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村公司”,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朱丽媛 张慧敏 刘玲玲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4月08日 第 01 版 )
扫一扫看视频
编者按:解答“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时代命题,我市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紧盯缩小“三大差距”,谋细抓实重点工作,共富图景正在实践中展开。即日起,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融媒行动,展现舟山在解题共富中的探索之举。
□记者 朱丽媛
通讯员 张慧敏 刘玲玲
让乡村“资源”变“资产”,以项目促共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迭代提升……
近年来,全市各渔农村因地制宜,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路径,各具特色的“强村公司”随之应运而生。
来自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强村公司55家,2024年实现经营性收入2664万余元。打破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封闭性,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强村公司”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集体经济长效发展的新道路。
创新运营,打造多元发展格局
4月1日,阳光明媚。定海岑港街道桥头村好岑光强村公司职业经理人顾欢科,领着客户实地参观考察龙荫家庭农场。作为欢喜烟墩项目的核心点位,农场正计划引入农耕研学、休闲娱乐等新兴项目,以丰富农场业态。
“今年辖区大力推行片区化运营模式,我们积极联动周边资源,不仅要重新打造欢喜烟墩,还打算引入更多志愿者团队和直播团队,拓展项目影响力。”顾欢科是去年我市推行乡村职业经理人试点引育机制后,“好岑光”成功引入的专业人才。凭借专业的管理理念与丰富的运营经验,他有条不紊地规划实施着“强村公司”多元化运营路径。
早在2022年12月,岑港街道就以桥头村、司前村等10个村社党组织为依托,成立强村公司。在优质农产品选品、果蔬品种改良以及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效益共赢。
2023年5月,由街道牵头、强村公司运营的好岑光共富工坊线下体验店正式开业,开展社会服务、订单加工、小微工程承揽等业务,充分激活了农村手工艺人的价值。
在此基础上,直播共富工坊打通了直播带货全链条,相继推出桥头青饼、桥头碱水粽等特色农产品。“以前,农场农产品主要靠朋友圈销售,渠道窄、速度慢。去年,借助‘好岑光’共富工坊,销售渠道拓宽,农产品快速畅销,仅通过这一平台,销售额就有80多万元。”辖区农户金高赟说道。
整合劳力,蹚出消薄增收新路
盘活乡村有形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多数强村公司的发展目标。但岱山县岱西镇海丰村却另辟蹊径,整合“无形”的闲散劳动力资源,成立强村公司。短短一年多,海丰村就实现了从薄弱村到消薄村的转身。
长期以来,海丰村集体资源匮乏、发展动力不足,严重制约村集体经济发展。全村2000多户籍人员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一半。2022年4月,村党总支副书记姚胥成决定挖掘这部分富余劳动力的价值,成立舟山市盈宏劳务服务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一职。“将60至70周岁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老人纳入公司,为他们推荐物业、小额工程等相关岗位。公司通过劳务输出盈利,村民也能在家门口实现再就业。”这一举措不仅让本村村民受益,还吸引了其他村村民加入。
在岱山执牛耳农业自动育苗工厂,70岁的陈秀珠熟练地整理育苗盆、铺设苗床。“我在这儿干了好几年,离家近、工作轻松。这么大年纪,一年还能挣三四万元,多亏了村里的强村公司。”陈秀珠感激地说道。
这样的劳务输出不仅惠及村民,同样方便了企业。执牛耳农业岱山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何彬彬告诉记者:“遇上订单量多或者季节性育苗期,工厂的用工量会增加。我们直接通过强村公司找人工,就省去很多麻烦,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用工成本。”
姚胥成透露,2022年前,海丰村集体经济收入余额仅17万余元,是典型的薄弱村,“强村公司成立后,当年村集体经济就突破50万元,且每年以5%的速度增长。去年,全村产值达到300万元。”
如今,海丰村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突破口,通过集体经济“反哺”乡村建设,全力推动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有了资金,我们将村里闲置十多年的旧仓库改造成职工宿舍对外出租,已有多家企业前来洽谈,预计每年租金收入超十万元。与此同时,村里还在稳步推进花卉基地打造,积极开发农旅融合项目,为壮大集体经济注入新活力。”姚胥成介绍。
政策护航,助力“强村”遍地开花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催生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强村公司”在全市迅速发展,有效突破乡村产业发展瓶颈,推动村集体经济快速增长。目前,全市55家强村公司按主营业务分为社会服务型27家、资产经营型21家、工程承揽型4家,以及其他类型3家,入股村集体达100个。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稳健前行,全方位护航“强村公司”发展,我市相继出台《关于促进强村公司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的指导意见》《村级合同管理规范指引》。截至去年底,全市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村已全部消除,50万元以上强村占比达91%,预计到今年年底占比将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