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挑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梁——
推进保税船燃、海事服务、船舶维修“三大高地”建设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9日 第 01 版 )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供图
□记者 王倩倩 胡帆
作为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核心板块,今年普陀区将积极推进保税船燃、海事服务、船舶维修“三大高地”建设,通过能级提升、枢纽建强、模式创新等方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以实绩实效扛起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大梁”。
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协同发展,增强“普陀船修”品牌国际影响力
近日,普陀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聚区传来捷报,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认定。这不仅是我市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也是全省第一家船舶修造领域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标志着普陀区船舶与海工产业正式迈入从“量的积累”向“质的跃升”转变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是我们企业强化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许东方告诉记者,企业紧随全球船舶修造行业低碳环保发展趋势,在绿色化生产、数字化运营、智能化制造等方面持续加码发力(见图),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近三年研发费用总额高达3.62亿元,年均研发费用1亿元以上。目前,企业已建成“博士后工作站”“智能船厂联合研发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工匠学院”等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为新能源船舶研发、新船型研制、绿色环保及技术研发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在穿梭油轮建造领域,该企业已进入世界先进行列,15.4万吨穿梭油轮曾获评中国十大创新船舶之一。“企业已启动新一轮智能制造三年滚动计划,将投入2亿元资金,实施62项‘智改数转’项目。”许东方说。
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成为普陀船舶修造行业的鲜明标识。数据显示,该区拥有船舶修造企业2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家,全球修船十强企业占据3席;近五年来,全区规模以上船舶修造业产值从77.2亿元跃升至152.6亿元,研发投入占产值的比重从1.8%提升至2.2%;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全面提速,覆盖率从64%大幅提升至100%,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今年是普陀区推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围绕如何交出一份“船舶产业向高、向绿、向智、向新发展”的高分“答卷”,普陀区将以绿色修船国际认证国家试点落地舟山为契机,全面建立完善绿色船舶修造标准体系,持续增强“普陀船修”品牌国际影响力。下转第3版▶ ◀上接第1版
稳步提升产业能级。推进西白莲绿色海工基地、万邦未来船舶绿色智能运维示范基地等十亿级项目,支持亚泰船舶等头部企业承接国际高端船舶维修订单,争取船舶修理外包服务规模突破40亿元,船舶海工总产值突破175亿元;年内发布国际绿色修船普陀价格指数、内贸化学品航运景气指数等4个行业指数,持续强化行业话语权,在船用能源定价体系上发出普陀最强音。
持续夯实安环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双重预防体系,全年力争船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完成率达100%,环保规范化建设达100%,特种设备安全总监和安全员规范配备率99%以上,船企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率90%以上。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导向,积极打造企业主体、需求导向的创新中心体系,全区力争建设企业研究院2家,企业技术中心4家,推进关键共性技术攻关2个,打造首台(套)装备2个。同时,持续推进设备更新行动,支持船厂应用更多绿色智能装备,全年完成生产设备更新1500万元。
瞄准从“海上加油站”升级为“海上综合服务区”,加快建设综合海事供应体系
3月27日傍晚6时左右,在国际虾峙门中国(普陀)航运服务产业园码头,伴随着马达的轰鸣声,舟山船型多用途锚地供应船“舟泊通8”搭载着船舶备件、生活用品等4吨物资前往外洋鞍锚地,成功为散货船“国电12”完成运输作业。
“以前,不同物资需要不同船舶运输,有时还要从多个码头调度。如今,产业园已集聚多艘舟山船型多用途锚地供应船,实现船用食品、物料、备件等船用物资一站式供应。”舟山市海达海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童洪鹰介绍,产业园区位优势明显,与各大作业锚地距离近,通过“园区+锚地”的运营模式,实现从船用燃料油供应“单一服务”向物料补给、技术服务、船员换班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拓展,大大减少时间和经济成本,外轮船员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全面跃升。
这是普陀区加快建设综合海事供应体系,努力从“海上加油站”迈向“海上综合服务区”的一个生动缩影。国际虾峙门中国(普陀)航运服务产业园自去年12月开园以来,已集聚11家知名航运企业,涵盖船舶维修、物料供应、船舶运输、船员换班等多个领域。园区总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设有海事服务技术维修车间、物料仓库、配套码头、综合服务大楼等,将充分链接船厂、锚地、码头等资源,打造“1小时海事服务圈”。
今年,普陀区将重点围绕省级航运业服务集聚区建设目标,进一步突出园区产业带动力。计划年内基本形成船舶备件配件销售展示中心、船舶技术服务中心、船员俱乐部等板块布局,实现园区入驻率70%以上,园区总产出突破2亿元,打造形成国际海事服务全产业链优势突出的产业园区。
为拓宽“低空经济+海事服务”赛道,普陀区将谋划设立西岙至离岛船厂的物资低空通道,促进海事服务物流环节提质增效。开展船厂配件备件外供物资规范化管理,探索将船厂查验统一前置,进一步提升产业园业务集聚程度。拟设立3000平方米的船舶物料保税仓库,用于支撑舟山国际海事服务基地完善海上物流配送,拓展产业园锚地海事综合服务。
聚焦国际合作,普陀区计划在希腊设立普陀海事服务窗口,预办理业务,实现海事服务现场前移至产业园,为外籍船东船员提供便利。谋划产业园二期,进一步拓展产业园综合业务,丰富海上党建功能,依托国际邮轮港码头链接国际航行船舶,全方位服务国际船舶、船员、船东。
当好服务企业“店小二”,力争实现保税燃料油加注新突破
昨天一大早,普陀区商务局副局长曾逸楠又一次来到中石化浙江舟山石油有限公司,深入了解企业需求。
该企业年均低硫燃料油配额在900万吨左右。面对国外船燃需求走弱、国内外竞争加剧、油价下行等压力,中石化浙江舟山石油有限公司迫切希望在新型生物燃料油加注业务上有所突破,推动生物质燃料混兑调和等政策落地,可以大幅减少企业油储成本,提高舟山新型生物燃料油国际话语权、定价权、竞争力。
“目前我市正在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支持开展生物质燃料等新型船用燃料加注试点,将现有的保税燃料油混兑调和政策拓展至新型船舶燃料。作为地方,我们会积极为企业向上争取政策支持。”曾逸楠承诺道。
一直以来,普陀区商务局以解决企业需求和痛点为出发点,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用心用情当好企业“店小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软实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硬支撑”。
“今年,我们要做大保税船燃加注,对标国际一流水平,降低船加油成本,力争实现燃料油混兑政策新突破,探索绿色甲醇、LNG等新型船燃加注体系,推动船燃加注量突破300万吨。”普陀区副区长张峭岭说。
■记者手记
今年的开放大会上,普陀区提出了推进“保税船燃新高地、海事服务新高地、船舶维修新高地”三大高地建设,这是贯彻落实省市重点工作,高质量承接国家战略落地的重要举措。
通过实地采访,记者深刻感受到普陀区担当作为、锐意进取的作风。领导干部通过走访大宗商品企业、港口码头、物流园区等,深入了解企业运营情况和项目建设进度,对项目建设、企业运营中遇到的土地、资金、审批等难题,及时解决,以真抓实干的态度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破解前进路上的难题,开拓创新精神不可缺。普陀区积极探索制度创新,在贸易监管、税收政策、金融服务等领域,争取开展先行先试改革试点。同时,大力推动业态创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培育壮大跨境金融、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等新兴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