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岛资源型工业”到“全省蓝色经济增长极”
看舟山工业十年跃升之路
黄燕玲 张博文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6日 第 01 版 )
□记者 黄燕玲 通讯员 张博文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舟山考察期间,来到长宏国际,鼓励企业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壮大我国海洋工程制造业作出积极贡献。
这是对长宏国际的希望,也是对舟山工业的寄语。十年来,舟山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海洋产业,从东海之滨的工业小市到全省蓝色经济增长极,舟山经济总量“曲线”不断“上扬”。
十年间,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最低不足8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接近4200亿元,实现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长;规上工业增加值翻了一番还多,其中有8年的增速居全省第一;2024年,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约占75%,工业“压舱石”的作用愈发彰显。
从“群岛渔村”到“千亿级工业平台”,工业总产值屡攀新高
今年年初,浙石化入选浙江省第二批雄鹰企业名单。何为雄鹰企业?简而言之,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竞争力优的企业。
浙石化的入选,当之无愧。
从2015年落地舟山,到2019年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正式投产,舟山仅用4年就完成了10年建设任务,以“鱼山速度”在悬水孤岛快速打造出一条千亿产业链。
十年来,舟山从“不产一滴油”到形成年4000万吨炼油能力,石化产业加快向下游化工新材料延伸,绿色石化与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全市第一大千亿级工业产业。2024年,全市加工原油约4400万吨,规上石化新材料企业达34家,实现工业产值约2875亿元,同比增长6.5%,利税总额约285亿元。
石化产业的“奇迹”是全市十年工业经济腾飞的缩影。
十年间,全市工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2021年,超2000亿元;2022年,超3000亿元;2024年,超4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迈上千亿元台阶。
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春华秋实。近年来,舟山大力实施“985”行动,围绕九大产业链谋划招引,强化核心产业集群引领,越来越多的先进制造业大项目流向舟山:总投资800亿元的金塘新材料项目、技术全国领先的北方特气、突破全市绿色环保生物质燃料空白的天赋宏云……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多年来保持在50%以上,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从“传统单一”到“现代海洋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在长宏国际考察时,受到全球航运市场低迷的影响,当时的舟山船舶工业正遭遇严峻挑战,一批船厂转产、出售、重组。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对企业负责人说,虽然修造船领域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但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
舟山开始“刮骨疗伤”,从“传统单一”的水产加工行业占主导,转向坚定不移地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毫不动摇地走新型工业化路径,“壮士断腕”地破解资源、环境等要素压力,大力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抛开了“成长的烦恼”,将曾经技术的壁垒化为如今竞争的优势。
十年间,舟山培育形成“155”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石化新材料延链补链强链、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水产精深加工攻关等提升行动,世界级的绿色石化与新材料基地蔚然成型,船舶与海工装备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重塑优势,水产加工、粮油加工、螺杆制造等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领先,海洋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2024年,“155”制造业集群规上企业营收3500余亿元,占到全市规上工业的约90%。
十年蝶变,芳华满程。如今,舟山船舶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造船新接订单约占全国8%,修船量占全球20%以上,双燃料绿色船舶、豪华邮轮、LNG船等高技术高附加值订单快速增加。水产精深加工迈向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提升,研发拓展海洋生物肽、海洋鱼油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价值链不断延伸。
从“低小散制造”到“规模化智造”,企业规模和质效持续提升
不知疲倦的机械手、“火眼金睛”的影像分选机、来去自如的AGV无人叉车……作为一家老牌企业,7412工厂近年来依靠科技赋能,向数智制造突围,从5年前开始布局,不断引入信息化、数智化设备设施,到去年仅技改费用投入就达千万元。
油污零部件,从手洗改为机洗;活塞杆测量,从人工读数升级为自动测量记录;锚缆机轴通过激光自动焊接,比人工提速10倍……万邦重工去年投入运营的特种技术中心处处彰显着“绿色智能”。
十年来,舟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企业不断迈向高端化、数字化。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全覆盖,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省级智能工厂、省级未来工厂实现一个个突破……各产业从“制造”向“智造”全面提升。去年,全市完成工业领域设备更新9000余台(套),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全省第一。
十年筑巢引凤,今朝百企争先。近年来,舟山落实“抓大扶中育小推上市”战略,规模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7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国家级“小巨人”企业从零到147家、13家;规上工业企业从不足400家到将近600家;新培育浙江黎明、浙江华业两家上市企业,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还有60家上市后备企业。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在50万元以上,列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利润同比增长约75%,列全省第一。
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舟山的规模化制造篇章还在续写。绿色石化产业加快延伸,“一核五区”加快错位发展;金钵盂不锈钢冷轧项目投产,有色金属产业链从原料加工向精密制造升级;舟山粮食产业园内,大豆、玉米等大宗农产品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开发继续做大做强。随着大宗商品加工基地的建设发展,舟山工业的竞争力还将进一步彰显。
鸿鹄展翅,一举千里。今年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制造业投资增长42%,规上工业企业名单新增42家,朴烯晶聚烯烃特种材料、增洲重工重组、英锐达科技船舶海工等一批产业链项目落地……
一组组亮眼数据,一个个落地项目,勾勒出舟山坚持大抓工业、大兴工业、大干工业的决心,工业“顶梁柱”作用还将日益增强,“压舱石”地位还将不断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