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关于推动我市瓜类产业增收增效的政策建议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8日 第 03 版 )
□薛晓波
近年来,我市立足海岛生态优势,推动瓜类产业高质量发展。岱山县依托标准化大棚种植,西瓜亩产突破万斤;普陀区登步黄金瓜获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朱家尖“牛角湾西瓜”摘得浙江省精品西瓜金奖;定海马目沙地西瓜凭借独特口感抢占高端市场。但面对全国瓜类市场产量激增、价格波动加剧等挑战,亟需通过系统性政策优化,推动产业向品牌化、科技化、全产业链方向升级,实现瓜农增收与农业增效的双重目标。
舟山瓜类产业分布及发展现状
岱山区域
以设施化种植为主,形成规模化产业集群。代表性品种为8424、美都西瓜,主要分布于岱西青黑冬冬鲜家庭农场等种植基地。
普陀区域
登步岛:核心产品为登步黄金瓜,今年种植面积有550余亩。该品种以“米黄色果肉、无青筋、口感清甜”为特色,已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品牌溢价显著。
朱家尖:依托“福田西瓜”共富工坊,主推“8424”西瓜,并试种“金美人”“浙蜜8号”等新品种。2023年,“牛角湾西瓜”获浙江省精品西瓜金奖,今年西瓜种植面积约2000亩预计年产量5000吨,形成“休闲采摘+电商直销”的特色销售模式。
定海区域
马目村:凭借沙质土壤与独特小气候,培育出高糖度马目沙地西瓜,市场售价较普通品种高出50%,产品定位高端市场。
产业发展现存挑战
品牌建设分散:各产区品牌各自为战,缺乏统一标识与市场推广策略,导致“登步黄金瓜”“马目西瓜”等优质产品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实现全产业链覆盖,影响品牌公信力。
科技支撑不足:抗台风、抗病虫害等专用品种研发滞后,台风灾害等容易导致瓜类种植损失;智能化设备普及率不高,多数基地仍依赖人工管理,生产成本居高不下。
市场拓展局限:电商销售占比不足,冷链物流成本过高制约线上市场发展;瓜类深加工产业薄弱,附加值产品占比低,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
增收增效提升策略
实施品牌整合战略,构建区域公共品牌
成立产业联盟: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岱山、普陀、定海等产区企业,组建“舟山好瓜”产业联盟,制定《舟山精品瓜类分级标准》,明确糖度、农残等核心指标。
统一品牌形象:设计融入海浪、渔船等海洋元素的统一品牌标识,推出产品分级体系;依托“浙食链”平台,实现“一瓜一码”全程追溯,设立质量保证金,强化品牌信誉。
强化宣传推广:策划“舟山瓜,海味甜”主题营销活动,联合主流媒体、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组织参加全国农产品展销会,提升品牌全国影响力。
深化科技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
建设科研平台:与中国农科院、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舟山西甜瓜研究院,重点攻关抗台风、高糖度新品种,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推广智能装备:对安装环境监测传感器、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设备的农户给予购置补贴,提升智能化设备普及率。
完善保险机制:试点台风指数保险,由财政补贴保费,降低自然灾害对产业的冲击。
拓展多元市场,延伸产业链条
发展电商经济:搭建舟山瓜类专属电商平台,与京东、盒马等签订“48小时达”配送协议,对冷链物流费用给予补贴;开展直播带货培训,培育本土“新农人”主播,提升线上销售占比。
加强商超合作:组织企业与长三角地区大型商超对接,设立舟山瓜类专区,通过联合促销、定制化产品开发等方式,扩大线下市场份额。
推动产业融合:开发“瓜田采摘+渔家体验”特色旅游线路,在马目、登步等产区建设瓜类科普馆、农家乐,打造农旅融合示范点。
延伸加工链条: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支持黄金瓜果脯、西瓜籽油、瓜类饮品等深加工产品研发,提升深加工产值占比。
强化政策保障,夯实发展根基
组织保障:成立由分管副市长牵头的“舟山瓜类产业振兴专班”,将产业发展纳入县区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对年度销售额增长超20%的产区给予一定的奖励。
资金保障:设立特色农产品发展基金,为连片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提供贴息贷款,支持产业规模化发展。
人才保障:实施“海岛农匠”培育计划,每年选派技术骨干赴山东寿光、海南等瓜类主产区实训;对带动10户以上农户的合作社,按销售额一定比例给予奖励。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