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为 笃行致远

——舟山这十年⑤

徐祝君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1日 第 01 版 )

  资料图

  □记者 徐祝君

  殷殷嘱托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是习近平一直强调的。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议并主持建立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摘自2015年5月30日《浙江日报》头版通讯《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

  奋进故事

  一本“民生面对面”幸福故事会 

  普陀区蚂蚁岛居民陈彦琏,因生活困难从小岛进城到沈家门打工,虽有了收入,却一直深受住房问题困扰。

  “在城区租套房子,打工收入不如支出多;长住亲戚家里,自己也不好意思,最好像阿拉这种特殊情况也可以申请公租房……”在去年底的“民生面对面·书记市长走进基层单元”活动中,陈彦琏向市委书记何中伟反映了自己的困境,也期待得到帮扶。 

  令陈彦琏想不到的是,活动一结束,就有相关部门找她核实情况;1个月不到,接到了公租房申请抽签通知;农历新年后,她搬进了沈家门城区一处54平方米的公租房。

  “每个月房租108元,算上物业费不超过200元;相同的房子,市面上租租在1000元左右。”为党委政府点赞,质朴的陈彦琏只会反复说:“好足了!好足了!”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10年前在定海新建村与干部群众座谈时的殷殷嘱托,舟山市以提升海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为目标,创新实施“民生面对面”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月聚焦一个民生“小切口”,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轮流每月与群众代表“面对面”交流,零距离听民意、实打实解难题。

  把一张张群众和企业的“吐槽”清单、一个个问题最终解决的追踪案例装订成册,就是一本“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幸福故事会。 

  降低菜价、养老服务、推进就医便利化、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实施学生“幸福躺睡工程”、托幼一体化……翻开这本“民生面对面”故事会的目录,从2022年5月的第一场,到2025年4月的最近一场,24场活动无一不关乎群众急难愁盼;

  停车方便了、快递上小岛了、托幼有地方去了、十字路口有遮阳棚可防晒了……细读一个个“问题清单”闭环解决的“幸福故事”,当事人的点赞中透露的是感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流露的是温暖。

  现年64岁的叶先生家住定海白泉柯梅社区,如今遇身体不适的日子,也不用强撑着去打零工了。用其妹妹叶女士的话说:“真的靠‘民生面对面’!”

  去年底,叶女士在网上看到“民生面对面”公告,主题是“困难群众精准帮扶”。想到哥哥多病且生活困难的情况,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12345热线。

  令人想不到的是,立即有工作人员跟她联系,联动区、镇、社区等多方,核情况、想对策、找办法,最终为其哥哥申请到了低保。

  “速度很快,今年1月份开始,每个月就能拿到840元的低保金了,吃饭问题解决了!”叶女士说,更实惠的是医疗报销比例也提高到70%,大大减轻了哥哥看病吃药带来的经济负担。

  领导点题、群众出题、部门选题,从解决一件事到解决一类事,让更多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民生面对面”机制的初衷所在。打破困难群众与帮扶政策之间的信息壁垒,今年2月,整合了全市17个部门60余项救助政策的“舟到救助”应运而生,实现社会救助“一窗”直达。

  定海区小沙街道的袁先生,因此而受益。

  今年34岁的袁先生,是一名残疾困难的退役军人。在“舟到救助”平台内测时,他发起求助:他近几年已享受到了各类社会补助,现希望有专业人员帮助儿子做心理疏导。 

  袁先生的情况一上平台,线上热线、线下部门齐齐跟进,核实情况、发起研判。最终,袁先生的儿子不仅享受到了心理疏导等服务,父子俩还享受到了更多社会救助政策。如孩子享受免费校内爱心营养午餐、生活补贴、校内免费托管等服务;袁先生的住房也已被列入2025年善居工程改造计划。 

  近3年,24场“民生面对面”,累计有300余名各类群众代表参与,提出意见建议1000余项,整合归并具体事项近400项,已办结完成352项,建立相关制度70余件……

  一个个数字的背后,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深厚的为民情怀,凸显的是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办事的责任担当,是“民声变民生”的最好注解,也是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最好诠释。

  十年答卷

  接续厚植民生幸福底色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依托,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创新“民生面对面”“一企一服务”等机制,把一件件“枝叶小事”办成“民生大事”。10年间,海上花园城的“幸福底色”越植越厚。 

  这份幸福,有力度——

  坚持敢为人先,舟山在全省率先走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之路。2023年下半年至今,舟山探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之路,形成一批“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新制度、新机制,23项实践创新成果向全省复制推广。其中,在全国首创《舟山市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指导手册》,通过制度集成助力特困老人安享幸福晚年;家庭医生“一地签约、全市共享”的舟山经验被省政府优化推广为“一地签约、全省共享”民生实事项目。

  坚持“钱随人走”,财政资金不断投向民生领域。去年以来,教育领域新增一次性投入超10亿元,医疗领域新增投入2.2亿元,便民领域新增投入0.97亿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实现市域统一,去年增加到每人每月2007元;100.2万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实现长护险一体化参保、无差别享受。

  坚持民之所需,事关民生的“硬核”越来越强。构建市域一体教育设施布局,现已完成15所中小学(幼儿园)的新改扩建项目,新增学位10251个;配强巡回医疗服务硬件设施,全市已拥有5辆巡回医疗车、5辆移动体检车、2辆移动CT车以及4艘巡回医疗船;建成“没有围墙的创业园”11家,“共富工坊”406家;建成18家文化驿站、50处乡村新型文化空间,31家乡村博物馆;打造了17个精品示范岛、8条和美乡村共富带、34个未来乡村。

  这份幸福,有温度——

  聚焦“读好书”,一方面深化教职工编制“市管县用”,推进“托育教育一体化”,探索“共享教师”用人模式,84名教师市域共享惠及学生4150人;另一方面,渔农村百人以下小规模学校学生全部进城就读意向学校,883名撤并校学生全部按需分流就学,为随迁子女100%提供公办学位。 

  聚焦“有医靠”,在普陀“共富方舟”基础上,我市创新开展“固定+流动”巡回医疗卫生服务,目前全市共设置26个固定巡回医疗点,实现全市住人小岛和偏远渔农村全覆盖不遗漏,让海岛群众“小病拖”患者得到“早诊早治”。舟山还率先实现省内“一地签约、全省共享”,截至去年底累计减轻群众医疗负担1037万元;取消参保人员市外就医备案手续,惠及市外就诊备案结算74.75万人次。

  聚焦“养好老”,“舟到养老”平台本月上线,根据老年人高频服务需求,设立六大类基本服务及其他增值服务,实现老年人或其家属线上点单、平台派单、常住地提供服务、统一结算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整合建立民生服务综合体,累计开展活动500余场;加大养老领域护理员队伍建设,截至去年底,全市从事养老领域持证护理员共有1012人,其中机构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从71%提升至90%。

  聚焦“兜底保障”,实施新时代“小岛迁、大岛建”工程,将16个小岛列入迁居计划,去年完成小盘峙等11个小岛215户323人的迁居任务;上线“舟到救助”智慧平台,将低收入群体监测从5%提升至7%;整合全市30个分散供养机构缩减为8家,全市455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100%。

  聚焦“创业就业”,实施青年入乡发展改革、“新农人”培育行动,全市集聚各类业态创客282家,带动就业3500余名;建设25个海岛特色零工市场(驿站),服务零工超1.6万人次;406家“共富工坊”吸纳就业超过1.9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1400余人,人均月增收2500余元;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去年全市培育新增技能人才1.83万人,完成省定目标187%。 

  聚焦“便民服务”,推广退休“高效办成一件事”省级试点经验,构建市域一体智慧救助体系,探索公租房跨区域协同保障机制,实施“客货邮”100%上岛进村……

  这份幸福,有厚度——

  紧扣“基本”和“一体化”,进一步拉平标准、补齐短板,舟山市正持续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医保、就业社保、文体服务、交通物流、便民服务等重点领域改革。按期举行的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会,正是党委政府致力民生福祉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