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海盐仓新螺头村黄沙岙,近年来声名鹊起,昔日“空心村”缘何变身“幸福村”——

慎章翔与“黄沙秘境”

陈颖丹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9日 第 01 版 )

  受访者供图

  编者按:乡创客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我的乡创新天地”融媒行动,讲述一批有理想、有勇气的乡创客,带着资金、带着项目,在他们各自擅长的领域投身乡创、助力共富的好故事,以引领更多年轻人返乡入乡创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记者 陈颖丹

  原本靠劈柴刀砍出来的烂路,现在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一幢幢几近倒塌的老房子,被爆改成独具风格的高端民宿;就连城里人“专享”的小资书屋、咖啡店,也在深山冷岙里扎下了根。

  定海区盐仓街道新螺头村黄沙岙的村民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自己想逃离的家乡,如今却成了游客的网红打卡地。黄沙秘境,让昔日的“空心村”华丽转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幸福村”。

  黄沙秘境,绿树萦村,山岚海风,鸟鸣声声。在杭州籍乡创客慎章翔看来,这片秘境的变形之路,远比曼妙风景更值得细品。

  8年前,他像个拓荒者般走进黄沙岙,在山海荒村间破译“流量密码”,使寂静山林逐渐长出“诗和远方”,让沉睡的小渔村变成滚烫的共富热土,更打造出生态与业态彼此赋能的精神原乡和幸福秘境。

  从莫干山到黄沙岙,慧眼识璞玉

  在来到黄沙岙之前,慎章翔是莫干山初代民宿“小木森森”和富春江畔知名民宿“桐庐秘境”的主理人,也是位80后建筑设计师。

  2008年前后,莫干山开始涌现高端民宿、乡村酒店,“民宿+”产业集群享誉海内外。慎章翔正是在这个黄金时期走进莫干山,开启民宿创业之旅,并成功“掘金”。

  “我的7间房,每一天都是满的,到了周末、节假日,甚至有客人说给我一千块钱,让我在院子里给他们搭两顶帐篷住。”慎章翔说,赶上了行业风口,赚钱就像捡钱一样简单,“当时只要村里有房子愿意租,感觉就是一百万到手了。”

  随着莫干山民宿市场渐趋饱和,竞争日益激烈,慎章翔又把目光投向了桐庐。

  2013年,他在桐庐开了第一家高端民宿“桐庐秘境山乡生活”,很快,桐庐也“香”了起来。“那时我有17间房,最多的一年营收600万元。”慎章翔说。

  慎章翔理想中的山乡生活,是“既离开城市、又在城市中”。因此,当他见到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静静镶嵌在山海之间的黄沙岙时,他坚信,这是比桐庐更契合理想的“秘境”。

  带慎章翔认识并走进黄沙岙的,是新螺头村村民董海平。游历过不少城市的董海平,看到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便萌生了改造家乡黄沙岙的想法。2016年,在村里支持下,董海平租下岙里20多栋闲置农房,用四五个月时间除去漫山藤草,并新修了一条通往村里的山路。

  “我当时也想做民宿,但对这行又不懂,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才对得起这块‘好料子’。”董海平觉得,凭着慎章翔之前的成功“案例”,把村子交给他来改造,一定不会错。

  在董海平热情邀约了几次之后,慎章翔终于来到黄沙岙,并品尝了一顿地道的农家菜。

  “萝卜、小菜都是地里现挖的,鸡是放山鸡,最难忘的是梭子蟹,又鲜又甜,用我们杭州话说,吃得真是‘落胃’。”慎章翔说,农家菜征服了味蕾,黄沙岙的原生态风貌以及董海平的执着情怀,更征服了他的心。

  从空心村到向往地,匠心筑秘境

  黄沙岙位于本岛西南端,隶属定海盐仓街道新螺头村,是典型的沿海小渔村。随着渔业资源衰退和时代变迁,年轻村民纷纷外迁,这里日益沉寂,大量农居闲置荒废,逐渐成了“空心村”。

  荒村人迹罕至,保留了极为丰富的植被,满岙林木葱郁、花草繁茂,青瓦小屋和石板小道隐现其间,被时光封存的古朴气息扑面而来。这种“天然去雕饰”的独有美感,又唤醒了慎章翔心底的自然主义、理想主义情怀,他决定在这里进行整村改造,“改造一整个村子,肯定要比开一两家单体民宿有意思得多。”

  2017年底,“黄沙秘境”文旅项目正式启动。慎章翔计划投资约1亿元,租赁黄沙岙区域35栋闲置农房进行整体开发,除了把破旧老屋爆改成高端民宿,还融入咖啡馆、书屋、餐厅等一系列配套业态,打造出一个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新乡村社群”。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慎章翔还是低估了改造一个“空心村”的难度。

  比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老房子的租赁权属纠纷频发,项目团队刚与一位村民敲定了租赁协议,他的兄弟姐妹就找上门来,坚称自己对该房屋也拥有权益。

  又比如,部分村民对施工改造极为抵触,他们认为,挪动石头、泥土等行为是破坏了祖宗留下的“根基”和风水,于是各种阻挠。

  无奈之下,慎章翔只能求助村委会和街道。新螺头村委会专门组织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村干部驻点办公,协助处理复杂的村民关系,为项目化解了诸多阻碍。盐仓街道也迅速组建专班,完善好基础设施“四平一通”,推动项目顺利开展。

  就这样,慎章翔带着理想、才华和资本,扎根在定海乡村。时至今日,黄沙岙曾经爬满青筋的断壁残垣焕新成了青瓦黛墙,“年轮公园·非岛民宿”融于山谷、掩映于乡间,古老渔村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如星辰般点缀在海岸线上。

  依托民宿产业,山坳里又孕育出“非岛书局”“延龄酒家”“手工匠人工作室”“花房实验室”等多种业态,并不定期举办潮流生活集市、年轮公园野餐会、黄沙音乐节等活动……

  通过丰富多元的文旅体验与社交传播,如今的“黄沙秘境”已成为人们向往并直接导航前往的旅游目的地,2024年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山风海韵间,一幅理想的海边山乡生活画卷正徐徐展开。

  从“沉睡资产”到“共富引擎”,产业兴乡村

  黄沙岙的土地、旧屋、山林等资源得到系统盘活后,村里的闲置劳动力也变成了新就业群体,原住民成了最直接的受益者,享受美丽乡村带来的红利。

  67岁的新螺头村村民姚亚娥,如今在“延龄酒家”后厨帮忙,每个月能挣四千元左右。“周末、节假日客人多生意好,慎老板还会给阿拉发红包。”姚亚娥说,现在村子变得越来越美,人气越来越旺,而且自己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这福气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这里走路都不好走,我女儿出去了就不肯回来,现在一到周末就开着车,带着孩子、朋友来这边‘白相’。”

  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了,村集体的“腰杆子”也挺起来了。民宿租赁的村集体闲置房,每年带动新螺头村集体固定资产增值近150万元,一些配套衍生的产业,每年又能为村里带来20万元以上的租赁和物业管理收入。2024年,新螺头村集体经营性年收入达1028万元,成为我市第5个、定海区首个突破千万元大关的行政村。

  “慎总和他的团队唤醒了‘沉睡资产’,激活了乡村的‘造血细胞’,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带来了创新思维和艺术养分,好比给乡村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盐仓街道党工委书记黄志军说,以慎章翔为代表的乡创客,在焕新乡村颜值的同时,还重新定义了乡村价值,把生态资本转化为发展资本,让自然禀赋变成旅游IP,“在他们的启发下,我们今年还成立了‘大螺头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一村一策’引导各村抱团发展,走出一条‘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共同富裕’的新路径。”

  眼下,慎章翔正忙着“翻翻”面包房的开业筹备。这个“黄沙秘境”里的新成员,已于今年“五一”期间试营业,反响热烈,准备于下月正式迎客。

  “翻翻”面包房是慎章翔与4个“90后”合资合伙的项目。面包房的合伙人中,有舟山籍的返乡青年,也有香港籍的入乡青年,吸引他们的,是全新的乡村社群生活方式,是价值观趋同的共创热情,更是对乡村未来发展的笃定信念。

  “没有年轻人的回流,再美的村子迟早还会变回‘空心村’,但也不是简单地让年轻人回来,而是要留住他们,托举他们,让他们成为乡村新故事的主角。”在慎章翔看来,乡村振兴需要的不只是情怀,更需要可持续的产业和生态,“年轻人如果能在乡村找到事业的支点,乡村就会成为他们实现梦想、收获成长、创造价值的舞台,而乡村也能实现自然造血,带来经济富裕和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