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岛之上 文明之花芬芳四溢
石艳虹 包剑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4日 第 02 版 )
摄影 陈永建
移风易俗、婚事新办
海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号
整洁优美的城乡环境 摄影 陈永建
“海上花园 ‘舟到有礼’”主题活动
摄影 张磊
□记者 石艳虹 通讯员 包剑辉
一城文明新风,拂动千岛新气象;满目和谐美景,绘就万户幸福图。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关于认定命名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决定》和《关于复查确认继续保留荣誉称号的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的通报》。岱山县、嵊泗县成功入选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舟山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评。至此,舟山顺利实现全国文明城市“夺牌”和市、县两级“满堂红”的目标。
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以来,我市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文明城市建设,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提供精神浸润和文明力量。
山海联动 城乡共美
2021年,岱山县、嵊泗县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四年多来,岱山县、嵊泗县围绕创建为民、创建利民、创建惠民主线,聚焦海岛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凝聚力量、共建共治,从提升城市品位到提高市民素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谋福祉,努力建设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文明城市。
岱山县、嵊泗县文明城市创建成功,标志着舟山文明城市“版图”进一步向海岛、向全域覆盖。文明之风,正从中心城区吹向渔农村腹地,从一座海岛吹向更多海岛,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山海联动、城乡共美”的新格局。
舟山全市有住人岛屿86个,其中不少岛屿人口较少,特别是27个不足百人的偏远小岛,远离城区、交通不便、设施落后、精神文化匮乏。如何让海岛渔农村盛开文明之花、奔向共同富裕?近年来,舟山市加快海岛和美乡村建设,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征程上,谱写乡风文明新图景。
基础设施向渔农村延伸。在全省率先实现280个行政村农污处理全覆盖,出水水质达标率达98.6%,破解了海岛乡村环境治理难题;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取得实效,2024年全市完成农房改造1274栋、管线序化15个村、进村道提升37个村;一处处乡村“网红打卡点”,推动乡村绿色休闲空间扩展。
精神文明建设向城区看齐。我市坚持全域创建理念,把海岛乡村统筹到文明创建的整体架构和创建大局中来。全市各渔农村乡镇结合“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小岛你好”等行动,携手共建和谐宜居家园,推动文明有礼蔚然成风。深化文化惠民提质增效,推动优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下沉,打造“文艺快舟下海岛”服务品牌,创新构建“礼堂伙伴”共建共享模式,265家“礼堂伙伴”服务主体与168家礼堂紧密结对,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基层文化阵地给予支持。全市年均开展基层宣讲、文艺演出等活动超3万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良好的乡风乡貌、人文环境,为和美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4年,舟山市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万元,同比增长5.7%,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52。2022年启动实施的“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累计打造两批共17个创建示范岛,让一批偏远海岛重现生机和活力。
在岱山县长涂中心渔港,每当“浙岱渔09618”船靠岸时,船长陆文波总是第一时间将船上长时间积攒的垃圾交给长涂镇金银渔嫂协会会长胡松素。作为拥有6500余艘渔船和近20万海上从业人员的海洋渔业大市,舟山积极推动“垃圾不落海”行动,已成功转运处置45万吨船舶垃圾和98万吨湾滩垃圾。
这一行动还逐渐向远洋区域拓展。2023年以来,我市远洋渔业行业践行“垃圾不入海”,越来越多远洋渔民自发把粉碎后的塑料等垃圾从公海带回舟山处理。据估计,全市600多艘远洋渔船每年产生的塑料瓶超1200万个。
在文明城市的壮阔图景中,每一寸土地都是文明的苗圃,全域文明建设正以春风化雨之势,让文明的种子在街巷阡陌间生根发芽。
机制赋能 长效护航
2018年至2020年,针对群众普遍反映的城市管理不到位问题,我市组建了19个创建专项工作组,聚焦市容环境、公共秩序等重点领域进行全面整治,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解决,城市管理顽疾得到积极治理。
在此基础上,舟山以制度创新,破解“整治—回潮—再整治”怪圈,推动文明管理从“单兵作战”转向“系统治理”。市创建办牵头、各专项工作组具体实施,逐步建立健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长效机制,2019以来先后推出3批共计79项创建长效管理制度,涵盖组织领导、责任分工、工作督查、群众参与等各方面,并长久发挥治理效能。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长效管理理念深入人心。近年来,聚焦城乡新问题、群众新需求,我市相关职能部门以长效管理机制,推动为群众办实事行稳致远。
城市治理更智慧。2024年,公安交管部门规范设置95处机动车违停严管道路,加大斑马线行人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推进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治理。舟山市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守法率及头盔佩戴率平均值分别达到98.93%、95.05%、98.8%、93.68%,各项守法率均高于省定标准;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进基层综合治理样板打造,2025年新增50个小餐饮的体系建设点位,建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餐饮食品安全样板厨房,形成示范标杆效应,以点带面提高海岛旅游食品安全水平。
城市建设再提质。聚焦城市品质提优,住建部门有序实施城市有机更新行动,推动海上花园城市“面子”“里子”齐焕新。聚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从定海古城街巷到普陀沈家门滨海社区,这些曾经“城市病”缠身的老小区,正通过精准的“改”、用心的“绣”,一步步焕新城市肌理,让“老居民”迎来“新生活”;2024年,全市老旧住宅电梯更新210台,合同签约率、开工告知率均达100%,全省排名第一,一台台崭新的电梯,让上楼下楼更顺畅安全。让城市景观更精致,我市近年来持续建设的“花海彩林”,让城市道路“一路生花”,重要道路和入城口的绿化彩化,让“山城海”公园格局更精细。
公共服务再优化。多渠道保障“住有所居”,我市实施住房保障领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将搬迁集聚渔农民纳入住房保障范围”试点成果在全省推广;紧紧围绕现代海洋城市建设“985”行动,市政务服务办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擦亮“舟到服务”品牌,2024年至今,全市31个部门1362个事项已纳入“一窗统办”,1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办件量超4.2万件,办事不出岛2.0基层共办理政务服务2.0事项13.9万余件。
载体培育 共建共享
在全面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和探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征程上,如何实现精神富有“一个也不少”,始终是舟山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课题。近年来,舟山持续加大载体培育力度,努力打造海岛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径。
实践阵地,让文明可见可及。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个、实践所39个、实践站409个,实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服务阵地100%全覆盖,并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从陆上向海岛延伸。让实践阵地“活”起来,我市围绕“共同富裕”、移风易俗等主题,组织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全市各类文明实践阵地共举办巡回宣讲500余场,开展“践行主流价值”等文明实践活动1300多场。加强文明实践阵地与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的统筹协同,推进“我在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我在文明实践中心学非遗”等主题活动,提高群众获得感,激活文明实践内生动力。
“舟到有礼”,让有礼新风拂面而来。
全面落实“浙江有礼”,聚力打造“海上花园‘舟’到有礼”市域文明品牌,我市深入开展“有礼单元”“有礼窗口”“有礼地标”建设,发掘“有礼”主题路线,串点成线打造群众可感可及的有礼宣传“示范带”,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已完成29个精品“有礼点位”打造,建设有礼示范带2条,有礼街区4条。深化“有礼”养成行动,推进“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带走半瓶水”等“十大文明行动”,规范文明行为。“行业示范——百行行百礼”实践活动,让各行各业“行行有礼”,各地结合实际打造的“有礼定海 有你定好”“渔都礼城”“浙里仙岛 以礼相‘岱’”“嵊泗礼岛 有你更好”等区域金名片,形成“一县(区)一品”。
“最美舟山人”,让道德典型成为身边的榜样。
1月15日,中央文明办发布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岱山船老大沈华忠当选见义勇为类“中国好人”。5月23日,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及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名单公布,沈华忠上榜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每一位“最美舟山人”,都是一面旗帜。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道德先进典型发掘、选树、宣传,先后有4位先进典型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1位获评浙江省道德模范,23例入选中国好人榜、190例入选浙江好人榜。下步,我市将常态化开展“最美人物”“身边好人”选树,发布第九届舟山市道德模范,挖掘推荐全国和省级道德典型并争取新的突破,建立道德典型矩阵。
从城区到渔村,从制度到人心,舟山的文明创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当“海上花园”的颜值与内涵同步进阶,当“舟到有礼”从口号变为行动,这座城市的文明高度,正由每一位普通市民的共同托举。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