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千万工程”引领 擘画海岛共富图
展茅街道“大黄杨尖” 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胡帆 滕忠平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8日 第 03 版 )
□记者 胡帆 通讯员 滕忠平
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引领,海岛乡村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焕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普陀区展茅街道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以“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为核心,全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
2024年,展茅街道乡村发展成绩斐然:黄杨尖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速飙升至41.2%,带动联合体全域增速达22.4%,3个村荣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市级激励奖励,为海岛共富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奏响了奋进的乡村振兴强音。
党建引领 绘就乡村振兴“同心圆”
“党建引领绝非空泛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黄杨尖村党总支书记徐嘉骏说。为高效整合资源,展茅街道创新成立“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党委,升级“1+1+8+N”乡村党建联建机制,构建起联合党委统领、振兴公司运营、8个村党组织联动、N个联建单位助力的资源聚合体系。“这一机制如同精密运转的齿轮,有力推动各村在土地流转、项目建设等关键环节紧密协作。”徐嘉骏表示。
展茅街道通过实施 “组织联建、区域联动、党员联管”,打破了单村行政壁垒,推动“大黄杨尖” 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产业共兴、品牌共塑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2022年,展茅街道就创建了全市首个乡创基地,构建起“强村公司经营+共富市集产业+共富基本单元建设”三位一体的驱动体系,为“大黄杨尖” 模式发展筑牢根基。借助共享 “村集体+公司+业态”闲置农房盘活机制,推出“免租入驻”“装修补贴”“营收分成”等优惠政策,实现联合体资源统一调配、产业统一规划,累计盘活闲置农房厂房70余套,实现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
“大黄杨尖”联合体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形成了“3+3+2”“大黄杨尖”乡创共富发展体系,即3个村抱团形成产村融合共富示范带,3个村连片打造绿色农林产业经济带,2个村聚合谋划海洋经济综合发展带,将展茅片区有机串联,形成协同发展新格局。在此基础上,展茅街道精心打造出村咖主题体验线路、艺术疗愈康养线路、农耕研学实践线路,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特色化的深度游览选择,带动乡村运营年收入超1500万元。
截至目前,“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已吸纳展茅街道全域8 个行政村,辐射面积达 33.45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6万人。今年,这里将系统推进50余家创业生态统一管理、20个农文旅项目统一建设、10处谋划区块统一招商,力争乡村运营收入突破2000万元。
产村融合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展茅街道紧紧抓住低空经济发展的新机遇,稳步推进一批低空经济项目。4月3日上午,随着“哒哒哒……”的声音越来越近,一架载人直升机从上海闵行起飞,历经50分钟稳稳降落在展茅田园综合体停机坪。从此,长三角首条跨海直升机城际航线正式开通。同时,全省首个市级低空农事服务中心在此挂牌成立,实现农事服务、低空配送联村全覆盖,全市首个民营CAAC无人机培训认证点和海事无人机检测中心也相继落户。
在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其他特色产业培育方面也结出了丰硕成果。展茅街道找准定位,全面激活乡村运营模式,文创、餐饮、民宿一体的乡村创业生态圈让产业在乡村奏响和谐发展乐章。“村咖矩阵”“艺术乡建”“公路经济”等一村一品特色标签,有效带动产村融合发展。未来,还将谋划乡村咖啡联盟,孵化更多“村咖品牌”。
展茅乡村振兴公司工作人员王梦娇告诉记者:“今年春节假期,展茅各村共有21家业态全程无休,近20家提前开门营业,成为全市春节期间经营业态数量最多的乡村,为游客假期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青年来有所为、人才创有所成”是展茅对乡创客的发展定位,通过加大融资支持、创业补助等政策扶持力度,精准引育乡村运营师、文旅策划人等人才。“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以“没有围墙的创业园”为依托,大力吸引青年人才扎根创业,一名乡村运营师荣获省级乡村振兴共富带头人“金牛奖”。
借助“乡创未来共富市集” 数字场景,建立商户运营者堵点即时响应机制,推动返乡青年围绕“咖啡豆”“海稻米”等实现数字游牧,完成线上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
展茅街道紧盯林下经济新赛道,拓展翁家岙、上潘村等区块林下产业发展空间。上个月,翁家岙林下野生黄精种植基地完成种植,翁家岙村村民史宏水笑着说:“把荒山变热土,这办法真好。”
在打响农产品品牌方面,展茅街道深挖“路下市集”省级示范共富工坊潜力,借助本土创客兔子集市获得小红书全品类电商服务商牌照的契机,梳理整合辖区内乡创业态和田园牧歌等各类家庭农场农产品资源,导入千万级公域流量,整体推动展茅农产品、海产品、乡创产品等 “土特产”品牌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共富共享 构建乡村振兴“共同体”
近年来,展茅街道充分发挥黄杨尖村的品牌效应,立足乡村农耕特色,融合文旅发展属性,在上下联动、产业赋能、共建共享的全方位谋划中布局,成功引入造血式村集体经济项目,打造抱团式乡村共富产业,实现村美人和新景象,走出一条“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共富共享之路。
一村富不算富,共富才是真出路。展茅利用全市首家区级共富工坊综合服务中心特色,迭代实体展销、云端直播、技能实训等多元服务模块,构筑起“山海普汇”共富共享空间。联营“路下市集”省级示范工坊领衔的12家工坊集群,贯通“茅桃”“海稻米”等土特产种产销全链条,农户月增收可超3000元。
展茅街道坚持“富脑袋”与“富口袋”并重,以“礼堂伙伴·四季村韵”等活动为载体,让村民、游客共享文化成果。同时,持续打造省级艺术乡建特色村,布局数字艺术VR体验馆、海洋地质博物馆等艺术项目,开展疗愈音乐会、岛邻拍卖会等艺术活动,研发“展茅五匠”“非遗灰雕”等艺术文创产品,构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大黄杨尖”模式以共富共享为终极目标。黄杨尖村健全“一地生五金”共富机制,鼓励村民通过土地、房屋流转参与发展,计划年带动6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超万元。
同时,发挥展茅民生服务综合体优势,联动蒲公英志愿者协会、阳光360展茅分会等多方社会组织力量,全年提供短期托养、日间照料等公益服务7000人次,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在集体经济发展上,展茅秉持“统一营收、利益分成”的联营模式,深入实施“飞地抱团”等共富项目。2025年,联合体内8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增幅将力争保持20%以上。
示范引领 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今年1月,展茅智农共富农创园入选省级现代化农创园名单。该农创园依托乡村振兴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由专职运营小组负责招商、管理、培训等事宜,成功培育了餐饮、咖啡、手工艺等不同业态的10余家网红打卡点,走出了乡村振兴的 “展茅模式”。
目前,农创园已聚集业态及农场经营主体80余家,培育农创客190余人,带动周边农户户均收入超万元;开展了23期市集活动,吸引游客人数超148万人次,带动周边旅游收入超1700万元。
乡村经济繁荣、乡村环境宜人、农民生活富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如今,“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模式为普陀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板。展茅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例如,在产业选择上,要结合当地实际,发展特色农林、渔港、低空经济;在机制创新上,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强大发展合力。”
当下,展茅街道锚定“打造共富共治的城乡融合新样板”这一发展定位,全力推进“活力展茅、品质展茅、幸福展茅、和谐展茅”建设。在此进程中,“大黄杨尖”乡创共富联合体已脱颖而出,成为构建共富共治城乡融合格局的崭新样板。
未来,黄杨尖村将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持续深耕片区组团式发展模式,不断拓展合作“朋友圈”,引领联合体内各乡村稳步奔赴共同富裕之路。在党建引领、产业有力支撑、村民积极共建的协同驱动下,“大黄杨尖”将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出更加浓墨重彩的篇章,助力展茅街道扬起海岛乡村振兴的奋进风帆,于时代浪潮中劈波斩浪,朝着目标大步迈进。
本版图片由展茅街道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