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造领航 竞舟奋楫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6日 第 02 版 )
□记者 陈逸麟
殷殷嘱托
考察时,习近平指着巨大的龙门吊说:“大吊车真厉害,轻轻一抓就起来。”在场的工人们一边热烈鼓掌,一边发出会心的笑声。
在长宏国际,习近平语重心长地对企业负责人说,修造船领域国际竞争十分激烈,但要看到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企业自身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拆船起家发展到覆盖造船、修船、拆船全产业链。要从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增强信心,同时按照《中国制造2025》的部署,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摘自2015年5月30日《浙江日报》头版通讯《一步一履总关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纪实》
奋进故事
长宏国际“长虹”记
近日,在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厂区内,一艘最新的11500标箱集装箱船的建造,迎来了关键时刻。重达680吨的船舶生活区分体构件正从半空中缓缓落下,被精准吊装至预定位置。
“对接完成,辛苦了。”对讲机那头传来地面指挥的肯定,坐在龙门吊驾驶舱里的杨春侠长舒了一口气。数百吨的预制构件,吊装时误差需控制在5厘米内。为了完成这单高难度吊装作业,她已全神贯注操作了4个小时之久。
此刻,地面上的船台焊火四溅,施工班组马力全开。杨春侠走出驾驶舱小憩片刻,望向远处的灰鳖洋。这些年,每每登上龙门吊,她都会回想起十年前的那一天。
2015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舟山考察调研期间,考察了长宏国际30万吨船坞作业码头。
“那天我也像这样在作业,听说习近平总书记来我们厂区了,大家都赶紧干完手头的活,一股脑跑过去了。”杨春侠回忆道,“我很幸运地挤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与习近平总书记握手,他指着我们的龙门吊说大吊车很厉害,勉励我们要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这一切都好像发生在昨天。”
十年间,杨春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兢兢业业,操作吊车时间累计超过2.8万个小时。她还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一步步成长为公司生产服务部门机班班长,带出了一批批吊机工人。
十年间,与杨春侠日夜相伴的龙门吊也从1台增至11台,组成了一片钢铁“丛林”。今年4月,长宏国际斥巨资引进全省最大的1300吨龙门吊,船坞吊装能力和工作效率再次跃升。
这座钢铁“丛林”,见证了长宏国际十年间爬坡过坎的征途。
2013年前后,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开始进军造船行业。刚起步时,由于技术储备不足,接单能力低下,企业时常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
“那些年我们接过造桥、修路等各类订单,只为活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全公司只有一艘给广船国际代工的矿砂船在造。”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设计部副部长章锐回忆道。
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跨越发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长宏国际从代工起步,脚踏实地积累经验,提高技术。自2015年起,开始承接集装箱船、散货船等船型的订单,逐步打开市场、提升口碑。
经历数年技术沉淀,2018年,长宏国际为德国船东JungerHans打造的1004标箱集装箱船凭借过硬的质量一炮而红,在国际船东间树立了口碑。
1000标箱、2500标箱、3700标箱……自此,长宏国际船台上的集装箱船越造越大,企业规模和产值“节节攀高”。
2023年,长宏国际抓住国际航运市场绿色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出拳头产品11500标箱LNG双燃料集装箱船,受到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国际航运巨头的广泛好评。
去年,长宏国际产值突破百亿元,占全市船舶工业年产值的四分之一。目前,企业在手造船订单86艘,排至2029年下半年,成为全球排名第十的造船巨头。
“长宏国际的十年砥砺,同样是舟山船舶工业的十年跨越。”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十年,全市船舶工业产值总计达2310.2亿元,并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在巩固原有船舶修造业务的基础上,我市近年来鼓励船企积极拓展新业务,向高端海工装备等高附加值领域进军,深度融入全球海洋经济发展浪潮。
十年答卷
舟山船舶工业十年“涅槃路”
潮涌东海千帆竞,砥砺十年铸峥嵘。
十年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船舶工业发展,不断优化顶层设计。向海图强的征途中,舟山步履坚定。
2015年,全球金融危机余波冲击航运市场。当年11月22日,反映船舶运输业景气情况的波罗的海指数跌至498点,创近30年来最低。舟山船舶工业同样受到波及,大批船厂陆续倒闭、出售、重组。
应对挑战,唯有奋力一搏。幸存下来的舟山船企在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踏上了“涅槃路”。
2015年3月27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经过多年研发,成功交付了当时全球吨位最大的穿梭油轮,正式吹响了舟山船企进军高端造船市场的集结号。
十年间,全球敷设精度最高的海缆船、全国首艘江海直达船、保税船燃加注“舟山船型”等一大批高端船舶陆续从舟山解缆起航。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据统计,舟山重点船企每年投资超20亿元,开展重点技术攻关研发和智能化升级,生产效率普遍提升15%以上,企业产能利用率在95%以上。截至目前,全市船舶工业已有10项产品被新认定为首台(套)装备。
除了自主创新,也有船企踏上了向绿而行的赛道。
去年,备受瞩目的全球首艘运营船舶甲醇双燃料改装在舟山亚泰顺利完成,改造后可减少70%的碳排放,实现硫化物零排放。
十年间,舟山修船在脱硫塔加装、转子帆改装等全球性航运船舶改装潮中拿下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坞底除锈机器人、超高压水机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修船设备实现出口。
如今,全球十大修船企业中,舟山占据五席。舟山权威发布国际航行船舶维修景气指数,“世界修船看舟山”已成为业内普遍共识。
十年磨剑,当全球航运市场开启新一轮繁荣周期,掌握核心竞争力的舟山船企,实现涅槃重生。
2024年,全市船舶产业规模达416.9亿元,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舟山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分别为331万载重吨、747万载重吨和1216万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75.2%、40.2%和51.8%,头部重点船企的生产任务均已排至2029年。
市委“985”行动为舟山发展海洋经济擘画了新蓝图,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正是九大产业链之一。
如今,全市上下正抢抓新机遇,推动舟山船舶工业延链、强链、补链。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招引西白莲海工装备项目、新加坡安达航运、广州文船重工等20个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项目,总投资超100亿元,全部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增加产值80亿元。
潮头登高再击桨,云海揽月更扬帆。十年淬火,舟山船舶工业走出低谷,东海之滨崛起世界船舶工业高地。如今,舟山正以沧海为卷、钢焰为笔,续写着中国制造向深蓝挺进的精彩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