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持续关注浙海大全国产化无线气体检测系统技术在舟落地转化,并促成产学研对接,昨天校企双方在大型油轮上进行实地测试——
“通过实测发现技术问题,是我们最大收获”
陈逸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4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逸麟
昨天,普陀长宏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开放了正在维修中的马绍尔群岛籍油轮“潘西”轮6号右侧油货舱,供浙海大团队进行演示。昨天下午2时,在普陀长宏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部长涂黄的带领下,记者和浙海大陈宏铭教授团队一行登上了这艘油轮。
当天,团队准备进行2项测试。陈宏铭一边指导学生现场部署检测系统,一边告诉记者:“第一项是我们的技术与国外同类窄带通信技术的穿透性对比试验,另一项是我们原型机的极限通信距离检测试验。”
系统部署很快完成,第一项测试正式开始。2位测试人员分别携带2种通信技术的传感器终端爬下油货舱。1号终端由陈宏铭团队自行研制。采用国产TurMassTM通信技术,2号终端搭载的则是美国LoRa通信技术。
随着终端深入油货舱,电脑屏幕上,各项数据开始滚动。记者看到,约2分钟后,2号终端就完全没有了信号。而1号终端在15分钟的测试中基本全程保持了信号稳定。
“这个油货舱深度大概有14米,与我们隔了约16厘米厚的甲板,从时间来算,2号终端在7米左右的深度就没有了信号。”涂黄说。
第二项测试也很快开始,在保持1号传感器终端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陈宏铭教授带着学生们不断改换接收基站的位置,当基站离1号传感器终端直线距离30多米时,也失去了信号。
这与陈宏铭教授团队此前的测试结果相差不少,是什么原因所致?
“可能与测试船只的不同有关,甲板上大小不一的铁管交错使得传输信道更加复杂,导致传输距离不够理想。”陈宏铭现场带领学生开始复盘。“中间放置中继器,增强信号传输距离和质量,可以扩大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团队很快总结出了可行的优化方案。
“之前有其他产品也到我们这里进行过测试,在船头船身船尾分别设立了三个基站,实现无线信号的全船覆盖,你们可以参考。”涂黄也给团队提供了意见。普陀长宏船舶修造有限公司也期盼着能够早日用上可靠的无线气体检测设备。
根据规定,在油化船密闭舱室作业期间,每4个小时就要进行一次测氧测爆。非作业期间,每12小时也要检测一次。涂黄介绍,目前公司平均每月承修2艘油轮,由于没有无线气体检测设备,作业期间主要由专业人员携带便携气体检测装置下油货舱定期检测。
“每天都要人爬上爬下,非常麻烦,也不安全。如果能有可靠的无线检测设备,对我们来说再好不过。”涂黄说。
什么样的产品才是船企眼中可靠的产品?涂黄罗列了几条硬指标:传感器信号要稳定,续航要强,不能用几个小时就要充电;无线传感器部署要方便,最好是磁吸式,这样就不用在油货舱内再布设支架;信号范围要能覆盖整个船厂,最好能够实现后台大屏、手机APP多端实时查看……
陈宏铭一一记下了这些宝贵的建议,这些都是团队下一步改进的目标。
“去年我们在华丰船厂的小型油船上进行测试时几乎没出现状况,今天到大油轮上就难以达到理想的传输距离。能到不同船只进行实地测试,现场发现问题短板,这是我们今天最大的收获。”陈宏铭感慨,接下来,团队将从传感器终端设计入手,持续优化原型机性能。
涂黄也表示,在陈宏铭团队接下来的研发过程中,可以提供更多测试、经验上的帮助,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早日实现技术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场景的转化。
这项技术能否在舟山落地转化?本报将持续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