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开辟现代渔业新赛道,培育特色种植新范式
桃花镇绘就渔农旅融合新图景
翁青青 戎浩 方碧蓉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8日 第 01 版 )
扫一扫看视频
□记者 翁青青 戎浩
通讯员 方碧蓉
在碧波万顷的东海上,桃花镇通过实施“985”行动,正描绘一幅现代版“海上桃花源”新画卷。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正在蜕变的东海小岛,探寻渔农旅全链跃升的“桃花密码”。
站在桃花岛望夫门观景平台远眺,海面上星罗棋布的钢管桩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正在建设舟山东海万亩黄鱼现代牧场建设项目一期工程。
“这片近千亩的海域藏着我们打造‘蓝色粮仓’的雄心。”项目负责人、舟山天沐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文指着海上牧场介绍,目前海上正进行围栏打桩及钢结构施工,总进度已超60%。
“围栏养殖是一种生态型养殖模式,对环境影响较小。”王建文告诉记者,6月份项目完工后就会进行大黄鱼整体投苗,项目采用深海智能网箱养殖技术,预计年产优质大黄鱼100万公斤,年产值可达1.4亿元。
更令人期待的是,这里也正在构建渔旅融合新业态,未来将推出海钓体验、渔事研学等特色旅游融合项目,让传统渔业延伸出“体验经济”的新枝。
将目光转向岛内,一座充满科技感的玻璃大棚正在颠覆着游客对传统农业的认知。在桃花岛草莓数字植物工厂内,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节着光照、温湿度等各项生长参数,架式栽培的草莓如同列队的士兵整齐排列。
桃花岛草莓数字植物工厂总面积达4168平方米,种植区域由玻璃温室、薄膜温室和数智化草莓植物工厂组成,还建有120平方米的数字农业科技展厅,可供游客参观。
“这里的草莓可以365天不间断供应,白草莓品种更是卖到了100元/盒。”桃花岛草莓数字植物工厂运营经理张伟跟记者算了一笔账:数字工厂的草莓产量是传统种植的10倍,亩均产值达120万元。自项目投产后,每月可产出草莓约1吨。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这种“工业化思维+农业实践”的新模式,正在桃花镇催生更多高附加值农产品。今年,桃花镇还大力推广该模式,将建设“嘉红100”番茄数字种植基地,并引入林下中药材种植项目,形成“海陆并进”的特色农业矩阵。
在桃花镇茅山村,建筑面积约260平方米的水仙花童话世界,在今年“五一”假期揭开面纱。作为舟山市花“普陀水仙”的唯一种植地,桃花镇积极深挖“水仙花”这一独特资源,打造集种植观光、文创开发、研学教育于一体的产业链。
目前,桃花镇水仙种植面积达16.67公顷,年产商品球约60万只。当地种植的普陀水仙虽然品质较好,但由于缺少市场推广和拓展,约90%的水仙花商品球一度以较低价格被福建漳州批发商收购,收购价最高每只10元。但批发商以漳州水仙品牌对外销售,每只可卖100元。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去年,桃花镇积极实施水仙花共富工程,建设水仙花童话世界,设计普陀水仙IP形象,建立“镇+村+企”利益联结模式,产供销一体化构建水仙花产业发展“一张网”。通过统筹资源共享,3个月销售水仙花3000余球,同等的产量,产值却增长了5倍。
“我们目前已将草莓基地、水仙花童话世界串成了一条研学线路。”桃花镇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童话世界项目也将配套推出亲子研学线路,争取实现“一朵花带动一条链”的乘数效应。
桃花镇渔农旅产业融合的深层突破,源于发展理念的全面革新。今年以来,桃花镇以产业突破为核心引擎,在耕海牧渔中开辟现代渔业新赛道,借数字农业培育特色种植新范式,以文化IP打造农旅融合新场景,走出了一条具有海岛特色的共同富裕新路径。
桃花镇以“全域景区化”思维重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改造提升“桃花寨”等核心景区,串联美丽乡村示范点形成环岛景观带;培育渔家民宿集群,发展草莓数字植物工厂、水仙花童话世界等农旅新业态。此外,桃花镇还持续推动旅游产业年轻化,创新“以投带引”模式,以海洋文旅、林下经济等热点为招引方向,对接多家优质企业,持续推进全岛综合开发运营、漫珊瑚温泉酒店等项目,让传统旅游产业迸发新活力。
“破解海岛发展瓶颈,关键要做好‘海的文章’和‘花的经济’。”桃花镇党委书记丁晨表示,今年桃花镇将持续推进“985行动”,进一步做好、做精、做优渔旅、农旅两篇文章,为农业增效、乡村旅游增力,进一步推动现代化富美桃花建设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