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群岛海洋文明探源

——为纪念白泉十字路史前遗址发现50年而作

王和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2日 第 05 版 )

  河姆渡文化大致范围图

  夹炭黑陶釜  (白泉十字路遗址出土)

  鸟形盏,通高8.2厘米,口径8.7厘米。白泉十字路遗址出土  (舟山博物馆收藏)

  □王和平

  海洋是舟山群岛最鲜明的底色。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海洋文明探源工程”,并要求挖掘以舟山群岛为代表的浙江海洋文明实证史料,以推进全国海洋文明探源研究。

  众所周知,海洋是人类文明重要的发源地。舟山群岛在其独特的海陆地理环境条件下,孕育并发展了悠久的海洋文明,形成了以舟山本岛为中心,以海洋航线为脉络、向四周海岛扩散的史前文化全域分布体系。“舟山群岛不仅在浙江层面上,乃至在整个中国整个东亚层面上都可以代表早期人类向海洋进行探索、向海洋开拓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区域”(方向明:《共探海洋文明,共话文明传承》)。现以定海白泉十字路史前遗址为例,探源舟山群岛的海洋文明。

  舟山群岛的陆海变迁

  舟山群岛,向海而生。它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处长江口南侧、杭州湾外缘的一组岛群。是东经121°30’— 123°25’,北纬29°32’— 31°04’,东西长182千米,南北宽169千米,岛屿2085个,区域总面积2.22万平方千米,其中海域面积为2.08万平方千米,约占整个东海77万平方千米的1/37。舟山本岛面积为502.65平方千米,仅次于台湾、海南、崇明岛,为我国第四大岛。

  从大地构造上说,舟山群岛属于华夏大陆的一部分,地层与浙东陆地相同,大多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东北宽、西南窄。一般认为,舟山群岛系浙闽交界的仙霞岭至四明山、会稽山、天台山向海延伸的余脉,受喜马拉雅地壳运动的影响,出现地垒、地堑式升降,升者为山岭,沉者为盆谷。

  第四纪以来,我国东部地区有四次海浸,与地球上的几次间冰期相连系。在晚更新世纪最后冰期间,约距今7.5万年至距今1.2万年前,气候有过几次大的波动,气候冷暖交替。2001年9月,在舟山金塘海域发现了大型哺乳动物化石,有淮河古菱齿象、达维氏四不像鹿、德氏水牛、额鼻角犀及真马等,经北京大学第四纪年代实验室碳14年代测定,古菱齿象臼齿年代为21900±260年,时东海平原为大象与犀牛的天堂。这批动物古化石在海面深度90米处打捞上来的,这对了解远古时期舟山地形、气候、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胡连荣主编:《舟山海底哺乳动物化石与人生存环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

  从海底沉积物放射性碳素测定和孢粉剖面分析,距今20000年前的海平面低于现在的100—120米。距今15000年前的海平面低于今日的约130米。舟山群岛属浅海环境,它与宁波、镇海之间的海深处为40—80米之内,普陀六横与宁波之间个别极值为107米。可见,在冰河时期(约15000年前)舟山群岛与大陆相连。

  自更新世末期与全新世以来,在气候趋暖的背景下,全球海平面快速上升。杭州湾两岸、舟山群岛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距今约12000年),海平面升到了今海平面约110米处。到距今11000年左右,海平面上升出现了一个高潮,海水淹没了大陆上的平原河谷,原来较高的山丘或丘陵露出海面,成为岛屿,舟山群岛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到了距今7000—6000年,海水直逼会稽、四明山麓线,宁绍平原成为一片浅海。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6000—5000年),海平面逐渐达到了目前海平面以下的5—6米处,那时舟山与宁波之间海峡变宽,水位也随之变深。直到西周初期(距今约3000年)海平面才达到现在的水准。那时,大片陆地成为海洋,山丘则形成岛屿。故笔者认为,探源海洋文明要与地理环境变化研究相联系,否则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

  舟山群岛的早期人类

  舟山群岛,历史悠久。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舟山本岛及金塘、岱山、嵊泗等较大岛屿上先后发现原始人类遗址50多处,它见证了舟山群岛原始人类在岛上开荒辟野、农耕狩猎、捕鱼劳作、繁衍生息的历史。这些遗址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定海白泉十字路遗址、岱山衢山孙家山遗址、高亭姚家湾遗址、定海马岙遗址群及嵊泗黄家台遗址等。而历史最为悠久的则为50年前发现的定海白泉十字路史前遗址,相对年代为6500年左右。

  白泉十字路遗址位于舟山本岛中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水源丰富,著名的“万金湖”就在该区域。1975年初,定海县白泉公社在新开河道时发现。同年5月,浙江省博物馆会同舟山地区文物办进行抢救性发掘。在遗址中发现了木炭、红烧土、兽骨、螺蛳及蛤蜊壳等,还出土石锛、石斧、石纺轮等原始生产工具和纺织工具。出土陶器中,可辨识器形有:敞口釜、鸟形盏、牛鼻式器耳、鼎足、猪鼻形支座等。出土的猪头形陶塑,形象生动,被浙江博物馆永久收藏,并展陈于史前厅。发现的鸟形盏,栩栩如生,且是一个完整器,十分难得,它应与鸟图腾崇拜有关。现陈列在舟山博物馆史迹展厅中,为该馆镇馆之宝之一。

  从出土的陶器来看,陶质比较疏松,烧制火候较低,以素面为主。陶质以夹砂红灰陶为主,泥质红灰陶次之。出土的夹炭黑陶,陶土中羼和谷壳和草类等有机物,以增强陶器的耐火度。其中,出土的牛鼻式双耳罐等与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器物相同(王和平、陈金生《舟山群岛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83年第1期)。大致年代与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相当,为6000多年。

  2021年1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舟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该区城作了调查,并对十字路遗址进行了探沟,时称“王家园”。在遗址早期层位中,发现了不少具有河姆渡文化特征的陶器,其中出土的夹炭黑陶釜,其花纹是河姆渡文化中常见的弦纹样式,是此次发现保存相对完整的器物,这是舟山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河姆渡文化器物标本之一,它可重新认识年代上限,即与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相当,为6500年左右,比50年前发掘认定的年代又往上推了500年。这是河姆渡人在6500年前探索海洋、征服海洋、开辟海疆的实证,同时对研究海洋文明溯源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十字路(王家园)遗址现场看,先民长期生产、生活所形成的遗存堆积十分深厚。从遗址剖面看,除表土层外,有宋代文化层、河姆渡文化晚期、河姆渡文化早期。遗址中还存在着与干栏式房屋相关的遗迹,木桩遍布,其中一块已经腐烂的木头直径18—20厘米。同时,在遗址中还发现牛角。据有关专家考证,其牛角外形与圣水牛相似,它为研究海岛、海洋动植物提供了新的实物史料。

  舟山群岛的海洋文明

  舟山群岛,文明之光。舟山群岛作为东海的组成部分,记录了东海平原的沧海桑田的变化。从2001年9月在金塘区域发现的晚更新世古菱齿象、德氏水牛、斑鹿及达维四不像鹿等动物来看,年代约为21900年。2003年夏天,在该区域又发现了一件罕见的木化石,据相关专家考证,该木棒有疑似人工砍砸痕迹(刘家沂主编《海上门户舟山》,中国海洋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第13—16页)。同年11月,将发现的木化石送至北京大学第四纪年代实验室进行(AMS)碳14年代测定,该木化石年代大于40000年。台湾海峡动物化石、海峡人化石与舟山群岛海底动植物可以人支持一个假设——距今40000年前,舟山群岛很可能一直生活着人类(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海岸带地貌演化与古文明发展的缩影》,国际生态新闻网,潮新社6月28日)。如果这一观点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舟山群岛不仅是浙江海洋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海洋文明的源头。兹事体大,还需更多的实物佐证。

  从考古发现表明,浙东沿海地区至少从8000多年前就开始接触海洋了。以杭州湾南翼地区为例,全新世以来该区域见证了以“上山文化—跨湖桥—井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的从山间盆地向滨海平原迁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忠实地记录了人类文明发展及其与海岸带环境变化相适应的过程。从8000—7600年,因海平面上升减缓且河流沉积物大量输入,在杭州湾顶部的跨湖桥地区和宁绍平原中部的姚江谷地率先成陆。前者得益于钱塘江的淡水输入形成优越的淡水湿地环境,率先成为海岸带稻作农业的摇篮;而姚江谷地独特的半封闭地形有利于沉积物快速堆积形成冲积平原。从7000—5000年,余姚河姆渡形成了以稻作农业为特征的文化中心(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海岸带地貌演化与古文明发展的缩影》,国际生态新闻网,潮新社6月28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距河姆渡遗址13公里的宁波余姚三七市镇井头村发现了一处贝丘遗址。2019年9月—2020年8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余姚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发掘,该遗址离地表5—10米处(即海拔-3~8米),这是长三角地区迄今为止在中国沿海发现的埋藏最深、年代最早、最为典型海岸贝丘遗址(8300年—7800年),早于余姚河姆渡约1000年,也早于跨湖桥遗址(8200年—7000年),这对研究海洋文化发源有重大学术价值。

  距今5000年以来,杭州湾南翼的岸线增长速度降至中全新世以来最低水平。受限于此,杭州湾南翼遗址数量并未出现增加。但该时期无数良渚文化遗址遍布于广阔的杭州湾北翼的太湖流域,这应与当时太湖流域的快速成陆有关。

  舟山群岛从全新世以来,诠释了原始人类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的演化机制,揭示了海岛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重要特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舟山群岛陆续发现了一批史前文化遗址,包括舟山本岛、岱山岛、衢山岛、泗礁岛及金塘岛等。

  从文化传播来看,舟山群岛的史前文化受余姚河姆渡、余杭良渚文化影响较大。定海白泉十字路与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三文化层年代相当,其文化内涵相当接近,但又具有海岛区域特色。从年代上看,最早进行海上传播的时间为距今6500多年。从发现的白泉十字路遗址、衢山孙家山遗址、马岙遗址群、金塘仙人山及嵊泗菜园等遗址来看,原始居民大多居住在靠山近海的台地或土墩上,同时,又随着海平面的升降而不断迁移。白泉十字路就是一处典型的靠山近海的古遗址,它是迄今为止舟山群岛发现的一处最古老的史前文化遗址。著名考古学家张之恒所著《中国考古通论》一书中指出:“定海白泉十字路遗址、余姚县龙山朱山、下庄遗址、宁波八字桥、妙山遗址共同列入河姆渡文化代表性遗址。”

  从陆海变迁情况来看,距今6500多年前的舟山已经形成海岛,可见这种文化传播与原始航海有着密切的关系。当河姆渡人发明独木舟和木桨几百年以后,原始居民渡海来到舟山群岛定居,尤其是当时海平面比今低5—6米的情况下,向浅海地进发,犹如渡江河一般,尤其是利用海洋季风在海上频繁活动,这是造成舟山群岛史前文化与大陆河姆渡文化等一致性的主要原因(王和平:《文明曙光:白泉十字路史前遗址是如何被发现的》,载《舟山文物故事》第90—97页,燕山大学出版社2021年9月版)。有专家推测,舟山群岛地区本土文化应该有自己的海洋文化源头,只是早于白泉十字路年代的遗址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如果把分布在杭州湾两岸、舟山群岛原始社会遗址比作一颗颗晶莹璀璨的珍珠的话,那么,把散落的珍珠连缀成串,就形成海上交通线。其传播路线为:从余姚河姆渡传播到附近地区,继而在6500多年前传播到舟山本岛的白泉;在6000—5000年前,传播到衢山岛孙家山、岱山北畚斗、马岙唐家墩等地;在5000—4000年前,传播到定海的金塘、盐仓、石礁,岱山的泥峙、东沙,嵊泗的菜园黄家台等地。其文化序列为:以河姆渡文化至良渚文化(7000—4300)为主,又有崧泽文化及马家浜文化等元素。同时,还具有海岛区域特色的沙丘文化和土墩文化等等。

  自白泉十字路史前遗址发现以来,国内外的考古专家、历史学者对舟山群岛史前文化的认识不断加深。近年,“河姆渡遗址发现50周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白泉十字路遗址作为河姆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明显标注在图录中,因它事关中国海洋文明的溯源。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明达研究员的话说:“舟山群岛发现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是我国海岛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原始人类遗址之一,它不仅是海洋文明之光,而且还是史前稻作东传之地,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白泉十字路(王家园)遗址的发现,揭开了舟山群岛6500多年前海岛原始人类生活图景。如今一件件史前文物被浙江省博物馆和舟山博物馆收藏并展出,它见证了原始人类开发海洋与海岛的悠久历史和璀璨的原始文化,因而被誉为“舟山群岛海洋文明曙光”。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文物考古所方向明研究员、王明达研究员、孙国平研究员的指导帮助,谨表感谢!)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