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迁、大岛建”集聚发展机制出实效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21日 第 03 版 )
□记者 方智斌 通讯员 张慧敏
本报讯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在昨天举行的全省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现场会上,舟山市建立“小岛迁、大岛建”集聚发展机制,入选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十大案例名单。
2023年7月,我市以承接全省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试点为契机,聚焦缩小“三大差距”,深入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探索构建集聚发展机制,着力破解“小岛空心化、服务低效化、城乡二元化”矛盾。
近两年来,我市先后推进16个小岛整岛迁居,同步开展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全市域城乡一体化改革,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75%,渔农民收入、低收入渔农户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比等核心指标居全省前列;23项基本公共服务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群众获得感普遍提升,政府行政成本有效节约、集约利用,为促进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该项目还入选《CMG乡村振兴观察报告(2023-2024)》典型案例。
探索实践中,我市建立人口集聚机制,稳步推进偏远小岛迁居,健全人口集聚政策,做好迁居岛屿开发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通过人口集聚降低公共服务成本30%以上;建立渔农民集聚指导意见为主,进城就业、医保、住房保障等政策为辅的“1+N”政策体系,保持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三不变”,破除了渔农民迁居后顾之忧;对已完成迁居的岛屿进行科学谋划,按照“一岛一功能”要求,探索海岛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等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同时,我市建立跨岛调配机制,统筹公共服务、人员编制、财政资金,加快城乡服务要素一体化。在公共服务上,按照城乡一体规划建设运营标准,整合撤并一批小规模学校,新增大岛学位1.4万个,中小学生在大岛就学、随迁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实现两个100%;常态化开展岛际间巡回医疗,组建44支巡回医疗队,配置4艘“巡回诊疗船”,建立“固定+流动”巡回医疗服务体系,海岛农村地区覆盖率达到100%;推进市域住房保障一体化改革,实现跨区域协同、共享;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撤并小岛养老机构改为县域集中供养,床位利用率提升至82%,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100%;创建“舟到救助”平台,整合民政、医疗、教育等12个部门107项救助政策,实现“全域通办”。在人员编制上,用好教师编制“市管县用”机制,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规模市级统一管理,累计盘活小规模学校编制247个、市域统筹编制320个,编制使用效能有效提升。在财政资金上,坚持“钱随人走”“钱随事走”,集中财力精准保障市域重点项目、多领域集约共享项目,同步开展资金统筹使用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此外,我市建立共富联结机制,以产业带富、集体增富、就业致富,促进渔农民就业增收多元化。通过深化海岛万幢闲置农房激活行动,已累计盘活利用农房5683套,发展海岛旅游、民宿经济、休闲渔农业等新业态,带动1.7万人实现增收。实施“一村一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全市建成了零工市场30家,发布灵活就业岗位近3万个;建成了“没有围墙的创业园”13家,吸收村咖、文创、研学等创业主体419家,带动1.7万名群众家门口就业。
接下来,我市仍将持续深化“小岛迁、大岛建”集聚发展机制,确保小岛群众“迁得出”“住得稳”“过得好”。根据《2025年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行动方案》,我市将坚持“人口向着大岛聚、服务跟着人口走、要素就着服务配”的原则,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努力形成更多改革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