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用爱与责任铸就希望之光
陈静 陈超 虞斌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20日 第 05 版 )
本版图片由市残联提供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陈超 虞斌雁
在残疾人事业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人间大爱与社会责任。
全国自强模范何芬芳:以爱为灯,照亮残疾人前行之路
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定海区岑港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何芬芳荣获“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这位扎根基层近20年的共产党员,用脚步丈量责任,用真诚温暖人心,像一盏明灯照亮残疾人前行之路。
“走进人民大会堂,仍觉得像一场梦。”面对荣誉,何芬芳坦言,荣誉背后是更大的责任,而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更是属于所有在逆境中奋斗的残疾朋友和基层工作者。
1982年出生的何芬芳,先天性面部神经损伤影响五官发育,自幼因身体残疾饱受异样目光,但也感受到过世界给予的温暖,何芬芳选择用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
2006年,何芬芳开启社区服务生涯,从社区康复协调员做起。2017年,何芬芳正式成为岑港街道残疾人工作专职委员。入户走访、信息更新、申报补贴、推进无障碍改造……这些琐碎却关乎民生的事构成了她的工作日常。
工作以来,何芬芳推动50余户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帮助16名精神残疾人住院治疗,为32人争取关节置换补助,配发辅具近400件……每项政策落地,都是她研读政策文件、逐户沟通落实的结果。“她人很好的,帮阿拉办过好多事情!”在岑港街道,说起何芬芳,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何芬芳还联合街道、成人学校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主动向辖区企业宣传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政策,促进残疾人就业;联合辖区内残疾人之家,推动残疾人居家就业。
何芬芳自己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知识,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和自身素养,多次参加竞赛。2024年代表舟山市参加全省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职业指导竞赛,获得就业辅导员组三等奖。
“只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才能更精准地服务残疾人群体。”何芬芳始终将这一理念铭记于心。在日常工作中,她耐心倾听每一位残疾人的心声,凭借专业所学为他们精准“把脉”,并依据不同情况“对症下药”,切实成为了残疾人的“贴身顾问”,用实际行动为他们排忧解难。
何芬芳的辛勤付出和自我成长,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评价。她先后荣获浙江省第二届“最美残疾人工作者”、舟山市“最美残疾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何芬芳的事迹,照亮了残疾人前行的道路,也激励更多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积极融入社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浙江省自强模范董建海:以坚韧与大爱守护海岛
在舟山这片充满海洋气息的土地上,董建海以非凡的毅力和无私的大爱书写着自己的传奇。1967年出生的他,现为浙江海腾海上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舟山隆海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更是浙江省自强模范。
董建海自幼生长在海边,目睹海难给渔民家庭带来的伤痛,一颗“海上救人”的梦想种子自小便在他心中悄然种下。1987年,年仅20岁的他成为舟山第二海洋渔业公司海员,凭借自身的努力与拼搏,成为浙江省首批持证潜水员。
1993年,一艘装沙船不幸倾覆,3名船员下落不明,董建海与同事迅速赶赴现场,历经1个多小时紧张搜救,成功将被困船员逐一救出。这次救援,不仅挽救了生命,更坚定了他成为“海上急救员”的决心。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考验这位勇敢的追梦人。1994年3月,在一次救捞行动中,董建海不幸患上潜水急性重症——减压病。经过2个多月的艰难治疗,他虽脱离生命危险,却丧失了正常行走能力。彼时,他的梦想之路刚刚起步,家中还有年迈父母和幼小孩子需要照顾,面对困境,董建海没有退缩。在家人的支持下,他注册成立“舟山市普陀沈家门大通打捞队”,组建起一支专业的队伍,继续追逐自己的梦想。行动不便的他,每天早早起床,花费数小时练习下肢力量,从家“挪”到公交站,再“挪”到公司,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但他从未放弃。
董建海的手机24小时待机,生怕错过渔民兄弟的求助电话。30余年间,他亲自参与和指挥救捞大小沉船120余艘,打捞遗体80余具,始终坚守初心,从未收取分毫回报,甘做“零酬打捞人”。随着业务扩大,他不仅关注救人捞物,还密切留意海洋环境保护问题,多次带领潜水团队参与沉船油舱封堵,避免水下溢油污染;救捞漂浮在海面上的集装箱,恢复航道畅通。
生于海岛、长于海岛、守卫海岛,面对救援任务,董建海总是第一时间响应,秉持着“生命至上、积善行德、勇于担当”的原则,积极投身每一次历险。他用坚韧与大爱,成为海岛的守护者,激励着更多人勇敢前行。
浙江省助残先进集体
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共融,以实际行动铸就残疾人就业典范
在舟山,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不仅是汽车精密零部件领域的佼佼者,更是助残慈善事业的先锋,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浙江黎明智造成立于1997年,主营业务涵盖汽车精密零部件的生产销售与技术开发,作为原民政部门批复的福利企业,多年来成绩斐然。公司现有员工915人,其中残疾员工70人。
在董事长俞黎明的引领下,公司对残疾员工的关爱体现在细微之处。招聘时,只要岗位适配,残疾人优先录用,且与健全员工同工同酬。生活中,公司为困难残疾职工发放慰问金与子女上学补贴,已有超50名残疾职工受益;每年开展的党支部送温暖活动,更让残疾员工工作稳定、生活安康。
公司董事长俞黎明特别关心特殊人群的生产生活和利益,切实保障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让残疾职工在公司参加适合其工作的岗位劳动,使他们通过劳动自食其力赢得自尊和自信。对企业的残疾职工和健全职工一视同仁,绝大部分残疾职工的月收入达到较高水平,有能力的残疾职工已经担任骨干领导重任,成为公司的主要人员,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司严格要求员工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上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排忧解难,许多残疾职工感到在工厂就像在家里一样。公司十分关心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培养情况,每逢其子女中高考,公司给其家长带薪陪考假,对子女考上大学的残疾员工子女,公司采取助学行动,每年给予学费补助,减轻残疾人员工家庭经济压力。公司每年发挥党支部作用,给予困难员工特别是残疾员工开展送温暖行动,以经济补助的形式,帮助其排忧解难。公司积极向员工宣扬助残理念,如残疾员工刘子波因病住院,员工自发捐助4万余元,还购买“爱心桔”筹款1万余元,展现了公司内部的团结与爱心。
凭借在助残方面的突出表现,公司荣获诸多荣誉。2019年董事长俞黎明获舟山市“最美助残爱心人士”,2023年公司成功入选全国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基地,2025年被评为浙江省助残先进集体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公司助残行为的高度肯定和认可。企业财富源于社会,终将回归社会。浙江黎明智造股份有限公司将继续在助残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浙江省助残先进个人潘燕:扎根海岛,奉献助残爱心
在嵊泗,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的助残工作者——潘燕。自2008年投身残疾人工作以来,她十几年如一日,用汗水和爱心诠释着对残疾人的关爱与担当。她的办公室里,满墙的锦旗格外醒目,每一面锦旗背后,都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2014年,潘燕得知智障儿童朱晓静的悲惨遭遇:父亲突发心脏病离世,母亲也早已离家出走。她立即伸出援手,帮晓静申请低保、安排治疗和康复训练,同时四处奔波联系晓静的母亲,为晓静撑起了一片天。无数次电话沟通,一趟趟医院奔波,在她不懈努力下,晓静的母亲在洋山找到了工作、安了家,晓静也有了稳定的依靠。有一天,潘燕在为晓静办理市二院出院手续时,晓静因看不到她而急得大哭,潘燕赶忙安慰,晓静竟扑进她怀里喊了声“妈妈”。这是10岁的晓静第一次开口说话,潘燕泪如雨下,这声“妈妈”让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无比值得。
2013年,县里计划建立全县首家残疾人“小康·阳光庇护中心”。面对这项艰巨任务,潘燕主动请缨。从选址、装修,到宣传、走访,再到开展各类助残活动,潘燕事必躬亲。趣味运动会、私家烘焙培训、现实版“开心农场”……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助残活动都凝聚着潘燕的心血与巧思。在她的感召下,圣港社区党总支的16名渔民党员开展“海鲜接力”,定期为庇护中心送新鲜海货;传统节日里,镇机关及各社区党员也会为残疾人送去节日关怀,让庇护中心充满了温暖与爱。
2018年,洋山镇脱贫攻坚工作启动。潘燕深知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她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跨省市而居的精准扶贫对象家庭。针对普惠性就业、创业举措仍无法解决实际困难的贫困残疾人对象,她采取“因人定岗”“入户送岗”等政策,确保扶贫政策精准落地。城东社区姚某因双胞胎大儿子患脑瘫,家庭长期异地奔波,潘燕多方协调,为姚某妻子安排了康复协调员的工作。在她的努力下,洋山镇连续3年获评“县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2年获评“市级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2019年9月,圣港社区启动省级无障碍社区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潘燕带领社区人员反复推敲方案、日夜赶工。她制定详细计划,分解责任,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居民无障碍知识认知率。同时,她带队与施工单位协调,投入34万元进行无障碍改造。最终,社区高质量通过省市两级验收,成为全省12个优秀创建单位之一,获省残工委通报表扬。潘燕,用她的坚守与付出,为海岛残疾人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