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一片志愿心 一生环保情
——舟山生态环保志愿者们的蓝色家园梦
陈斌娜 王曈 庞晓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6月05日 第 03 版 )
□记者 陈斌娜 通讯员 王曈 庞晓宇
碧海蓝天、金沙白浪,勾勒出迷人的海滨风光;鱼鸥翔集、人海和谐,绘就蓝色幸福家园……在这份美景背后,是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
从守护湾滩的“卫士”,到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践行者,再到搭建海洋科普平台的传播者,一群生态环保志愿者成为这场“战役”的中坚力量。
他们以点滴行动,汇聚成保护舟山生态环境的磅礴力量,唤醒民众,携手共建共护这片蓝色家园。
净滩行动 守护每一寸海岸线
在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的牵线搭桥下,由深圳市一个地球自然基金会主办支持的 “净滩自然,守护海洋”公益项目,近日走进朱家尖樟州湾。108名志愿者,大多是来自朱家尖部分渔业社区的居民与在校学生。
活动当日,这些志愿者戴着手套,手持编织袋,认真细致地穿梭于海岸线,不放过任何一处垃圾,用实际行动悉心守护着“家门口”的这片滩湾和海岸线。
舟山,坐拥漫长的海岸线与诸多湾滩。然而,在潮流涌动、人为活动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下,这些海岸资源时常面临海漂垃圾堆积、生态遭受破坏等严峻问题。于是,一群“民间湾滩志愿卫士”挺身而出,自觉守护这片蓝色海岸。
其中,由公益人士何力在2017年发起创建的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团队发展中心,在这场海洋净滩保卫战中成绩斐然。仅在2023年,该公益团队就精心组织了22场净滩行动,吸引1300余位志愿者积极响应,并点燃了他们守护海洋的环保热情。志愿者们深入海滩,捡拾海漂垃圾,开展清理海岸线活动。从废弃塑料瓶、聚苯乙烯塑料泡沫,到纸类、织物类垃圾,他们的双手仿佛成了湾滩的 “清洁神器”,一寸一寸地为这片海滩拂去“尘埃”,使其重新焕发出原本的纯净与美丽。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正是在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的积极影响与有力带动下,我市的绿色海洋生态促进中心、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嵊泗县彩虹环保志愿者协会、蓝海公益大学生社区工作室等多家海洋环保志愿者团队,纷纷踊跃加入助推 “美丽海湾”建设的队伍。他们以“蓝色联盟”的强大形式,携手并肩,共同守护这片蔚蓝海岸,汇聚起了保护海洋生态的磅礴力量。
针对我市岛屿众多、志愿者相对较少、清理海洋垃圾困难重重等现实因素,千岛海洋联合多方团队搭建协作平台,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建立“群岛驿站” 和“枢纽型机构”模式。
我市结合“海小青”品牌志愿者服务,目前有多名岛屿公益团队负责人组团,在我市本岛、岱山(衢山)、六横、长峙岛等主要岛屿建立起“海洋环保志愿者驿站”,如同一个个坚固的堡垒,定期组织当地志愿者就近开展净滩活动,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角落。
此外,千岛海洋积极探索现代化智慧公益模式,于今年3月加入腾讯公益基金会、腾讯技术公益支持的数字化提升计划,并发布“寻美千岛志愿者”小程序,让志愿者快速了解一线污染情况,并及时报名加入就近志愿者驿站团队,参加各种活动。同时,该公益团队还联合环境科研部门,开展水下无人机等新科研探索,极大地拓宽了公众以信息化、数字化方式参与公益的新渠道。
目前,舟山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已联合舟山40多个公益团队,注册志愿者1956名,共同组织开展了各类海洋净滩活动。志愿者参与各种活动累计超3万人次,清理岛屿30多个、沙滩近50个,清除海洋垃圾约302.6吨。
如今,我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已提升到51.7%,为全市美丽海湾建设筑牢了坚实的环境基础。普陀、嵊泗诸湾建设成果显著,于2024年被推荐至生态环境部参评全国优秀案例。
正是这些公益团队持续开展的净滩行动,不仅改善了我市湾滩、近岸海域的环境面貌,更带动了周边居民和游客的环保意识的提高。而随着更多“蓝色守护者”加入,这座海岛城市也正以志愿精神为帆、以全民参与为桨,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航程中,驶向更清澈的明天。
从“神话之鸟”到水獭社区 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图谱”
每年5月,定海五峙山列岛准时成为鸟类“返乡”的生态舞台,其中最受关注的当属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
目前,定海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监测显示,30巢中华凤头燕鸥已陆续进入产蛋、孵化阶段,岛上两名志愿者通过智能设备和“智慧鸟岛”平台,24小时陪同记录岛上鸟群的“起居”。
鸟类把美丽海岛当作栖息繁衍的乐土,这对于舟山而言既是荣耀亦是责任,也是我市独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志愿服务的创新实践。
定海有一个爱鸟护鸟联盟,集结鸟类专家、科研工作者及青年力量,在自然保护地、迁徙通道及繁殖区域持续开展监测与救护,年均超600名志愿者参与护鸟行动,从巢穴监测到幼鸟救助,构建起立体化保护网络。
这几年,依托特有的海洋海岛生物多样性资源,我市各地还充分利用海湾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鸟类展示馆、渔业资源博物馆、林科所等标志性生物多样性场所,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普服务。
以生物多样性科普研学志愿服务的形式,先后举办了“普陀鹅耳枥”科普研学、湿地观鸟、潮间带生物研学、义乌小鲵、江豚及海岛珍稀植物研学课堂等各类研学活动,推进专业化的生物多样性公益保护项目。
特别是金塘水獭志愿保护项目,创新建设了全国首个水獭社区保护地试点。
金塘岛生活着浙江省最大的、唯一稳定的水獭种群。为此,定海高效协同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科研机构等各方资源,推进水獭志愿保护项目,让人与水獭和谐共生的愿景转化为现实。
招募百余名志愿监测员,与当地社区、学校合作开展各类研学活动……一系列志愿服务受到社会关注和认可,水獭社区保护模式成功入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入选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去年,更因胡歌、刘诗诗等明星志愿者参加的环保公益纪实节目《一路前行》,参与水獭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了金塘水獭的知名度。
从五峙山列岛的燕鸥鸣叫到金塘湿地的水獭定居,舟山正以“志愿红”守护“生态绿”,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科研命题变为全民行动,筑起一道流动的生态长城。
全民科普环保意识 生态保护氛围渐成气候
6月的舟山,“美丽中国我先行”环保志愿服务月活动拉开序幕,一场场生态环保活动如浪花般不断涌现。
“环保创意生活节”以趣味集市唤醒民众环保意识,“两山”书画摄影展用笔墨定格绿水青山,“放鱼日”增殖放流活动让万尾鱼苗跃入碧海……
随着系列活动持续升温,生态志愿服务队的行程表排得满满当当,市民从围观者变身“绿色行动派”,绘出一幅全民共治的生态画卷。
在新城宝龙广场,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的“环保创意生活节”搭起志愿服务集市。来自市机关事务管理中心、省海洋监测中心、浙江海洋大学等多家单位的生态志愿者服务队在设摊,以趣味集市游园的形式,将“低碳行动”“变废为宝”“垃圾分类”等理念融入互动游戏。
“我们要让市民从‘看客’变成‘创客’,最终成为生态践行者。”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的话语间,透着志愿服务引领社会参与的巧思。
山海之间,定海创新推出的“志愿+研学”模式正悄然改变生态教育的打开方式。
“水的一生”“废物都去哪儿了”两条研学路线串联起污水处理厂、垃圾分类中心等实践场景,20余场活动吸引近千名市民踏访,让生态保护从书本走向现实。
定海区委社工部负责人说,从单一方式到全域网络,定海以创新的思维和扎实的行动,推动生态环保志愿活动常态化、特色化发展,铺起一条公众深度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康庄大道。
嵊泗县彩虹环保志愿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组织志愿活动260余次,累计志愿时长6332小时,参与志愿服务人数超万人。
“最初的两年,我自发参与各类志愿活动,但始终觉得个人力量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由此便萌生了成立志愿者协会的想法。”该志愿队负责人邵磊说。
当小众坚守变成大众习惯,绿色就成了城市的基因,这亦是志愿力量撬动全域环保的深层逻辑。
在校园,千岛海洋的志愿者带着潮间带生物标本与环保手作课,为700余名学子埋下蓝色种子;在社区公园,志愿者举着海洋生物标本办起“流动课堂”;在新媒体平台上,科普短视频更让环保知识突破地域边界。不断丰富的海洋科普“蓝色平台”,正在持续提升全民的生态文明素养。
还有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志愿阵地,既为生态保护注入文化温度,也让公众在参与中触摸到生态文明的质感。汇聚社会爱鸟护鸟人士,成立舟山市爱鸟护鸟志愿者联盟,形成1+X立体化的生态保护格局,守护海鸟;市民主动救助落单或受伤野生动物的善举屡见不鲜;增殖放流现场的参与活动的普通市民年年增多……一件件暖心的环保志愿服务行动,就像一个个音符跳动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中。
如今的舟山,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立体网络越织越密,“志愿红”如同一支画笔,在碧海蓝湾间勾勒出人与自然共生的工笔画;而市民参与的生态实践,正汇聚成照亮绿色未来的星河。
本版图片由舟山市千岛海洋环保公益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