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人工智能促进海洋体育运动发展
李继军 傅纪良 丁文杰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13日 第 02 版 )
□李继军 傅纪良 丁文杰
如今,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运行方式,包括海洋体育运动及教学实践。现阶段,人工智能海洋体育的建设正当起步和摸索阶段,人工智能海洋体育运动与舟山发展深度融合是高水平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生动实践,可为舟山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的思路借鉴,促进海洋经济升级,使城市发展更加多元。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智慧体育项目经过5年的建设,为研究人工智能海洋体育运动助力舟山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数据支持。
一、研究现状
目前,人工智能在海洋体育运动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智能化训练系统,通过传感器、可穿戴设备等采集运动员在海洋环境中的生理数据和技术动作数据,结合AI算法进行分析,提供精准的训练指导。二是海洋体育赛事中辅助判罚系统,如帆船比赛中的无人机+AI识别技术可实时监测比赛状况。三是海洋体育运动安全保障,包括海上环境监测、紧急救援预警等智能系统的开发与部署。四是以“浪尖上的海洋体育”课程群知识图谱为代表的教学资源智能化建设。然而,目前人工智能海洋体育运动教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简单的数字技术应用阶段,缺乏技术与发展的深度结合,特别是在海洋体育特有的复杂环境适应、安全保障和专项技能教学方面,针对性应用研究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舟山作为群岛型城市,拥有独特的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其现代海洋城市发展研究备受关注。目前人工智能与海洋体育运动如何协同助力舟山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尤其是在海洋体育运动产业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带动海岛居民共享发展成果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近年来,浙江海洋大学海洋智慧体育项目已初步形成了“智慧辅”贯穿“智慧学”“智慧练”“智慧赛”“智慧测”和“智慧管”全过程,为研究人工智能海洋体育运动助力舟山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实践基础和数据支持。
二、研究结果
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体育应用中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海洋环境复杂多变,风力、潮汐等自然因素影响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难度大,传统AI模型适应性不足。其次,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不深,大多停留在数字化工具的浅层应用,未能发挥AI在个性化教学和智能评估方面的优势。此外,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缺乏、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机制不健全、海洋体育智能设备适应性不足等问题也制约了技术应用效果。
目前舟山海洋体育资源与设施分布不均衡,区域差距明显。高端海洋项目如游艇、帆船等难以惠及中低收入群体。AI技术应用初期易形成“数字鸿沟”,部分地区和人群可能被排除在技术红利之外。同时,传统渔业区与海洋体育活动区空间重叠引发冲突,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解决,确保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居民。
此次研究采用多元化数据采集方法获取实证资料、采用混合方法研究框架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
通过实验与数据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海洋体育运动中做出了多方面贡献。首先,在教学体系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智能推送和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学习效率提升30%以上。其次,在安全保障方面,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结合环境感知技术,有效降低了海上运动安全事故发生率,实验期间安全事故率同比下降48%。第三,在技能提升方面,AI视频分析系统能够实时捕捉运动员动作要领,提供精准技术指导,实验组技能掌握度比对照组平均高出25个百分点。第四,在资源整合方面,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了海洋体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地域限制,偏远海岛居民通过智能平台获取优质海洋体育资源的机会大大增加。最后,在产业发展方面,智能化海洋体育装备研发与应用催生了新兴产业集群,可以培育本地特色企业,为舟山提供诸多就业岗位。
三、对策与建议
基于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具体对策:第一,构建智慧海洋体育创新生态系统。整合“智慧辅”贯穿“智慧学”“智慧练”“智慧赛”“智慧测”和“智慧管”的全过程体系,推进海洋体育与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第二,实施“海岛数字体育普惠工程”,通过远程指导、在线课程和智能设备下沉等方式,将优质海洋体育资源向偏远海岛延伸,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第三,打造“海洋体育+”产业集群。以人工智能海洋体育为核心,拓展体育旅游、智能装备制造、数字内容创作等多元业态,形成产业协同效应。第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深化涉海高校的“101计划”,建立校际、校政、校企合作平台,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第五,完善智慧海洋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海洋体育与人工智能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第六,推进“智慧海洋体育文化月”等品牌活动常态化,提升公众参与度和城市影响力。
在此基础上,我们建议:一是构建人工智能海洋体育发展顶层设计,制定《舟山市人工智能海洋体育运动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高校支撑的协同创新格局;二是实施“海岛数字鸿沟消除工程”,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向离岛延伸;三是设立“海洋体育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专项”,加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引进;四是设立“人工智能海洋体育产业发展基金”,采用PPP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装备研发;五是建立海洋体育发展协调机制,促进舟山与长三角地区在人工智能海洋体育领域的合作;六是实施“海洋体育+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智慧海洋体育特色村”,以体育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舟山经验”,可以在长三角地区多个城市进行推广应用。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本文为舟山市社科联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