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渔港灯具展、制作非遗船模
游客市民感受渔港文化
袁甲 刘思吉 高原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2日 第 02 版 )
□记者 袁甲
通讯员 刘思吉 高原
本报讯 昨天9时,来自江苏的游客李怡然和家人走进位于沈家门缪家塘路的普陀博物馆,参观馆内正在举办的“万家灯火”——渔港灯具文化专题展,通过跨越岁月的渔港灯具,了解了舟山渔港的历史和渔家人乘风破浪的劳动场面。
内敛质朴的展柜内,船用汽油灯、船用信号灯吊挂起来,仿佛诉说着往昔海上的风云变幻,铜制美孚灯、木制红妆灯台,尽显时代风情。“我们来舟山旅游,住在沈家门感受到了浓浓的渔港风情。今天早上本来是在老城里随便逛逛,无意间发现了普陀博物馆这幢历史建筑,感觉非常有底蕴。”李怡然说,“没想到正好碰上了这个独特的渔港灯具展,看了之后就对渔民的劳作有了具体的印象,更感受到了舟山特有的海岛历史与文化的积淀,可以说不虚此行。”
不少市民也乘着假期来感受渔港的劳动记忆。市民王先生带着孙子来这里参观,看到一盏盏船用灯具不禁感慨万千:“我是渔民出生,展出的很多渔业灯具,我年轻时不是看见过就是使用过,感觉非常亲切。”
从图纸设计、材料选择,到部件的切割、打磨、拼装,再到后来的喷漆、装饰,打造一艘完整的木船需要经过多少步骤?昨天上午,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也开启一场以“非遗体验庆五一,匠心传承劳动美”为主题的体验之旅,市民游客亲手制作木船模型,体验了劳动创造与文化传承的双向共鸣。10余名学员在老师的指导下,拼装了一艘艘精美的“绿眉毛”木帆船模型。
“这次‘五一’期间,我们以手作劳动为载体、非遗传承为灵魂,引导市民在亲身实践中感悟工匠精神,实现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向赋能。”现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5月5日,普陀区非遗馆还为市民游客准备了渔绳结编制等手工体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