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非遗,何以青春?

陈颖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5日 第 03 版 )

  资料图片

  □记者 陈颖丹

  昨天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主题是“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指明了方向。

  千岛之城如同一座“非遗”宝库,普陀山观音传说、舟山渔民画、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倭井潭硬糕制作工艺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舟山的历史记忆,凝聚着海岛人民与海洋共生的千年智慧,成为彰显舟山海洋文化底蕴的特色名片。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文化消费日新月异的今天,舟山非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打破岁月隔阂,让古老技艺“活”在当下?如何撕下刻板标签,以“年轻态”破圈传播?又该如何赓续传承,让文化瑰宝永葆生机?

  老手艺“活”出新潮流

  在舟山,船是不可或缺的存在,精湛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历经世代传承,已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岑氏木船作坊的造船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舟山传统古木船建造工艺在百余年的发展中薪火相传。2008年,岑氏“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2018年,岑氏木船第四代传人岑国和从阿联酋捧回“最佳文化遗产实践奖”……

  岑国和继承了有47道工序的整套祖传造船手艺,至今已复原“不肯去观音号”“安福舻号”“开角花屁股号”等上百种古船型。由他制作的“郑和二千料宝船”“福船”“绿眉毛”等多款中华古船的船模,已被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博物馆永久收藏。

  五十余载凿木造船,岑国和已从“非遗匠人”变成了“文化符号”。然而,随着钢质船普及,木帆船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文化语境的削弱,让“非遗”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传承困境。

  近年来,岑国和坚持非遗技艺“活态传承”,既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基因延续,又通过创新性发展,重新建立岑氏木船与现代生活的链接,在当代社会构建起独特的文化坐标。

  为了活化千年舟楫技艺,岑国和专门打造了集建造、展示、旅游研学于一体的“中华古帆船研究制作中心”,供游客参观游览,体验拼接船模。他还经常到各中小学校、文化礼堂去授课,传播传统木船制造手艺,激发青少年对非遗的兴趣。

  “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在年轻人心里种下老手艺传承的种子,顺便物色几个‘好苗子’。”岑国和感慨道,非遗技艺传承最大的问题是后继乏人,自己曾经招了2个大学生徒弟,但学成后都离开了舟山,其中一个在杭州创办了船舶设计公司,“其实他设计的很多船型都融入了我们传统造船技艺,我虽然有点遗憾,但也蛮高兴,这就是非遗的生命力。”

  老手艺能以新形式“开枝散叶”,新技术也能让老手艺重焕新生。岑国和说,借助CAD建模等新工艺,造船的精准度显著提升,误差更小、品质更优,人力、时间等成本也大幅降低,“以前用传统手工艺造一条船需要4个月,现在不到3个月就能完成,效率明显提高。”

  年轻“守艺人”焕新老传统

  非遗往往与“古老”“守旧”“濒危”等标签绑定,似乎只存在于博物馆或老一辈的记忆里。然而在时代浪潮席卷下,非遗正以多元化的方式丰富着“青春”的内涵。

  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布袋木偶戏”传唱舟山已有150余年,如今传承人侯夏玲借助新媒介,将精彩的木偶戏表演“搬上”短视频网络平台,发布作品近600个,总观看量超百亿次,粉丝数量一路飙升,将紫微“小戏文”唱出了新花头,也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除了木偶戏,双桥紫微还有“一绝”——侯家年糕,以口感糯滑Q弹而闻名。2年前,传承人侯玲玲将“侯家年糕”申请了市级非遗项目,并注册了“槐花井”品牌,去年又在定海古城文房四宝园开了家“非遗食肆”,吸引往来游客。

  葱塌年糕是这里的“人气王”,生意最好时,一天能卖出500多根。“我们都是用新鲜年糕制作的,表皮脆而不硬,里面有拉丝的韧感。”侯玲玲说,这种介于“糯叽叽”与“拧结结”之间的口感,正是“槐花井年糕”的魅力和竞争力所在。

  在传承传统技艺过程中,侯玲玲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不断推陈出新,对年糕、团子进行创新改良,相继研发了酒酿桂花年糕、麻将年糕、MINI小福团等多款新产品,让非遗年糕在保持传统风味的同时,更符合现代消费者的喜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口味。

  要想让非遗技艺“活”下去、“火”起来,必须主动拥抱市场,不断开辟新赛道。近年来,侯玲玲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开启直播带货,让观众“云参与”产品制作过程,更直观了解这道非遗美食的独特魅力。

  借助非遗的影响力,如今“槐花井年糕”已与我市多家高端餐饮酒店建立了合作关系,成为雷迪森酒店、万豪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供货商,不仅增加了产品销量,也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真正的传承,是让老手艺跟上新时代。我还想研发更多的新产品,再开家分店,让更多人吃到‘非遗’。”侯玲玲说,只有守正创新,老手艺才能永远年轻。

  从传播方式的创新到产品形态的蜕变,再到消费群体的更迭,年轻的传承者们,正在焕新非遗的传承图谱,赋予非遗崭新而旺盛的生命力。

  培育新业态,构建新场景

  在当代科技浪潮的冲击下,“非遗”如何赓续传承?舟山的非遗传承人们用实践给出了答案——坚守创新并举,产业多元破圈。

  在今年第21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岑国和现场签订了一艘60多米长的仿古“郑和宝船”意向订单,以及300艘“绿眉毛”传统木船模型订单。这让他更加坚信,非遗大有可为、大有希望。

  岑国和希望,舟山能成立一个“非遗产业园区”,把这些有生命力的非遗产品都集中展示出来,“游客来了既能欣赏、购买非遗产品,还能沉浸式体验学做船模、画渔民画、尝非遗美食、看布袋木偶戏、听渔民号子……不仅能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实现传统技艺融合发展的孵化,更能让非遗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支撑。”

  在岑国和看来,纯手工制作是非遗产品稀缺的主要原因,但非遗要活下去,必须走产业化、市场化道路。这与我市“非遗+”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近年来,我市启动非遗项目抢救性保护,创新“政校企”非遗人才培育机制,打造了一批非遗消费新场景。今年3月,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薪火”行动实施方案》,通过聚焦非遗系统性保护、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力争到2027年形成一批具有舟山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开发一批具有更大市场影响力的非遗文创、非遗联创品牌产品,让精品传承文化基因,商品传播文化价值。

  “以‘守正创新、因地制宜、保护优先、融合发展’为指引,通过标识打造、产业培塑、融合激活、制度护航、数智赋能、人才培优等六大行动计划,推动我市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场景深度融合,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市文广旅体局文化遗产处处长曾燕说,在坚守技艺本真的同时以创新思维开拓市场,在保护核心技艺的基础上适度规模化生产,才能让非遗既守住文化根脉,又焕发时代活力。

  非遗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鲜活的瑰宝。政府搭台、电商铺路,让优秀非遗产品找到了市场出口。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6个、省级非遗项目45个、市级非遗项目93个,为打造海洋历史文化名城注入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