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强村公司打造成共富强引擎还需多方发力
薛晓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15日 第 03 版 )
□薛晓波
近年来,我市各渔农村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各具特色的强村公司应运而生。如定海岑港街道桥头村的“好岑光”强村公司,通过联动周边资源、引入专业人才,打造出多元发展格局;岱山县岱西镇海丰村的强村公司,则整合闲散劳动力,蹚出消薄增收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已有55家强村公司,2024年实现经营性收入2664万余元。
然而,在强村公司蓬勃发展的背后,发展不均衡问题也逐渐显现。其一,区域间资源禀赋存在差异,致使强村公司类型单一,社会服务型占比接近一半,在新兴产业方面的探索不足;其二,专业运营人才短缺,部分公司依赖传统模式,缺乏持续创新能力;其三,政策配套与监管体系仍有待完善,部分薄弱村依旧面临“消薄易、固本难”的挑战。
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海岛资源分散,人口老龄化加剧,致使部分村庄陷入“有资源无产业、有劳力无技术”的困境。另一方面,相较于城市,乡村的吸引力较弱,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缺乏专业的管理、运营和技术人才,公司在发展规划、业务拓展和创新等方面便会受到极大限制。此外,一些强村公司在成立初期,可能只是简单模仿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未能充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导致运营模式缺乏独特性与适应性,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要破解这些难题,需多管齐下。首先,强化区域协作机制,推动“片区化运营”。借鉴岑港街道联动10个村社的经验,以乡镇为单位统筹资源,建立“强村带弱村”联盟,通过项目联营、品牌共建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可以探索跨岛产业协作,将旅游线路串联起来,把海产品加工链条延伸至薄弱村。其次,构建人才培育体系,实施“乡村CEO计划”。扩大职业经理人试点,与高校合作定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完善“基本报酬+绩效奖励+项目分红”的激励机制,让专业人才留得住、干得好。最后,完善政策支持网络,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针对薄弱村实施“一村一策”,设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强村贷”产品;同时加强监管,建立强村公司运营评估体系,防范盲目投资风险。
强村公司的实践印证了“造血式”发展才是破解城乡差距的根本之策。若无法破解发展不均衡难题,乡村振兴便可能沦为“盆景展示”,难以形成“满园春色”的繁荣景象。唯有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紧盯缩小“三大差距”,让每个村庄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强村密码”,方能真正激活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期待政府、企业、村民形成合力,将强村公司打造为共富路上的强引擎,书写城乡融合发展的舟山共富答卷。
作者单位: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