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奋斗 熔铸精魂

——舟山市传承弘扬新时代蚂蚁岛精神纪事(上)

黄燕玲 傅楠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11日 第 01 版 )

  红色蚂蚁岛 摄影 记者 张磊

  □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傅楠

  一艘红色的渡轮,一座红色的码头,一个红色的创业广场……走进普陀区蚂蚁岛,红色随处可见。

  红色,是蚂蚁岛的底色。

  蚂蚁岛,这个不足3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承载着新中国渔区发展的“红色记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直面艰苦环境,发挥主观能动,让原先一穷二白的小岛蝶变成为全国渔区先进典型。

  2005年6月13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蚂蚁岛时指出,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要继续发扬光大。

  廿载蝶变,海岛焕新。如今,蚂蚁岛精神作为红船精神引领下的浙江“红色根脉”之一,已成为贯穿舟山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浪潮中,成为一代代舟山人向海图强、实干争先,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精神基因。

  铭记“红色印记”

  续写时代新篇

  “三八海塘”对面,红色招牌的“蚂蚁排档”生意红火。6月,上岛的游客多起来了,有时一个中午要翻台10桌。71岁的经营者邹吉叶忙在手上,乐在心里。

  “蚂蚁排档”所在地曾是一座小山。邹吉叶至今仍忘不了,“三八海塘”开建,年仅18岁的她成为“六姑娘石匠队”一员,为修建海塘开山炸石。

  20年来,蚂蚁岛精神融入一代又一代蚂蚁岛人血脉,书写着一个又一个“红色传奇”。

  曾获得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的盛再堂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蚂蚁岛的护绿事业。在他的影响下,女儿盛成芬接过了护绿交接棒。一代又一代,将蚂蚁岛的“癞头山”焕新成“生态岛”,如今岛上森林面积覆盖率达70%。

  岛上第一个女轮机长林妙珠,16岁打破世俗偏见下海捕鱼,北到吕泗洋,南到大陈岛。她不畏艰难的精神影响着女儿张瑛,张瑛长大后留守海岛,担任过蚂蚁岛妇女主任,参与蚂蚁创业纪念室建设,是首批蚂蚁岛精神宣讲员。“母亲怀孕4个月还在坚持捕鱼,我是在娘胎里就见过大风大浪的蚂蚁岛人,我要把蚂蚁岛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还有三代都为海岛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的程荣一家;有从老妇女主任李雪浓手里接棒成为妇女干部,继续为蚂蚁岛发展出力的丁荷叶、王平苏、李赛成、陈志苏……

  接过奋斗的旗帜,续写时代的荣光。20年,蚂蚁岛迎来了一个个全新的荣誉:全国文明创建先进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奋斗的精神融入血脉,敢啃骨头的蚂蚁岛人书写着将“精神富矿”化为“红岛实践”的生动答卷。

  改善入岛口立面、改造创业广场、修缮人民公社旧址、提亮“三八海塘”,建成省级乡村博物馆——蚂蚁岛村史陈列馆……

  蚂蚁岛逐步推进“红岛焕颜”计划,以蚂蚁岛历史文化重点村建设为抓手,将红色元素融入标志性建筑之中,深入推进全岛景区化建设,打造原汁原味的“海上红岛”,历史场景在这里可感可及。

  铭记“红色印记”,坚决扛起传承和弘扬蚂蚁岛精神的使命担当。

  2018年,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正式启用以来,蚂蚁岛整合全岛资源,推出“循迹溯源”现场研学路线,“我在蚂蚁赚工分”“我在蚂蚁当社员”等主题游线“横空出世”。

  岛上增设“三八海塘”组团等特色现场学习点位11个,开设6门互动体验课程,打造了集参观、学习、体验功能于一体的教育培训闭环系统。

  登岛后,除了打卡全国渔区第一个人民公社等景点,游客还可以听当年“三八海塘”建设突击队队长的丁荷叶讲蚂蚁岛的故事;跟着曾经搓草绳换大捕船的高月英体验搓草绳、织渔网;跟着老渔民张良善体验做缆绳;去全省首批共富示范工坊——虾皮共富工坊体验烘虾皮、磨虾粉、炸虾饺……离开前,再带上一份蚂蚁岛培育的“小岛下酒菜”特色品牌产品。

  时至今日,蚂蚁岛已拓展打造了红色旅游、渔家体验、林下经济协同发展的格局,实现精神物质双提升,年均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红色资源内化为文化底蕴。这座曾经“潮来即淹,潮退即荒”的小岛,乘着“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东风,秉持着“精神立岛”的初心,在新时代赶海弄潮。

  传承“红色基因”

  深挖“精神矿脉”

  今年6月,浙江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贝静红组织青年教师带着新一批的学生登上蚂蚁岛研学,一路从人民公社旧址、村史陈列馆,走到“三八海塘”、《军港之夜》词作地。

  贝静红认为,蚂蚁岛精神的根与魂,值得学生用脚步去丈量去感受。

  因此,2020年起,贝静红坚持定期带学生前往蚂蚁岛研学,到目前,已有近万名浙江海洋大学的学生登岛研学。

  “我希望学生能了解他们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城市,知道城市背后的文化基因,毕业后,能将蚂蚁岛精神传送到全国各地。”贝静红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蚂蚁岛精神的宣讲员。

  新时代蚂蚁岛精神,是千岛之城奋斗的根与魂。

  市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重要窗口”新目标新任务,把弘扬新时代蚂蚁岛精神列入市委的重要工作。

  市第八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激发全市上下攻坚拼争的锐气、实干争先的劲头,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不忘初心,牢记嘱托,舟山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大的精神滋养,为新时代红色教育注入源头活水。

  多年来,舟山持续深挖蚂蚁岛精神“矿脉”、建立理论坐标体系,成立蚂蚁岛精神研究指导委员会,广邀理论界、媒体界等专家学者,深入探讨蚂蚁岛精神的思想内涵、精神要领和时代价值,形成50余篇省级以上研究成果。其中,《蚂蚁岛精神研究》系列丛书已作为重大课题列入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耕海牧渔》成为全国唯一的海岛渔村发展样本研究专著。

  为抢救性挖掘海岛历史资源,舟山创新启动《蚂蚁岛志》编纂工作,目前已形成54万字文献库,涵盖创业故事38个、口述史料10篇,用历史细节丰富精神图谱,搭建起了传承红色精神、彰显海岛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红色基因库”。

  强基铸魂,不断丰富教育深度,舟山将蚂蚁岛精神列入思政教育和干部培训内容。全市各级党委(党组)班子成员带头深学细悟蚂蚁岛精神,全市上下自觉把弘扬蚂蚁岛精神贯穿于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蚂蚁岛精神成为舟山独特的政治优势、鲜明的城市标识、强劲的精神力量。

  千岛潮涌,使命在肩。新时代,“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早已融入舟山精神,催发舟山在新征程上再出发、再改革、再创新。

  拓展“红色根脉”

  乘势聚能“破圈”

  6月6日,舟山行蚂蚁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凯军,带着160余位来自杭州的万象集团员工登上蚂蚁岛,感受蚂蚁岛的精神伟力。

  火红的6月,火红的蚂蚁岛。最近,周凯军的工作电话接连不断接到蚂蚁岛旅游咨询的电话。接下来的18日,周凯军又将带着新一批团队登上蚂蚁岛。

  这些年,蚂蚁岛线路已经成为了周凯军旅行社的重点工作。为了更好地宣传蚂蚁岛,周凯军的微信头像也是一只小蚂蚁。

  “说到蚂蚁岛旅游,这些年我带过的浙江省内的团队不计其数,更有山西、山东、江西、上海、江苏等外省团队,最远的是来自西藏的团队。”周凯军说。

  蚂蚁岛精神不仅是蚂蚁岛的、舟山的,更辐射到浙江、全国。

  2021年3月,蚂蚁岛精神被确定为红船精神引领下的浙江“红色根脉”之一。蚂蚁岛精神红色教育基地列入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调研基地。蚂蚁岛先后获评省级红色旅游教育基地、省级党史教育基地、省级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

  系列纪录片《蚂蚁岛的奋斗》登陆央视《国家记忆》,进一步掀起了学习蚂蚁岛精神的新热潮;《弘扬蚂蚁岛精神 守护浙江“红色根脉”》主题展览亮相北京中华世纪坛;大型原创现代越剧《浪尖上的蚂蚁岛》获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

  种种成绩无不传递一个讯号:蚂蚁岛精神,正在形成“岛内沉浸式体验+岛外立体化传播”的破圈效应。

  深挖精神内涵,拓宽联动渠道。去年10月,市委宣传部、市新闻传媒中心启动“小岛的四海对话——探寻中国式海岛现代化的先行者”融媒新闻行动,促成蚂蚁岛和大陈岛的两岛“对话”。

  “蚂蚁岛精神和大陈岛垦荒精神中,艰苦创业、图强争先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两岛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台州市椒江区大陈镇副镇长陶宇说。如今,两座岛隔海形成了“啃”与“垦”的双向奔赴。

  从蚂蚁岛上的筚路蓝缕、夯基垒台,到千岛之城舟山的薪火相传、研精覃思,再到浙江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星火燎原、深入人心,这条精神的航道已从一隅孤岛,延伸至辽阔的精神家园。

  廿载接续奋斗,新时代蚂蚁岛精神正焕发新的时代光芒,汇聚成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