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听,《生命之舟》的回响
——广播连续剧讲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温暖故事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6日 第 02 版 )
讲舟山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
《生命之舟》广播连续剧是一部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先进事迹为原型,集结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广播剧创作精英力量,邀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者配音,历时一年多精心打磨而成的精品力作。它也是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成立以来推出的首部广播连续剧,列入舟山市文艺精品创作扶持项目。
“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满载着技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肩负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使命”,自2010年8月起至今,已累计到访49个国家和地区,总航程32万余海里,服务民众37万余人次,弘扬时代主旋律,彰显大国形象。
舟山是一座九次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殊荣的城市,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一次次从舟山母港出发,为和平、友谊与健康而远涉重洋。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聚焦“和平方舟”这座新闻宣传富矿,通过一篇篇报道,讲述它驰骋数十万海里,为众多国家与地区民众提供健康服务的事迹。这次更是创新宣传形式,用三集广播剧的方式,浓墨重彩地讲述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国外开展医疗救助以及为“和平宝宝”接生的精彩故事,把任务官兵、医务人员可敬可爱的真实形象展现给听众,让这艘医院船的故事传得更久远。
《生命之舟》从2025年1月13日起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重庆之声等全国几十家广播频率陆续播出,并在“学习强国”平台上线。
深入采访创作,挖掘动人故事
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团队多次深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进行实地采访,与医护人员、官兵以及可爱的阿尔法·沁面对面交流。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让人深刻感受到“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所承载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这些真实的故事和细节,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情感支撑。
广播剧作为一种声音艺术,如何用声音塑造人物、传递情感是关键。在创作过程中,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注重使用人物对话、内心独白、环境音效等声音元素,例如,通过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的紧张对话和使用手术器械的碰撞声,营造出抢救生命的紧张氛围;用丰富的声音场景刻画出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官兵们的勇敢坚毅以及外国友人表达的感激。
为把这部力作打造成精品,创作团队对剧本进行了反复打磨,力求做到情节紧凑、人物鲜明、语言生动。在录制过程中,还邀请专业演员倾情演绎,并精心制作音乐、音效,力求呈现最佳的听觉效果。《生命之舟》不仅是一部广播剧,更是一曲致敬英雄、传播时代强音的赞歌。通过这部作品,更多人了解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感人事迹,感受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意义。
广播剧《生命之舟》剧尾插入了真实主人公接受采访时的原声作为“彩蛋”,将宏大叙事转换为生动细腻鲜活的现实镜像,让人动容。航行万里,服务万里,一个个爱与温暖的时刻嵌入“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世界航迹。“大白船”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它超越了国家、种族和文化的差异,让世界为之温暖。
亲历者畅谈感受,丰富生命体验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任杰在广播剧《生命之舟》中扮演军医徐波。徐波医术精湛,军事作风过硬,是一名素质优秀的新时期中国军人。他的父亲曾是中国援非医疗队的队长,徐波在父亲的影响下成为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军医。在一次执行海上救助任务时,为了救助一名儿童,他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感染鼠疫”的风险毅然摘掉防护面具,获得儿童对他的信任,最终顺利带着获救者离开。任杰说,在演播这场戏时,深深被徐波所感动,从他的身上能看到新时期中国军人的优良本色。在面临两难抉择的时刻,他始终不忘医者天职,哪怕会令自己陷入险境也无所畏惧,绝不放弃对求救者的施救。
他说《生命之舟》这个名字也深深打动了他,“和平方舟”不仅为当地民众带去了健康和友谊,全体官兵也成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宣传者、中国形象的代言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军队形象的展示者。
著名配音演员齐鹏飞扮演的是护士长宋林芝。她说看完剧本,感觉宋林芝是一个外表温柔、内心坚强,非常善解人意的形象,所以在揣摩这个角色时,觉得应该用最放松、最日常的声音来塑造,把控好这个人物外柔内刚的特点,在执行任务时认真果敢,平时温暖周到。她说,整部剧有欢笑有泪水,既紧张又感人:在录制的过程中,自己感受到了“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医护工作者的责任重大、工作艰辛,为中国能有这样一批彰显国家气度与力量的海军战士而骄傲。她觉得自己在塑造角色时,听到海上的“大爱”,更希望通过他们的塑造,能够还原这些英雄的光辉形象,让更多听众朋友听到这些和平使者的“大爱”。
张朝义说参与《生命之舟》广播剧的英语翻译和演播工作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他不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还对广播剧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验。因为作品编剧的精巧构思和匠心独运,每一个角色都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真实人物,有着鲜明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力让英语台词保持原剧本的韵味和情感色彩。同时对于参与演播的导演、编剧和全体演职人员,更是由衷地敬佩。他们的专业能力令人赞叹,无论是整体节奏把控还是情感的表达,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状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立体丰满。仿佛让自己穿越时空,亲眼看见这些人物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上的点点滴滴。
全国专家点评
《生命之舟》 海上赞歌
史林杰(正高二级记者,报告文学作家,中国对农广播宣传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一部好的广播剧应该有重大的时代主题、紧凑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优美故事和生动有趣流畅的人物对话。
1.重大的主题鼓舞人。三集广播剧《生命之舟》是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创作的一部反映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在执行“和谐使命”任务中克服千难万险,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用精湛的医术和医者的爱心,为千千万万外国朋友救死扶伤的感人故事,它彰显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家气度和国家力量,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又一佳作。
2.巧妙的结构吸引人。广播剧一开始就是在大海上与快速冲向“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海盗进行“生死战”的激烈场景:值勤官“海盗来袭”的紧急报告、全船刺耳的警报响起,反恐反盗武装到位,空中打击迅速形成,警告火力全开,使听众始而莫名其妙,继而恍然大悟,终而拍案叫绝。通过文字交代,这样的防海盗战斗在亚丁湾随时都能碰到,已经成为常态。中间讲述精彩故事,结尾请出剧中真人,让他们讲述剧情中惊心动魄的有关情节,让人感到真实可信。
3.精彩的故事打动人。在广播剧《生命方舟》里,讲述了许多故事,但最精彩、最典型、最感染人的要数李榜贤和蒋兰兰浪漫地在军舰上举行婚礼的故事,面向军舰,以舰为媒,面朝大海,以海为证;第二集面对“甲类烈性传染病”鼠疫感染的巨大威胁,为了让外国孩子消除误解,军医徐波毅然把防护面罩摘下来,在飞机离舰的最后3秒,带着外国孩子登上了飞机离开疫区;第三集作为压轴戏故事也很惊心动魄,这完全符合剧情发展的需要,孟加拉国阿努瓦·霍森的妻子难产,送首都达卡得十个小时,在万般无奈下他找到“和平方舟”求治,全船医护人员通力合作,使母女二人转危为安,阿努瓦·霍森连续三次跪地磕头致谢;12岁的女孩阿尔法·沁不忘“中国妈妈”的救治之恩,向习近平主席写信,表达长大后一定要来中国学医的心愿,习近平主席回信鼓励她好好学习,为中孟世代友好搭起桥梁。
4.制作精良感染人。广播剧《生命之舟》中的每句话,每个字词都洗练流畅,符合人物身份和人物性格。广播剧是一种以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要通过声音的表演来实现情节的展现和角色的刻画,从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力以及感染力。舟山市新闻传媒中心的这部作品在后期上也下足了功夫,演员选择用心,全国著名演播云集,音效安排合理,合成制作精良,可称为一场声音的盛宴。“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一个流动的医院,它是生命之舟、文化之舟、友谊之舟。船上每个人都是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光荣使者,随着任务的拓展,“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高度好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要牢记使命,奋勇向前。
虚实相融,激情共振
郑凯平(浙江广电集团资深传媒人,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原专家库成员)
随着传播媒介的细化迭代,微剧、短剧乃至纯听觉文本的长篇小说、广播剧等,都日渐被人们所喜欢,并形成为一种审美态势。作为一家传统媒体,如何在节目创新中不落人后,如何在提升自我的看家本事的同时,体验一把集声音等优势于一体的艺术创作,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作为一家地级广播,做这番探索,困难是显然的,条件有限也是必定的,然而事在人为,听了《生命之舟》,给人一种穿越戏里戏外的激情感染和虚实相融的真情共振。
1.借时代之帆,讲真情故事。广播剧《生命之舟》这个题材的选择,极好地体现出创作者的判断力和取舍功力。广播剧创作和评选中,十分强调作品的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但是在现实创作中,往往难以做到两全其美。而广播剧《生命之舟》难能可贵地做到了这一点。舟山是海洋城市,船,是城市的标识物;远洋航行,是城市文化内涵的自然延伸。“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是当今动荡世界的和平象征,它的远涉重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传播和回馈,而船上中国军人和医务人员的所作所为,就是当代中国价值的优秀范本。从地方性、时代性来评估,选择这个题材,令人不得不为创作者点赞叫好。
2.散点布局,虚实相融。在广播剧创作中,故事讲述是推进剧情发展,展示人物性格,渲染情绪张力从而吸引受众续听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听觉作品的线性传导规律,单线的故事讲述需要强烈的矛盾冲突或悬念推力。所以作为一部讲述中国军人与“和平方舟”号远洋故事的广播剧作品,很难以单一的一种矛盾冲突布局全剧,因此,创作者巧用散点叙述来构建布局恰恰是一种精准的谋篇布局,如同起伏的海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同时,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的展现,也借由这样的叙事方式,完成了丰富且多样的立体塑造。《生命之舟》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结合合理的艺术想像和人物行为的逻辑推理,虚实相融,整体真挚动人。该剧从文本到音频作品的二度创作中,更是精雕细琢。人物声线的选择,语言台词的拿捏,音响效果的应用等,都展现出较高的制作水准,听感丰满。
声音的力量
裴文(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编剧、导演)
编剧撰写故事的角度新颖,剧作笔法成熟老到。在有限的时空内不仅完美讲述了动人心魄的救援故事,还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整个剧作节奏张弛有度,既有紧张的救援情节,也有细腻的人物情感表达、人物的成长和内心情感的变化,是非常优秀的剧作。
在音效和氛围营造上可以说是一场听觉盛宴。海浪声,船上的各种仪器声交织在一起,声音层次感分明,杂而不乱,让人身临其境。在不同的场景下,音乐的选择和切换增强了戏剧效果,在紧张救援场景中,音效节奏更充分地带动了听者的情绪。
配音演员功底深厚,完美地把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声音表现出来。语调、语速的精准把控,生动展现了角色的情感和性格。尤其在群戏中,各个角色间配合默契,声音层次错落丰富,在一些关键情节中,配音的表现力极强,让听众完全沉浸在剧情中。
这部广播剧让我们感知人性的光辉与温暖,危难面前的勇敢,无私和团结,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就像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珍视生命的美好。同时,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海上救援故事,展现出中国的担当和力量,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对生命的尊重和守护,它是国家形象的美好缩影,带着爱与希望航行在世界的海洋上。
真情 深情 激情 共情
朱丹(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践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获得者)
《生命之舟》是一部优秀的广播剧,感谢创作者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声音体验和感人的故事。我在收听的过程中几次眼眶湿润,尤其听到最后,原型人物声音的出现,让人发自内心、由衷感谢他们的付出。编剧的这一设计画龙点睛,展现出剧中人物对国家的爱、对小家的情、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生的认知等等,感染力极强,不愧是一部真情讲述、深情演绎、激情创作,让人共情的好作品。
其主题意义重大,剧本在创作上实现了艺术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完美融合,巧妙地将中国精神与人道主义光辉融入其中,使听众在聆听中不仅感受到故事的魅力,更能深刻领会到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在剧本编剧结构上,三集之间既有各自独立的故事,又相互关联,故事选材典型,主题突出,相互交织的情节中伏笔设置巧妙,脉络清晰,情感连贯,对人物成长的设计十分注重,引人深思。制作方面堪称精良,典型声音场景的还原准确到位,成功打造出了出色的声音空间,让听众在听觉中能够清晰地构想出丰富多样的画面。演播者的表现尤为出色,人物个性被鲜明地塑造出来(军人特质明显,表达细腻),情感传递准确无误,能够引发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使人沉浸其中。
相关链接
获得受众好评 听友纷纷点赞
●听友“金露源清”:广播剧《生命之舟》讲述了三个相互关联又互相独立的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几对关系:“和平方舟”号医院船的船员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和平方舟”号医院船船员之间的关系;中国海军、中国医生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被救援人员的关系。这些关系相互交织,立体丰满,有温馨浪漫的海上婚礼,也有让人紧张的救援时刻,一个个场景叠换,构成了跌宕起伏的好故事。三集广播剧《生命之舟》感动着我,激励着我。这艘海上流动的“红十字”乘风破浪为国际社会传递着中国力量;披荆斩棘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与希望。无论是直爽勇敢的蒋兰兰,还是沉稳果敢的徐医生,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仅凭借声音塑造,就能感知到他们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人不由得为创作团队竖个大拇指。
●听友“我前往安哥拉”:“和平方舟”的母港在舟山,使命在天涯。作为舟山人,我为它骄傲。
●听友“浪里白条”:那天在开车途中,偶然收听到广播剧《生命之舟》,感觉太真实,太震撼了。《生命之舟》在塑造硬核的军事戏份、医疗救援情节的同时,也从事实出发,以全新的视角演绎了中国军人的铁骨柔情,剧中每一个人物都血肉鲜活,感到可亲可敬又可信。
●听友“语初莲”:从《生命之舟》我听到“生命之声”——在护士蒋兰兰进入海上婚礼现场之时,在军医徐波说“孩子,抱紧叔叔”之时,也在“和平宝宝”发出第一声啼哭之时,让人动容。
●听友“牙牙”:广播剧《生命之舟》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声音居然这么多元,有情感、有画面感,有故事,有我为它点的赞。
市新闻传媒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