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6家企业和高校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

企业有了技术外援 人才找到校外导师

陈瑶 陈奕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10日 第 01 版 )

  □记者 陈瑶 通讯员 陈奕洁

  本报讯  “我们正和杭电开展多源航迹融合技术的研发,推进商业化,计划2026年完成航迹接续、轨迹预测及异常分析等核心技术攻关,并结合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应用开发……”日前,在岱山县的推动下,浙江海莱云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莱云智”)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了“智慧海洋联合实验室”。

  “海莱云智”长期致力于海洋方面的研究,以海洋安防、海洋立体感知等融合赋能的方式,深入开展海洋方面的场景创新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单打独斗有些吃力,希望能有更多的合作伙伴,一起攻关海洋信息化建设上的难题。”智慧海洋联合实验室负责人马克强告诉记者,和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平台后,希望借助高校的科研能力、模型构建能力等,成功推动一些海洋场景落地。

  像这样高校与企业结对成立产学研创新平台,如今在岱山不是个例。记者从岱山县科技发展中心了解到,县内已经成功促成6家企业与高校联合成立产学研创新平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企业科创能力提升注入了新动力。

  这些平台涵盖了船舶修造、新材料、海洋工程等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其中,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先进高分子材料改性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浙江友联修造船公司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建“豪华邮轮修改装技术研发中心”,润和催化材料(浙江)公司与浙江工业大学共建“炼化一体化新技术及催化剂工程研究中心”,岱山糖能新材料公司与大连工业大学共建“生物基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浙江舟山联合动能新能源开发公司与浙江大学海洋学院、浙江科技大学共建“浙江省海洋潮流能创新联合体”。

  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后,企业还多了一项任务。“他们送学生过来实践,也赋予了我一个新身份,就是这群学生的‘校外导师’。”浙江糖能科技公司董事长金海涛告诉记者,这点能帮助企业吸引到更多优质人才来岱。

  接下去,岱山在产学研科创平台搭建方面,将继续依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岱山新材料研究和试验基地、北京大学化工学院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的产业带动作用,完善新材料概念验证与中试孵化支持政策,优化“前段孵化+中端加速+后端落地”流程闭环。

  岱山也将继续打造企业示范平台,实施“一个产业链建设一个标杆性企业研究院”行动,支持船舶海工、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全年完成10家企业研究院落地,争创省级研发机构2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