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基于舟山新兴产业探索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22日 第 02 版 )
□储昊东
海洋是舟山高质量发展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前行之路。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舟山考察的殷切嘱托,立足舟山三大优势,对海洋可持续性发展久久为功,深挖潜在经济价值,助力浙江海洋强省建设。今年1月,浙江省两会明确提出以创新浙江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将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紧密联系起来。今年,舟山市两会把增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点工作,进一步发挥本土优势。舟山作为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重要地区,积极探索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沿海城市提供“模范样本”以及可复制、可推广的舟山经验。
一、大力推进数字领域与海洋发展深度融合
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数字孪生等方式来实现信息交互、储存以及分析。目前在海洋领域亟需数字技术对深海领域进行动态观测,实时进行前瞻性的信息收集。舟山总面积2.22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仅1440平方公里,大片海域需引进无人船、水下机器人、海洋通信设备、海洋感知终端等研发制造产品,通过搭建数字化应用技术弥补海洋大数据等薄弱环节,从而提前获取海洋生物信息变化、海水水质变化以及海洋重要信息。建设海洋全面监测系统,以东海实验室为技术核心,充分运用新型遥感探测等海上态势感知手段,构建基于天基、海基的多层次高效海洋监测平台,打造覆盖近岸、近海以及深远海的海洋立体观测系统应用示范,以智能驾驶舱的形式进行常态化数据更新。深化海洋监测预报平台、智慧海防应用服务、无人岛智能管控在海域海岛治理和监管领域的应用。
二、积极构建海上可再生能源全产业链发展
海上可再生能源以绿色、先进为特点,积极利用风能、潮汐能以及光能等方式进行电能转化。舟山具有广阔的海域面积,天然具有潮汐能开发以及风能利用的优势。为应对深海电能如何储存转化等问题,目前可行的技术路线是“可再生能源+储能+联合制氢”技术路线。在开发端,推进深远海风电发展,紧扣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契机,力争打造岱山深远海风电母港,实现风能规模经济效应。加快潮流能产业化,支持开展潮汐能、波浪能技术科研项目,尤其是关注温差能、盐差能等前瞻研究,充分利用海水资源。在储蓄端,重点围绕风电设备整机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光伏以及潮流能等设备制造,并且进行适配性的储运装备生产,安全有效将多余电能进行制氢生产,从而实现电能到氢能的转化。在使用端,联动开展清洁能源装备研发创新和制造,探索发展绿氢产业链,促进“海水制氢—储氢—运氢—用氢”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发展,积极引进先进电解槽技术,进行氢能源的安全生产,最终将氢能进行多领域使用。
三、深挖群岛城市在低空经济中多场景应用
低空经济利用低空飞行器在交通运输业、农林业以及安全监测业均展现强大的市场经济前景。群岛城市饱受运输成本的困扰,亟需低空经济发展改善民生领域。目前低空经济往往利用无人机(UAV)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技术在物流、监测等领域作业。在物流领域中,利用飞行器直接进行短距离跨岛、高空作业运输,进行货物的快速配送,有助于解决“最后一公里”运输问题,尤其对于突发性紧急物资或者医疗急救用品的需求。在监测领域当中,使用无人机进行大面积海域的巡逻,可以有效监控非法捕鱼活动、走私行为以及环境污染情况。无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覆盖广阔的海域,并实时传输高清视频和图像数据到指挥中心。在救援行动时,无人机能够迅速到达现场,提供搜索支持,并投放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急救包等。配备热成像相机的无人机可以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找到落水者的位置。
作者单位:中共舟山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