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廊一城”赋能城乡融合 昌国街道跑出共富“加速度”

周意娜 周子雷 陈炳群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3日 第 03 版 )

  □记者 周意娜 通讯员 周子雷/文 陈炳群/摄

  在定海核心区域,昌国街道以“两廊一城”为发展主轴,依托千年历史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在“千万工程”的强劲牵引下,致力于缩小“三大差距”,通过优化空间格局、深挖生态价值、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昌国街道正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绘就一幅城乡协同发展的壮美画卷。

  优化空间格局

  提升融城带乡发展能级

  得益于激活历史建筑、培育消费新场景、优化营商环境等“组合拳”,昌国街道正以“魅力古城 幸福昌国”为画笔,在千年文脉的卷轴上勾勒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现代商业图景:穿过东城门,文房四宝园的青砖墙内正“涌动”着新的商业活力。这个曾一度沉寂的历史街区,15间明清风格商铺焕然一新,招商率达100%。夜幕降临,芙蓉洲路、东大街等地灯火通明,“深夜食堂”的烟火气氤氲着古城的夜。

  城区发展如火如荼,乡村振兴也步履不停。昌国街道聚焦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按照全域景区化规划要求,以“两廊一城”为主线,向北组团式辐射辖区内的城北、义桥、东湾3个村,完善基础设施,整治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城乡发展能级。

  走进位于白虎山路上的西管庙新村,这个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小区几年前经过外立面改造,如今已焕然一新。其中5幢D级危房翻建工程也正紧锣密鼓推进中。“40年的老房子问题肯定多的,通过改造、加固维修、环境整治等措施,住着安心多了。”正在小区纳凉的居民吴秀菊笑着说道。

  不仅如此,虎山公寓、解放西路266号的加固工程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发力。去年,街道攻克重点区块政策处理难题,改造提升15条古街巷,助力文房四宝园顺利开园。今年,正有序落实祖印寺、留方井周边的政策处理,打造“一山一宁”纪念馆,祖印寺南侧广场建设提上日程,东西大街外立面改造稳步推进。

  在乡村建设方面,城北休闲生态村、义桥艺术共富村、东湾特色文旅村的规划蓝图逐渐清晰。在保留自然风貌、乡村风物和文化民俗的基础上,1.8公里云顶仙乡盘山绿道贯通,仰天碗景观平台成为观览全域风光的绝佳去处;东海云廊书画院改建升级,“泉香”景观标识亮眼夺目,生态休闲绿色廊道蜿蜒舒展,城乡发展能级不断跃升。

  深挖生态价值

  奏响乡村共富协奏曲

  依托“两廊”优势,昌国街道以文旅融合为突破口,串联宜古宜今的特色点位,培育乡村产业,推动城乡、山海深度交融。秉持“一村一策”发展理念,各村庄特色鲜明、亮点频出。

  作为城市后花园的城北村,曾因种种原因,导致集体经济发展薄弱。如今,东海百里文廊从村中穿过,不远处便是东海云廊,这让昌国街道城北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海江嗅到了商机。借东海百里文廊建设东风,村里投入60余万元升级近3公里村道,20万元改造篮球场,90余万元建成生态文化公园,与文廊无缝衔接,既为村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又为游客增添了乡村旅游新选择。今年4月,香椿主题活动成功举办,“香椿引流+旅游增收”的模式更是为乡村振兴开辟新路径。“目前,我们也在深入挖掘村中的历史文化,使其成为百里文廊的重要旅游打卡点。同时大力开发林下经济,进一步整合村内各类可利用资源,持续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李海江表示。

  借助高人气的仰天碗景观平台及自然资源优势,东湾村正积极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集茶农休闲娱乐、云廊健身、柑橘采摘体验、茶园观光、特色民宿、艺术文化等于一体的田园社区;打造集定海湿地公园、长岗山森林公园、东海云廊、东海百里文廊线路为一体的“两廊连双园”的生态体验线路。进一步将“流量”转变为“留量”,促进本村经济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瞄准仰天碗这一“流量”,昌国街道顺势而为,引入文旅融合新业态——一座岛·仰天碗店,并于5月1日正式营业。“当时有六七个商家希望入驻仰天碗,最终经过综合评定,选择了‘一座岛’。”昌国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走进一座岛·仰天碗店,就被它独具特色的装修所吸引。整个店采用现代简约的设计理念,巧妙地融入了木质结构等传统元素,约200平方米的室内面积被划分为阅读区、文创展示区、休闲区、雅间等,整个空间看起来轻盈通透,可同时容纳约60人。在打造过程中,设计师还设计了开放式露台,并通过仿原木材质,将整座建筑融入周围环境中,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现在每逢周末,来这里的人就特别多,多的时候一天能卖掉100多杯咖啡。”“一座岛”负责人杨燕斌告诉记者。

  义桥村投入800余万元,精心打造义桥宋韵文化村。通过对村内环境进行全面提升改造,成功引进东海云廊书画院,凭借东海云廊状元阁的地理优势,常态化开展研学活动。此外,建成涵园这一传统文化打卡点,融入千年古木文化,吸引了大量市内外游客前来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村域发展过程中,昌国街道深入实施“头雁工程”,搭建“十路人才”实践平台,培育现代新农人,打造“共富带头人”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拓宽民生共享致富路径

  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同时,昌国街道始终将民生福祉放在首位,补短板、强兜底、优民生,构建有利于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一老一小”服务体系,谋划构筑“一老一小15分钟服务圈”,推动昌国养老托育服务品牌化标准化。在昌国街道幸福客厅,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站便设置在这里。通过优化运营模式,构建长效运营机制,这里将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以进一步提升可持续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一早就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前来。在这里可以看绘本,还有游乐区,环境也很好,孩子很喜欢来。”家住附近的市民林女士表示。

  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引入了全市首家“嵌入式”养老模式,今年将正式启动。

  惠民安民工程也正稳步推进。今年昌国街道着力做好拆迁安置工作,成功交付文桥园、东云雅苑安置小区,并重点做好工农路安置房的安置工作。同时,落实“小岛拆、大岛建”新小岛居民迁居落户昌国工作,组建“干部+网格员+志愿者”暖心服务小分队,做好入户关怀。

  此外,街道还积极打造提升涵盖农旅融合、非遗文创、特色美食、直播带货等不同类型的共富工坊,带动低收入群体增技增收。提升鼓励村民在人流量大的景区举办共富集市,促进经营性收入。激活共富工坊、共富集市“造血”功能,探索“公益+市场”模式,培育强社公司,布局“古韵昌国”共富工坊直营店矩阵,实现“家门口”的就业增收。

  从古城街巷到美丽乡村,从产业振兴到民生改善,昌国街道正以“千万工程”为笔,以实干为墨,在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答卷上书写着精彩篇章。据介绍,下一步,昌国街道还将深化产业赋能,壮大集体经济新模式,推广“强村公司”“共富工坊”等经验,支持探索“飞地抱团”发展,推动集体经济从“输血”向“造血”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