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三点认识

王建华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22日 第 04 版 )

  □王建华

  去年以来,农文旅融合发展在全国火热升温,受到广泛关注。把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动态以及了解我市农文旅融合现状,有利于推动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

  一、厘清农文旅融合的概念及相关“三农”政策的演变

  农文旅融合是以农业为基础、文化为灵魂、旅游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功能互补和创新业态,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目的是助力农业农村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农业、文化、旅游三大要素在融合过程中所占比重差异,农文旅融合的主要模式可以分成农业体验型(如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园、农庄经济)、旅游驱动型(如特色村落游、茶园观光)、文化赋能型(如非遗活化、民俗节庆)以及其它类型(如数字赋能、IP打造)。就各自特征而言,农业体验型的特色是利用现代农业优势为游客提供农产品采摘或种植体验、研学等产品服务;旅游驱动型的特色是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美丽乡村自然风景;文化赋能型的特色是利用当地比较典型的民俗文化优势为游客提供非遗技术体验、节庆氛围感受等文化产品;其它类型的特色更多体现在农村当中创意创新创造占主导的产品(如电竞、VR/AR、AI等高科技设备在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深度运用)。从民众的熟知程度而言,多数人群对农业体验型、旅游驱动型的项目最为熟悉并比较偏爱,高知群体、学生群体对文化赋能型的项目比较熟悉和偏爱,青年群体对其它类型的项目比较熟悉和偏爱。

  “农文旅融合”这一提法在国家政策层面出现是在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该文件指出“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提升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规范化水平。”由此可见,农文旅融合作为这两年建设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要达成的一个目标被提出,核心要义是要增强农村各产业间的融合程度,努力发展农业及其相关的文化和旅游业,促进产业兴旺。

  从政策演变角度而言,农文旅融合与最近2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相连,都是党和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举措,具有高度的政策延续性。2003年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全国各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普遍行动。“十一五”(2006—2010年)期间,全国进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阶段,开始了传统农业与旅游等非农产业快速融合的第一阶段。在这20多年的积累和发展过程中,全国各地农村已经普遍创造出乡村旅游、农庄经济、休闲民宿等相关业态。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新阶段农文旅融合奠定了较好基础。“发展乡村餐饮购物、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养老托幼、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被写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2024年农文旅融合在国家层面全面实施。

  二、把握近三年国家和浙江省农文旅融合“由量到质”的宏观走势

  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2.48亿,同比增加15.5%;接待总收入为1.32万亿元,同比增加9.8%。截至2024年11月,全国共有13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19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乡),超过6万个行政村参与乡村旅游经营活动。据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2024年11月数据,浙江省已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4个、乡村旅游重点镇7个、全国甲级旅游民宿8家、乙级旅游民宿6家,数量均居各省(区、市)第一;认定A级景区村11531个,其中3A级2379个,村庄景区化总体覆盖率达56.5%,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浙江省各地市普遍都有一些在农文旅融合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名声在外的明星村落,湖州市的安吉余村、杭州市的淳安下姜村更是入选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影响巨大,示范性强。

  综合以上相关数据,2024年以前浙江省基本上已经解决农文旅融合“量变”的问题。2024年初国家提出农文旅融合概念则标志着农文旅融合在浙江的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的“质变”阶段。2003年以来,浙江坚定不移实施“八八战略”,通过系统性的战略布局和持续创新,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实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6月,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迄今已经22周年;自2005年8月起,“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引领了一系列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比如,定海新建社区在“十一五”时期就开始发展乡村旅游,2015年规划启动后逐步完善功能、2017年获评中国最美村镇50强、2019年基本形成完整的文旅服务体系,这些数据即使放在全国来比较,也算起步比较早、发展比较成功的。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高质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浙江省和我市农文旅融合“质变”阶段的重点工作。2023年以来,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制定《浙江省乡村旅游促进办法》《浙江省民宿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浙江省乡村文旅运营“五百计划”创建导则》《浙韵千宿建设导则》等政策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乡村旅游“五创”行动,是全国唯一的旅游民宿等级评定试点省。去年3月,我市获国家文旅部批复,成为全国首个以“海洋农文旅融合”为主题的国家级示范区,重点支持海岛民宿、渔业体验、禅修康养等业态创新。去年底,我市发布《推进现代海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旨在通过系统性布局加速构建现代海洋文旅产业链,助力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现代海洋城市。这些政策为“十五五”时期我市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奠定了较好的政策保障。

  三、对“十五五”时期舟山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三个视角

  舟山作为海岛城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独特的渔文化,在农文旅融合发展具备独特优势。目前,我市已建成定海新建社区、普陀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文旅融合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和品牌打造,成功吸引了大量游客。笔者仅就“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我市进一步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一些个人观察视角。

  第一,要区分农文旅融合与文旅融合,注重科学决策。农文旅融合与文旅融合有很多不同。文旅融合只限于文化和旅游两个领域,属于“大文旅”范畴,城市或景区的文旅融合非常成熟。农文旅融合既有“大文旅”还有“大农业”,不仅涉及文旅部门,更与农业农村部门有关。某农文旅融合项目的推进,既涉及项目的文化功能和市场运作,还涉及到农民利益或农村集体收益等等。农文旅融合项目的复杂性源自“三农”问题的长期性和特殊性,一些在城市或封闭景区能做成功的文旅项目,不一定能在农村成功。因此,关于农文旅融合的综合决策要比较慎重,不能简单套用文旅融合的惯性思维。统筹处理文化、旅游和“三农”问题的相关性,避免单刀突进、顾此失彼,在方法论上相当重要。

  第二,要瞄准渔农文旅大融合,优先做好“渔”字大文章。我市农村与内陆其他地区农村最大差异在于,我市大多数是渔农村,在渔业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等产业方面有较强竞争力,海上的渔业生产优势一直强于地上的传统农业种植优势,农文旅融合一定要侧重渔农文旅大融合。尽管目前我市已经成功打造定海新建社区、普陀田园综合体,但是不可否认这种模式只适合于城镇化人口基数较大、优质农田相对集中的本岛区域,不太适合人口基数偏小、优质农田分散或者基本无优质农田的大多数小岛。因此,“十五五”时期如要发展更多农文旅融合项目,要优先做好渔农文旅大融合,持续放大我市普遍存在的渔业优势,寻找传统渔业与现代文旅产业的契合点,减少盲目复制类的无效投资,规避不必要的市场风险。

  第三,要学习国内先进经验并做好市内统筹,避免低水平竞争。除了嵊泗花鸟岛、普陀山文化福田等少数项目,我市现有农文旅融合的多数项目还比较缺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打造差异化文化IP方面需要借鉴国内先进经验并进行本土化创新。比如,福建莆田南日岛通过东岱湾垂钓平台、海洋牧场综合体、南日岛博物馆三大建设,实现由传统鲍鱼养殖基地向国内知名海钓运动之都转型。海南陵水分界洲岛通过建设海洋剧场、珊瑚保育实验室、夜潜观光核心项目,知名海洋主题亲子度假岛的定位已声名远扬。

  2022年,我市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重点打造东岠、摘箬山、白沙、东极、桃花、秀山、花鸟、黄龙8个文旅主题示范岛,为推进海岛农文旅融合岛屿差异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我市还可着眼于提升普陀山—朱家尖—东极黄金线路的体验深度,在推动佛教文化发展的同时讲好“里斯本丸”营救故事。此外,还可进一步探索“国际邮轮母港+免税购物”模式,吸引日韩或东南亚客群,打造东北亚海洋文旅枢纽。

  作者单位: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