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遗落在洋山的隋代东海神信仰
夏志刚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第 04 版 )
□夏志刚
人格化的羊山大帝信仰传说
上海因港而生,却因洋山港而成为世界集装箱港口之最。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航运发展遇到了港口泥沙淤积和海船大型化的瓶颈,随之而来的是舟山嵊泗县小洋山3000多人的动迁。2003年,选择落户上海的小洋山人被安置在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大团镇、新城镇、川沙镇等地。因为习惯和能力的关系,至今仍有100多位小洋山渔民从事海洋捕捞,在繁忙的小洋山港区西南一隅是小洋山渔船的锚泊之地。与之相应,其地所特有的“羊山大帝”信仰,也依旧陪伴着他们。
移居上海南汇大团镇的小洋山人,在当地的定慧庵安放了故乡的两座神殿——羊山大帝“忠武侯王”殿和观音阁“大三宝殿”。两处殿堂的堂匾由小洋山信众于1995年所书,“忠武侯王”门前的《羊山大帝史略》石碑则是2000年所立,均为小洋山上的原物。《羊山大帝史略》称:“羊山大帝原名李讳(俗称大老爷),江苏崇明向化人,进士出身,生于梁大同二年(536)六月廿九日。陈后主祯明二年(588)农历秋月,因北方受灾缺粮,从南方调运。时任漕官(解粮官)之李讳,由皇上授旨,任运粮正使,去北方赈灾。运粮途中,因遇风浪,恰抵羊山(今小洋山)时逢山民饥荒绝粮,无法生存。李公见此苦境,当机立断,将所运之粮尽发救济于民,使山民免遭一难。事后,李公深感受皇上差遣,南粮北运,如今粮食散尽,有违旨意,难以复命,在羊山之淡水门投海自尽,时年五十一岁。山民为感李公恩德,自发建庙塑像,早晚供奉,以表救命之恩。小庙几经修建,春秋香火不断。在唐贞观一年(627),地方官员与百姓联名拜本上奏李公为民殉职,救命功绩,唐太宗李世民准奏,命开国元勋大将军尉迟敬德赴羊山督工建庙,并敕封为羊山大帝忠武侯王,经历年历代流存至今。”
这位“李讳”,很可能只是姓李而已,“讳”字可能只是古代名讳的表述,其真名已经失传。崇明最早的沙洲形成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史称西沙(又称顾俊沙)、东沙,后来“渐积高广,渔樵者依之,遂成田庐”,所以李讳的崇明人身份是不可能的。据更早见于嵊泗的《小洋山庙志》,对这位羊山大帝只称“李漕官”,其事迹也是见洋山百姓户户断粮而开舱散粮,因无法返京复旨而服毒自尽。所不同的是,“李漕官”生于梁武帝萧衍大同十一年(545),为江南江阴人。
南北朝时的梁、陈两朝均据长江为界,定都南京。南京背靠水网密布的江南,根本不需要海运,因为有江南运河。江南运河北起江苏镇江,绕太湖东岸经常州、无锡、苏州、嘉兴、湖州,南至浙江杭州,贯穿长江、太湖和钱塘江三大河湖水系,是大运河形成时间较早、连续运用时间较长、自然条件最好的河段之一。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继崛起,经济、军事得到了发展,开始向外扩张,原来的天然河流已经不能适应航运需求,由此,两国利用东南地区水网发达的优势,将原本不相通的自然水道、湖泊相连,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运、灌溉,也就是早期的运河。古代启动大型海运在元朝,洋山确是一个主要的集结点,有不少文人留下笔墨,如元代诗人黄溍《洋山夜发》诗云:“肃肃洋山暮,仓忙拜水神。吹嘘端有力,漂泊竟无津。黑夜鱼龙界,皇天蚁虱臣。生还如偶遂,敢惮历微辛。”
即使需要开舱散粮以赈济岛民,以当时的岛上人口计也占不了多少舱粮,所谓“羊山大帝”为漕官的说法,可能只是反映了元代的这一故事。民国时人也注意到“羊山大帝”,“有谓帝为一漕官,运粮避风抵此,值山民断食,帝尽发粮赈之,归恐受谴,投海自尽,小民感之,建庙奉祀,尊之曰羊山大帝,其详则不可考矣。”
各种机缘促成的羊山大帝信仰传播
洋山建港以前,小洋山为一悬水岛,面积仅1.76平方公里,少平地多秃岩。自清代海禁解除后,宁波、温州及下属各县的人民到此繁衍,这么小的一座海岛居然能有3000之众,与小洋山的地理优势密不可分。
历代宁波、舟山方志均记有“洋山”“大洋山”和“三姑山”。乾道《四明图经》称,“洋山,在县东北一百里。”“三姑山,在县西北八百里。”“大洋山,在县北九百里。”其后的宝庆《四明志》、大德《昌国州图志》载,“洋山在东北,大洋山在北,三姑山在西北。”根据宝庆《四明志》上的“昌国县境图”,三姑山应指现大洋山,而大洋山则为现小洋山,洋山当在舟山本岛或本岛东北近海。
大、小洋山地处钱塘江口,为上海、嘉兴、宁波三地海道交汇之处,历来是航海重要地标和海防重地。宝庆《四明志》 曰: “三姑山系北洋冲要之地,凡海舟自山东放洋而南欲趋浙之东西,必自此分道。”“三姑都巡检,治在三姑山。”南宋时为防金兵南下所设“海上烽燧十二铺”即以三姑山为重要中继点。明郑若曾《筹海图编》卷十二上:“都御史唐顺之题云:‘御倭上策,自来无人不言御之于海……其远哨必至洋山、马迹。’”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岛上资源匮乏,洋山庙年久失修。直到19世纪初,一帮外来商贾自愿出资为村民修建此庙,他们不惜重金从福建装运大批木材,把原小庙扩建成气势宏伟的木结构大殿,此举在当地一时鼓噪。然而很少人知道,这为首的善人姓许,他正是靠走私鸦片贸易成为近海巨贾,捐庙之举实为笼络人心掩人耳目。乾隆三十八年(1773),英属东印度公司获得了鸦片转卖权,但鸦片贸易却被严格限制,随之而来的是鸦片走私,上海宝山的吴淞成为烟土走私的重要中转站。与此同时,地理位置更为优越,隐蔽性更强,人烟稀少的小岛洋山,成为了鸦片向内地渗透的重要基地。乾隆三十九年(1774),浙江地方上奏,要求对小洋山地方“严行稽查”。至嘉庆六年(1801),清廷正式颁令严管严查,然而小洋山从事走私贸易者屡禁不绝,传教士郭士立(Gutzlaff)甚至长期以小洋山当作自己据点,从事鸦片走私和间谍工作。
吸引民众会聚洋山的,更主要原因是洋山海域盛产的大黄鱼。每年在农历四月初、四月半和五月初这3个大潮汛期间,大黄鱼春汛旺发,江浙闽沿海渔民竞往洋山采捕,云集的大小渔船据说达万艘规模,时称“抲洋山”。有史以来,洋山鱼汛宋元明不绝,直至清康熙年间,持续5个世纪以上的渔汛始告沉寂,由于海洋环境变迁,渔场外移至马迹山、寨子山和大鱼山一线。
小洋山岛渔民每年七月十五都要举行隆重的出会仪式,庆祝渔业丰收并向“羊山大帝”献贡。在此之前的农历六月二十八日起,还要连做三天的“大福戏”,祈求大帝保佑全岛百姓平安吉祥。大福戏后,还有老板戏、长元戏、老大戏、木行地戏和中门堂戏、薄刀嘴戏、沈家湾戏等各小岛名称戏,名目繁多,夜夜有戏。这种风俗也广泛留存于浙东渔村,至今在宁波镇海、慈溪、象山和温州乐清一带盛行“洋山戏”。
跟随渔民和海商的脚步,洋山庙及其衍生的地名,也依然在舟山渔场周边坚守。据天启《舟山志》,定海道头的东岳宫山上曾有“洋山庙”,“关山,圆峰耸矗,为城之内案,上有洋山庙、关山峰堠”。建于光绪时的嵊泗县黄龙乡大岙村福寿宫,据传也供奉“羊山大帝”。定海白泉镇北蝉黄沙村的洋山庙传说已有250多年历史,其庙匾为“光绪二十二年立”,七月十五也是其大型祭祀之期。与黄沙一山之隔的小展海丰村,则有两座洋山庙,前庙在井湾山南的后沙碶头,后庙则在海头。定海岑港街道涨次村,素为福建商人航海留居之地,据称村里的涨次庙供奉的也是“羊山大帝”。
据各地方志和现存资料,上海崇明裕北村、乐清石帆镇岩宕村、黄岩沙埠横溪村,慈溪的横河镇、掌起镇、龙山镇、宗汉街道,宁波市老外滩和北仑慈岙、镇海城关等地,均存有或曾有洋山庙、洋山殿、洋山大帝殿。这些地方的羊山大帝信仰,迟在20世纪初,早则在北宋。
羊山大帝信仰来源追踪
慈溪境内的诸座“洋山庙”,可能掌起镇戎家村古窑浦前的洋山殿为最早。此殿于清嘉庆初年由戎、厉、柴、裘、陈、叶六姓合资重建。洋山殿的重建,据传是因一柴姓渔民在海涂捞到一只石香炉,乡亲们推测该石香炉,可能是之前当地为海浪所毁的厓山殿遗物,便搭舍画像以纪念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三忠。如此说来,则是以“厓山”附会“洋山”了,然而雍正《慈溪县志》却道,“洋山殿,县西北四十里,古窑西,祀海神。慈余镇三县民虔奉之。”倒是将洋山殿的祀神确定为海神,并指出在钱塘江南岸民众中颇有市场。
镇海中学东校区原有洋山庙,宁波历代地方文献均有涉及。宝庆《四明志》卷十九《定海县·叙祠·神庙》中,“洋山庙,县东北五里。山在昌国县之东北海中,唐大中间(建),黄洽记其庙,以为隋炀帝。建炎四年,车驾幸海道,加封其二妃,曰惠,曰顺,夫人曰明德。此别庙也。是年毁于兵。绍兴五年重建。”镇海的这个洋山庙是别庙,在嵊泗小洋山的才是本庙。黄洽是福建晋江人,曾任南宋宰相,他认为洋山庙的祀神是隋炀帝。该别庙于建炎四年(1130)受封,当年被毁,于绍兴五年(1135)重建。民国《镇海县志》有谢泰宗《记》“邑治之东北,学宫之西,有庙祀神,曰洋山庙。神冕旒委裘,衡紞纮綖,南面而朝诸侯状。”说明在民国时仍旧存在,至今当地仍有“洋山庙弄”地名。
南宋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为避金兵追逐,从宁波入海,经昌国、台州逃往温州。次年二月,金兵退却,赵构得以在杭州登基。赵构幸感安全回归是受神佛庇护,故而对航海所经之地的寺院和庙宇大加赠封。所谓的“车驾幸海道”,指的就是这件事。由此可见,镇海洋山庙至少在北宋时已经存在。
宝庆《四明志》卷二十《昌国县·叙祠·神庙》中,具体内容为:“洋山庙,东北海中。唐大中四年建。黄洽记云:‘海贾有见羽卫森列空中者,自称隋炀帝神游此山,俾立祠宇。建炎四年,车驾幸海道,以炀帝不可加封,特封其二妃为惠妃、顺妃,夫人为明德夫人,敕藏于庙。’近方刻石。”这里的黄洽所记内容更加丰富,记述了洋山庙建立的原因,是当地海商看到有羽卫部队森严地排列于空中,自称是“隋炀帝神游此山”,故而建立庙宇进行祭祀。黄洽一生没有宁波任职经历,但历代普陀山志有其《游普陀诗》。从黄洽所记现存内容看,此记更可能作于洋山。可能为其经洋山赴普陀礼佛时所作,故有“神游此山”“敕藏于庙”等语。
《昌国县·叙祠·神庙》中还提到了其他不同说法,“知衢州袁甫记:绍熙元年,令王阮修县志,谓神游之说不经。然寇之欲掠也,必卜焉,弗吉即散。并海之民赖之,故久而不废。或又云,炀帝迹不至此,陈稜伐流求国,庙于朐山、岱山,或因其臣祀其君,如长沙祀定王而并祀高、文二帝也。”于理宗宝庆二年(1226)出任衢州知府的袁甫,举了曾任昌国县令王阮之说和其他说法。
王阮为德安人(今属江西),隆兴元年(1163)与黄洽同年进士及第,于淳熙十五年(1188)任昌国县令,并于绍熙元年(1190)编修昌国县志,惜已佚失。黄洽的《洋山庙记》在当时流传较广,南宋绍定年间成书《舆地纪胜》中便有存目,在编修昌国县志的时候,王阮应该看到过黄洽的《洋山庙记》,但是并未采信。从小在岱山长大的袁甫则提到了岱山和朐山的陈将军庙。认为隋炀帝并未到过洋山,倒是为其安葬的臣子陈稜,因征伐琉球而威震海上,唐代时就有祀庙建于岱山和朐山。袁甫推测洋山庙祀隋炀帝,或许是因为陈稜的有关系,就如同长沙祭祀定王刘发的同时,也祭祀汉高帝和汉文帝。
无独有偶,慈溪宗汉街道有一座“隋炀帝殿”,是因明代在海中发现的隋朝大业四年(608)大钟而建。清道光《浒山志》卷七记载,“隋炀帝殿,在庙山顶,旧名海月寺。前明土人因海浮一钟,有隋大业年号,因祀焉。”虽然庙名不同,但却与洋山庙的隋炀帝关系密切,非常值得关注。
隋代东海神就是羊山大帝
关于洋山庙祀神的起源,已有梁陈朝李姓漕官、海神、隋炀帝,甚至“厓山”之说,究竟孰是孰非?
清康熙《崇明县志》卷二:“洋山,相传山有神最灵,即隋炀帝。其门之神曰吕门官(出宋人小说)。山多羊,海船失风至此,粮尽即向神借羊。神许,羊辄自至。如否者,虽多方掩捕,终不可得。借者归后必载送还,羊日蕃盛。”这则记录除将山上的羊神化外,还出现了隋炀帝的吕姓山门官。所谓的“宋人小说”指北宋陈綦撰《葆光录》,主要记载唐末、五代吴越等地怪异事件,明代蔡羽在《唐人说荟》中提出该书是将唐代的《灵应录》《闻奇录》合并之作。
比黄洽记录更早出现的洋山庙神记录,来自唐代人所撰《灵应录》。《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卷五十四记,“《灵应录》:洋山在海中,有庙,其神传是隋炀帝。山高峻,内有三湖,名曰三姑。菱芡、凫雁、鸂鶒、鸳鸯之类悉有。又有神立于门首,号曰吕门官。凡欲祭飨,其厨多鼠而夏足蝇,预告其门神,即绝之。”按照这个说法,是将三姑山(现大洋山)与洋山并记了,也指出了“三姑”实为三湖。
隋炀帝确曾巡视淮海,可能在此期间经游洋山。《隋书·炀帝记》云:“(大业)元年三月,(朕曰)今将巡历淮海,观省风俗。”又“三月庚申,遣黄门侍郎王弘、上仪同于士澄,往江南采木造龙舟、风艒、黄龙赤舰、楼船等数万艘”“八月壬寅,上御龙舟幸江都,以左武卫大将军郭衍为前军,右武卫大将军李景为后军。文武官五品以上给楼船,九品以上给黄蔑,舳舻相接二百余里”“冬十月已丑、赦江淮以南,扬州给复五年,旧总管内给复三年”。据《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洋山当长江入海口,也属乃古扬州之域、即淮海之地,隋炀帝游此是可能的。
洋山庙与隋炀帝的关系,更大概率出自隋代的四海神庙之设。《隋书·礼仪志二》载隋文帝开皇十四年(594)闰十月,“诏东镇沂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无闾山,冀州镇霍山,并就山立祠;东海于会稽县界,南海于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及四渎、吴山,并取侧近巫一人,主知洒扫,并命多莳松柏……”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封东海神为“广德王”时,已经改在山东莱州祭祀东海,《唐六典》记载“立春之日,祭东海于莱州。”隋朝时期会稽县辖地,北至现曹娥江口外的钱塘江中,“会稽县界”的东海神庙早已塌入江中,东海神庙很可能存世时期极短。
大黄鱼又名石首鱼,三国时期《吴书》和西晋时陆云的《答车茂安书》均已经称之为“东海之俊味,肴膳之至妙”。乾隆《金山县志》云:“洋山,一作羊山,在东南海洋。吴太仆烱尝自言其家始住海中洋山,后迁至吕巷。旧志,元时洋山居民稠密,烟炊相望。不知何年迁徙殆尽,今其遗迹尚在,阶井宛然。”金山吴氏明代海禁之前居住在洋山,当是确史。洋山为黄鱼所集,周边渔民纷至沓来,元代之前就是“居民稠密,烟炊相望”之地。在此海道重地、渔场中心安置隋东海神庙之别庙,也是理所当然,只不过随着时代变迁,后人不复再知其本来面目。
慈溪的隋代大钟,很可能是原海神庙塌落后漂流入海之物。《宋人轶事汇编》卷三引用《萍槎小乘》,就记载了宋高宗赵构重见落海小印一事。“淳熙间,明州士人过曹娥江,见渔叟持巨鲤。买得作鲙,腹内得小玉印,有二字不能识。后为德寿宫提举,佩腰间,光尧见之曰:‘汝何以得此?’具以闻,光尧凄然曰:‘此我故物,京师玉册官镌德基二字,建炎避敌海上,堕水。今四五十年,不意复落吾目。’”光尧指的就是宋高宗赵构,他在航海逃难时遗落海中的小印,居然多年后能得之于曹娥江的大鱼腹内。从“会稽县界”到慈溪浒山海边,两地直线距离不超50公里,会稽县的东海神庙钟得之于慈溪,也算不得奇迹。
因庙中当时的大钟铸成于隋炀帝时期,后人遂将附隋炀帝附会为庙神。雍正《慈溪县志》的“洋山殿,县西北四十里,古窑西,祀海神。慈余镇三县民虔奉之”。可谓是正解。洋山庙就是隋东海神庙的别庙,羊山大帝就是隋代官方东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