抢占市场,为果农带来更丰厚的收益。
科技赋能为杨梅产业锦上添花,绿色生态防治技术则助力品质提升。近年来,我市持续强化绿色生态防治技术攻关,今年定海农技部门牵头开展大面积的生态化果蝇防治工作,尝试新的诱剂布设方式,有效遏制杨梅果蝇侵害,进一步提升杨梅质量,延长采摘和保存时长。
此外,定海还连续两年推进“万亩果园土壤肥力提升、千名干部志愿下田劳动”行动,以土壤地力提升为突破口,积极布局杨梅健康土壤与品质提升项目。
未来三年,一系列产业升级计划正在启动:开展杨梅果蝇生物学研究,加快果蝇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推广,今年以皋泄村等杨梅传统主产区为核心示范推广500亩,逐年推进,计划累计达到3000亩;建立100亩以上的杨梅土壤肥力提升技术示范区,编制技术方案和规范;开展首批定海生态晚稻杨梅园基地认定7家,构建起科技支撑长效体系,推动晚稻杨梅产业实现生态转型,计划到2027年增加到15家以上。
从“鲜果独大”到“多元裂变”
当仙居杨梅以4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成为农业标杆,当慈溪“东方黑珍珠”以20亿元年产值书写产业传奇,舟山晚稻杨梅正循着浙江杨梅的成功轨迹,在海岛勾勒出属于自己的“共富版图”。今年,随着省级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试点的落地,这颗困于“鲜果独大”的海岛珍果,正通过深加工破题、文旅赋能、品牌增值的多元路径,上演从“季抛水果”到“全链产业”的裂变。
这段时间,白泉镇皋泄村后山路6号的晚稻杨梅酒传统工艺生产基地里,工作人员几乎连轴转,忙着精心分拣杨梅,再通过传统酿造工艺,酿制烧酒杨梅。“杨梅酒可以作为保健酒饮用,比新鲜杨梅更便于保存,能向更远的城市销售。”舟山市田舍王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良红告诉记者,今年该生产基地消耗了1.5万公斤杨梅,大多依靠本地村民提供,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供应链体系。原本可能烂在枝头的低级果,如今成了酒坊的原料。这种“变废为宝”的转化,正是舟山杨梅突破24小时保鲜魔咒的关键一跃。
烧酒杨梅酿制完成后,该基地还将推出普通装与伴手礼两款产品,进一步打响舟山晚稻杨梅品牌。为此,他们还注册了“皋洩岙”商标,为后续研发奠定基础,延长杨梅的产业链,提升果品附加值。
这只是全产业链升级的一个缩影。“除了王家大院,我们通过招商引进了东都酒业、粮得丰等企业,拓展杨梅深加工产业。”谈及舟山晚稻杨梅全产业链提升行动,定海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何军敏如数家珍。他说,定海精心打造了舟山晚稻杨梅全新品牌包装,以及文创产品,并推出了串联东海百里文廊、干石览新建村、双桥福泉村等定海重要文旅点位的2025年度晚稻杨梅采摘游推荐路线,通过“文化+产业+旅游”多元融合,为乡村产业转型与农民增收提供新动力。
接下来,我市还将加大舟山晚稻杨梅的规模化种植水平和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规划,重点在白泉、干石览、小沙3个镇街开展流转试点,实现3年内流转晚稻杨梅面积超1000亩,吸引更多农创客投身杨梅的种植管理,并加大招引力度,吸引更多精深加工企业投入到舟山晚稻杨梅产业化生产队伍中。
“在杨梅全产业效益引领下,舟山实现‘全民杨梅’也指日可待。”邱立军表示,从“看天卖果”到“链上共富”,舟山晚稻杨梅的蜕变里,藏着传统农业破局的密码。当产业链向深加工延伸、价值链向文旅拓展,小杨梅终能裂变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