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口的并肩坚守

——昨日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施工现场见闻

黄燕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5月02日 第 01 版 )

  摄影 记者 范家乐

  □记者 黄燕玲 

  “晚上我们去沥港吃饭,加餐庆祝劳动节吧。”昨天中午,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施工现场,刚忙完的周昊和父母在食堂一起吃午饭(见图)。这是一天当中,一家三口难得的相聚时光。父亲的提议得到了母亲和周昊的赞同。

  周昊一家是湖北恩施人,去年2月起,一家三口先后来到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施工现场,一起参与建设这条全球最长的海底高铁隧道。儿子周昊是甬舟铁路中铁十一局大盾构一队的副队长,父亲郑明是队里的司索指挥员,母亲黄雪莲是龙门吊司机。这个“五一”节,一家人选择一同坚守在施工现场,为项目任务过半的目标而努力。

  昨天正好是甬舟号盾构机半月一次的“大维保”。周昊早晨6点起床,先简单浏览处理一下微信工作群的七八百条消息,紧接着对队内所有工人进行开工前的班前教育。之后,他马不停蹄下到海平面下60米深处的海底隧道建设现场,依次对盾构机、后配套、泥浆管道等50多个设备装置进行巡检。

  蹲下、起身、记录……每一个环节他都完成得一丝不苟。“维保日已经是我们比较轻松的一天了,明天恢复生产后,只会比今天更忙碌。”他笑着说道。

  作为大盾构一队的副队长,周昊的工作至关重要,从物资成本,到现场施工进度、施工安全,以及后期的维保,他都需要参与管理。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越向前深入,压力就越大,所遇到的海底地质情况随时都在发生变化,周昊需要对项目行进中的参数进行分析研判,并及时做出调整。

  “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我们随时保持工作状态,因此我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平常就住在项目现场,到舟山一年多了,我也没时间去普陀山逛一逛。”周昊说道。

  “有时候,他从海底隧道出来,衣服都被汗浸湿了,有时候忙得都没时间和我们一起吃午饭。工人师傅都下班了,他作为管理人员还要开会、写材料、做方案,忙到晚上十点多。”作为母亲,黄雪莲将儿子的付出都看在眼里,但作为同一个项目组并肩作战的同事,她和丈夫选择支持儿子的事业。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结束巡检,来到地面的周昊正好碰上在进行吊装作业的父母。“慢一点”“靠左边一些”……作为司索指挥员,郑明和妻子默契配合完成了一次次的吊装工作。看到儿子过来,两个人也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在家里,我们是他的领导,但在工作上,他是我们的领导。”郑明说,儿子是夫妻俩的骄傲。他知道,儿子对工作效率、安全和质量有着严格要求。作为员工,夫妻俩要做的就是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工作。

  没来得及和父母多说说话,周昊就要去下一个点位进行巡查。一家人岗位不同,工作节奏不同,宿舍不在一处,忙起来甚至吃饭也凑不到一块儿。周浩说,即便如此,只要父母在身边,他的心里就感到无比的踏实。

  “其实节假日的上班对我们一家而言,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周昊说。从他2009年参加工作,一家三口就一直辗转于中铁十一局的各大项目现场,这些年,他们走过郑州、广州、长沙等多个城市,舟山是一家人并肩作战的第十站,也是最具挑战的一站。“这是我们一家人首次参与海底隧道建设项目,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地铁修建项目,海底隧道的修建技术更先进,难度也更大。”周昊说道。

  这个“五一”假日,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共有220余名工人坚守在施工现场,其中夫妻档10对,一家三口3户。目前,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舟山侧已经挺进2744米,预计本月底就可以达到3135米,实现任务过半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