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脉 奋楫蔚蓝
——舟山市传承弘扬新时代蚂蚁岛精神纪事(下)
黄燕玲 傅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3日 第 01 版 )
资料图
□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傅楠
6月5日上午,“定海号”盾构机在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掘进里程达到3135米,标志着这条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建设的舟山侧盾构施工完成过半。
“定海号”盾构机刀盘涂装的东海龙王神话形象,以威严的神态显示出建设者攻坚海底高铁隧道、挑战世界级工程难题的魄力,也显示出舟山“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决心。
20年砥砺前行,新时代蚂蚁岛精神已成为融入舟山血脉的文化基因,推动舟山从偏远海岛到国家战略高地的强劲崛起,从经济弱市向海洋产业大市的全面迈进,从海岛小城向海上花园城市的美丽蜕变,从总体小康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整体跨越……
奋斗的精神点燃发展的引擎。舟山正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扩大开放、服务国家战略,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壮美篇章。
艰苦创业,把“不可能”变“可能”
“那时造海塘,我们没有机械设备,靠的就是双手和扁担,就算被冬天的海水冻得牙齿打颤,被尖利的石头磨破手掌,也没有一人退缩。”5月16日,74岁的蚂蚁岛创业史见证者高月英正在为30余位来自杭州的青年讲述过去筑海塘的艰辛。
搓草绳、捐火熜、人拉肩扛造海塘……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贯穿着蚂蚁岛的发展历程。向大海要粮,向远海进军,蚂蚁岛在艰苦创业的进程中从未屈服。
高月英声情并茂的讲述感染了围坐在身边的年轻人,精神的力量在岁月中激荡。
积极跳出渔业生产困境,开辟向海进发格局的蚂蚁岛是舟山发展的缩影。曾经的舟山,也经历过发展处处受限的时期,想要跨越式发展,唯有迎难而上,蹚出一条路来。
没有水,那就“引”。
曾经,舟山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省人均的三分之一。于是,舟山积极探索大陆引水途径,分别在1998年、2009年、2016年开工建设大陆引水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年引水能力达到1.27亿立方米,86个主要住人岛屿都解决了供水问题,37个海岛实现了供水一体化,终结了“靠天吃水”的历史。
没有电,那就“联”。
2010年,220千伏舟山与大陆联网工程投运,海岛电网从此告别“孤悬海上”的历史;2014年,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舟山±200千伏五端柔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投运;2019年,总投资46.2亿元的舟山500千伏联网输变电工程投运,为舟山实现赶超发展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海岛电力实现从孤网到双回路坚强电网的转变。
没有桥,那就“造”。
2009年,全球最大规模的岛陆联络工程舟山跨海大桥通车,舟山一改“非舟楫不能往来”的历史,拥抱大桥时代所带来的经济腾飞。之后,官山大桥、秀山大桥、舟岱大桥等纷纷建成,千岛“天堑变通途”。如今投资超700亿元的甬舟铁路、甬舟高速公路复线、六横公路大桥正在全力建设中,一条条蜿蜒的“海上巨龙”,将在日后构建起海岛高速交通的骨架。
向海图强,见证精神伟力。
舟山20年攻坚,从大陆引水润泽千岛,到跨海大桥群贯通天堑;从“两高一铁”托起崭新大桥梦,到电网点亮孤礁,每一个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背后,都是搏浪前行的创业史诗。
昔日无数个高月英这样的蚂蚁岛妇女搓草绳换渔船的血性与韧劲,化作当代舟山“钢骨穿沧海,碧波化通途”的硬核实践。这些“世界首个”“全球最大”的工程不仅是技术的奇迹,更是“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新时代最铿锵的回响。
敢啃骨头,勇担国家战略使命
5月16日,蚂蚁岛码头边的3号渔船内,正举办一场别样的音乐会。“三八海塘”边,不断有游客前往由咖啡店、书店等新兴业态组成的“三间仓库”打卡。不远处,蚂蚁岛高端民宿即将竣工。
20年前,岛上的居民从没想过,废旧退役的客船可以成为旅游资源,危旧的渔用仓库可以变身调性十足的咖啡馆,别具特色的虾皮咖啡竟然供不应求。
面对渔业资源退化,蚂蚁岛人选择不逃避,直面“成长的烦恼”,在勇敢尝试中换来小岛新生。
这样的探索来源于蚂蚁岛人“敢啃骨头”的坚定信念。
1950年5月18日,蚂蚁岛解放。由于旧社会渔霸的长期剥削和国民党军的盘踞破坏,本就资源匮乏的蚂蚁岛粮食绝收、渔业凋敝。
缺少资金,那就捐款捐物,创造财富;缺少资源,就团结协作,向滩涂要土地;缺少设备,就人拉肩扛,筑起1300米长的“三八海塘”。
在党的领导下,蚂蚁岛不仅很好继承了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斗志,更展现出了敢啃骨头的硬朗作风和精神风貌。
时至今日,“敢啃骨头”的精神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这3平方公里不到的弹丸小岛上,更蕴藏在整个舟山城市的发展历程中。
20年间,舟山“啃”出了全国首个国家级海洋新区、全国首个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全国首个自贸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舟山纳入了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范围……
“啃”出了全国最大的能源保障基地、全球最大的船舶修理改装基地、全国最大的远洋渔业基地、全球第四大国际航行船舶加油港……
“啃”出了浙江自贸区舟山片区累计探索形成33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46项为全国首创,3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
2024年11月1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的批复正式发布,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舟山迎来开放发展历史性机遇。
浙江国际油气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白冰获悉后,激动不已。
2017年,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舟山就坚持走差别化、特色化的路子,聚焦油气全产业链建设,开启了“无中生油”“聚气发展”的改革探索之路。之后,更是有了“舟山价格”,跑出了舟山加速度。
而王白冰,正是“舟山价格”的见证者。
2020年,王白冰带着丰富的国内外期货交易所从业经历,从新加坡来到舟山。
想要打破海外市场多年来对低硫燃料油价格形成的机制垄断,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王白冰和同事毫不气馁,凭借着一股韧劲,一趟趟跑北京,一遍遍“啃”方案,忙得没日没夜。
“难啃的骨头总要有人去啃,难写的方案总要有人去写。”王白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6月,中国舟山低硫燃料油保税船供卖方报价正式上线运行,“舟山价格”逐步进入国际视野。
“在舟山,想干事,就能干成事。”去年12月4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舟山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动员大会,一向“敢啃骨头”的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军,看着高标准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如是说。
新时代,“敢啃骨头”的蚂蚁岛精神早已融入舟山精神,成为舟山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激荡跨越发展的澎湃动能,成为一代代舟山人向海图强、实干争先,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精神基因。
勇争一流,奋楫高质量发展新路
蚂蚁岛农村职业经理人金婷婷的办公室中有一个柜子,宛如一个货架,上面既有蚂蚁岛生虾皮、龙头鱼等特色海鲜干品,又有和面包店联名制作的网红爆款虾皮面包、虾皮曲奇,还有可以直接当味精用的虾皮粉。
金婷婷自豪地报出一串数字:“目前,蚂蚁岛虾皮打通了全省山区26县特色产品助农销售体系及全省142个高速服务区销售网络,生虾皮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80%。” 即便是小小的虾皮,也要“烤”出大大的市场。这就是蚂蚁岛人印在骨子里的“勇争一流”的精气神。
蚂蚁岛精神裂变出的精气神,正重塑舟山的产业基因。
据统计,2024年,全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552.2亿元,同比增长6.35%,占GDP比重达69.72%,是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地级市之一。舟山的目标是:力争2025年全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速高于GDP增速一个百分点。
目标远大,如何争先?答案是“985”行动。
“985”行动中的九大产业链,是我市海洋产业的主攻方向,也是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八大平台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确定的发展载体,是系列国家战略的承载地,也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阵地。
实施“985”行动,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重要指示精神的务实举措,是一以贯之发展海洋经济的现实路径,也是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二之选。
这些年,在“985”行动中,舟山“争”出了单体全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绿色石化基地;“争”出了全球十大修船企业舟山占据五席;“争”出了“一条鱼”产值规模突破千亿大关;“争”出了海岛数字经济从零起步到成为全省崭新蓝色增长极……
勇争一流,也体现在为民情怀中。
这些年,舟山“争”出了“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2022年6月起至今,已累计打造2批共18个创建示范岛;
“争”出了舟山在全省率先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之路,2023年下半年至今,形成一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新制度、新机制,23项实践创新成果向全省复制推广。其中,在全国首创《舟山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指导手册》,通过制度集成助力特困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家庭医生“一地签约、全市共享”的舟山经验被省政府优化推广为“一地签约、全省共享”民生实事项目。
廿载薪传,精神与城市早已熔铸为命运共生体,舟山每寸“勇争一流”的跨越,都在反哺精神沃土的厚度。
赓续“红色根脉”,新时代蚂蚁岛精神正指引舟山奋楫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