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带你探访水獭科普馆

吴建波 陆 慧 何既白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第 04 版 )

  图1

  图2

  □记  者 吴建波

  通讯员 陆  慧 何既白 文/摄

  近日,金塘水獭科普馆完成布展对外开放。这是全国首个以水獭为主题的科普展馆,涵盖明星物种展示(见图1),生态保护科普和岛屿文化,将为金塘打造“水獭岛”提供一处可参观、可研学的场所。

  科普馆坐落在古色古香的柳行民俗文化中心,这里集旅游接待服务、民俗文化展览、表演等文化休闲功能于一体,与柳行古街、大柳公园遥相呼应。

  科普馆分为上下两层,共约300平方米,面积不算大,但不少细节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踏入展馆,地面上几块嵌有水獭脚印的瓷砖指引着访客前进的方向。“这些是我们特意从海滩上采集的野外水獭行走的脚印,通过翻模技术将其完整保留下来,再交由工厂烧制成地砖,铺设在馆内。”场馆运营方、原乡生态工作人员胡佳对记者说,水獭走路时经常把后爪踩在前爪留下的爪印上,所以提取到四个爪子印记清晰的样本并不容易。制成的地砖不仅真实还原了水獭脚印的细节,还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水獭的生态痕迹,每一步都能感受到水獭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

  水獭亚科是食肉目鼬科下的一个亚科,包含13种现存水獭,他们分布于除南极洲与澳洲以外的各大洲。胡佳告诉记者,这些中等体型的哺乳动物拥有流线型的身体、短而有力的四肢、长而有力的尾巴以及浓密防水的毛发,完美适应水生生活。它们栖息在淡水河流、湖泊和海岸等环境中,有些种类完全适应了海洋生活。科普馆数块移动展板上的手绘图,则生动展示了这些水獭迥异的形态样貌。

  “这些是我们的画师花了几个月时间绘制成的。”胡佳介绍,布置场馆时他们计划把全球水獭的形象通过手绘形式向访客展示,但在查询国外的资料后,发现现有图鉴中多数水獭很难通过外貌特征来进行辨识。“水獭作为淡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其形态特征的精确呈现关乎对这个物种的认知建构。”胡佳说,现有的手绘图不能满足场馆建设需求,他们请来专业插画师,查阅了诸多文献,并在绘画的过程中归纳了一些外貌特征,试图用图片准确表达这些水獭在形体特征上的区别,“虽然一些观察很主观,我们希望这对绘制水獭有一些帮助。”

  围绕水獭生态圈,场馆还邀请了木雕家,以科学为线索创作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鸟类木雕作品。记者在展馆看到,橱窗里摆放有翠鸟、八哥、大山雀等金塘常见鸟类的木雕模型。“这些鸟类与水獭的生活息息相关,有的鸟类甚至是水獭的‘铲屎官’。”胡佳介绍,水獭粪便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鱼骨,据推测可为鸟类提供难得而优质的钙质资源。

  在舟山的民间传说中,经常在夜间活动的水獭以神秘的“河水鬼”故事被人口口相传,“獭祭鱼”现象甚至给原本憨态可掬的水獭形象增添了恐怖气氛。金塘水獭科普馆布展时创作了一部充满民族风韵的水獭主题动画短片,定制一批去掉鱼头的鱼型道具,用于阐述“獭祭鱼”现象,普及科学知识。

  2024年8月,原乡生态在金塘举办了首期水獭监测员培训,金塘的水獭日渐走进公众视野。今年4月6日,第二期水獭监测员培训举办(见图2),崭新的金塘水獭科普馆为“准监测员”们带来了形式多样、干货满满的体验。

  “第二期培训收到近200份报名简历,66名监测员完成了培训,再次扩大了我们对水獭调查和保护的视野。”胡佳介绍说,科普馆开放后,他们还计划结合金塘特色制作推出布袋、公仔、年画等水獭文创产品,通过举办水獭观察员培训,让更多人参与水獭保护,实现人与水獭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