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大
- 缩小
- 默认
东极轶事
——谈“里斯本丸”营救事件的文化之源
孙峰 虞超雁 字数:
《 舟山日报 》( 2025年03月18日 第 05 版 )
记者 张磊 摄
□孙峰 虞超雁
1942年10月2日,日本船只“里斯本丸”运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前往日本,行驶到舟山外洋,遭鱼雷攻击而沉没。东极诸岛的渔民,几乎全部出动,冒死展开了大营救,先后救起384名英军战俘。“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反映出东极渔民勇敢无畏、善良仁爱、坚韧担当的秉性,也展现了海岛民众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
“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在东极海域发生,或许具有偶然性。然而,东极渔民国际性的海上救援活动却是历史性的、必然的。这与东极的地理环境相关,东极所处的海域正是东亚航路的必经之地。海上救援也与东极渔民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他们有“济世救人”的仁爱之风,更有海上搏浪的高超技术,因此才有海上救援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东极自古就处于
中日航运的主通道
站在舟山本岛最东部塘头村的山坡上,极目远眺,茫茫东海尽收眼底。远处的岛礁,在烟波浩渺的海面上若隐若现,仿佛是梦境中的幻影,最远的叫东福山。晴空万里之际,遥远的岛屿渐渐在眼前清晰起来,东极诸岛宛如一幅绝美的画卷,徐徐展开。早在八百年前,东福山、庙子湖等岛屿便已被载入古籍方志之中。
东极诸岛,因地处舟山群岛的东端而得名。它由50多个岛礁组成,宛如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东海之上。其中,庙子湖、青浜、黄兴、东福山、西福山这五个岛屿面积相对较大,且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东极诸岛中最远的当属“两兄弟屿”,古称“环山”,它也是我国的领海基点之一。
东极诸岛自古以来便恰似一座天然的航标,默默伫立在东亚航路之上,目睹着岁月的更迭与文明的交融。唐代之际,明州港(今宁波)逐步兴起,成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始发港。那时,从明州出发的商船,顺着舟山群岛一路向北,奔赴日本、高丽诸国。其中一条熙攘的航线,穿过沈家门、普陀山,而后沿着东极诸岛附近海域继续前行。在此航线中,东福山岛仿若一颗闪耀的明珠,是商船最后一个候风、补给的住人岛屿,毋庸置疑,东福山岛自古以来便是中日国际航线上不可或缺的节点。唐代时,日本真如亲王入唐,正是经由此地抵达明州港。早在唐代,东福山岛便已被载入彼时的国家版图《十道图》,足以证明其于航运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在当时,它还有一个古老的称谓——“东霍山”。时至今日,岛上的原住民在提及岛名“东福山”时,依旧留存着“东霍山”那古老且神秘的发音,仿若在叙说着一段尘封的过往。
传说之中,秦朝知名方士徐福东渡求仙时,曾在东霍山候风。宋宝庆《昌国县志·叙山》里记载道:“东霍山,在东北。环以大海。世传徐福至此。”书中还勾勒了一幅如梦似幻的景象:“有石棋盘,四周皆修竹,风至则竹扫棋盘,绝无纤尘,若人使之然。”被大海环绕的东霍山,不仅承载着徐福的传说,还拥有这般空灵超俗的景致。石棋盘与修竹相互辉映,风扫棋盘的刹那,仿佛时光都为之凝固,这里恰似一个与世隔绝、充满灵性的仙境,吸引着无数人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世传徐福至此”,这一传说于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迄今,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徐福,这位率领童男童女东渡求仙的方士,为东霍山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泽,也暗示了这座岛屿在古代航海和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在人们的认知里,东霍山或许就是海上交通的关键节点,抑或是充盈神秘力量的圣地。
直至当下,东极诸岛依旧传颂着徐福东渡的奇妙故事。传说海上有一座蓬莱山,那是神仙的栖息之所。秦始皇闻之,便派遣方士徐福,引领着童男童女,前往蓬莱仙岛寻觅长生不老之药。徐福的船队在广袤的舟山洋面上航行,风暴突起,海上的浪头似小山般汹涌澎湃。船队于狂风巨浪中摇曳,最终随波逐流,漂至一个无名小岛。徐福立于舱板之上,眼前的小岛绿树成荫,风景如诗如画,仿若一座仙岛。他心想,此处正宜停留数日,修船补水,再继续踏上远航的路途。徐福等人历经艰难,将船锚定于山边,登上了小岛。他们发觉山坳里搭着一个草棚,里面住着一位长须老翁。老翁见有客人来访,热忱地搬凳倒茶,拿出晒干烤熟的乌贼鲞、淡菜干等美味佳肴款待众人。童男童女们一边喝茶谈天,品尝着美味的海产,一边帮忙搭棚修船,人人精神抖擞。长须老翁还带着众人到山上挖井寻水。然而,未过几日,童男童女们却被岛上的蚊虫叮咬,浑身发热。紧要关头,又是老翁拿出一大把草药,给病人服用。没过多久,病人们便皆痊愈了,令人称奇。又过了几日,徐福的船队准备出发前往日本,却迷失了航路方向。他们再次向神秘的老翁请教。老翁告知徐福:“等天气雾气弥漫、太阳升起之时,东边海面上常有岛的影子显现,朝东驶去,便是蓬莱仙岛。”第二日清晨,海上旭日初升,东边海面上果然出现了一片隐隐约约的岛影。徐福辞别了老翁,下令船队起锚扬帆,朝着那片岛影驶去。后来,捕鱼人发现这个小岛开辟了道路,挖了水井,适宜居住,便三五成群地在岛上搭建茅棚,定居下来。因当年徐福东渡曾途经此地,后人遂将其命名为东福山。
由于有了徐福的传说,历史上的东福山,即便地处偏远,却满溢诗意。元朝大诗人吴莱曾经纵情游览舟山群岛,他为东福山的独特魅力所折服,特意为其创作了一首诗:“遥观杳无极,宛与东霍邻……古棹苔驻迹,仙枰竹袪尘。”这首诗,恰似一幅鲜活的画卷,将东福山的神秘与美丽展露无遗。
靠海吃海的东极渔民
这里的海水清澈,空气尤其清新,气温适宜。大自然给这一片蓝海以丰富的馈赠。这里的水产资源实在太丰富了。
东极诸岛所在的海域,就是中街山渔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设有中街山列岛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
东极海域盛产带鱼、乌贼、大黄鱼、小黄鱼、鳓鱼、鲳鱼及虾蟹、淡菜、海蜒、石斑鱼等各种海鲜特产。淡菜、虾米、海蜒、石斑鱼被称为是东极的四大特产。
而在近代渔业史上,东极诸岛以乌贼最为著名,最初来东极定居的渔民,就是因捕捞乌贼而来。在舟山海岛流传着这样的谚语“东极山,东极山,洋生乌贼堆成山”,可见当时东极海域捕捞乌贼的盛况。洋生,在舟山渔区就是“渔汛”的意思。每年的五月初到六月中旬,即立夏到芒种这一时段,是东极一带海域乌贼旺发的季节,旧时也被叫作洋生。
南宋宝庆《四明志》就有关于乌贼的详细记载,说“今其口脚具存,犹相似尔。腹中有墨,今作好墨用之”,又说“一名乌鲗,能吸波潠墨,溷水以自卫,使水匿不为人所害”。乌贼,又叫墨鱼,也写作“目鱼”。
宋元时期,就偶有渔民在东极海域作业,捕捞乌贼等水产品,但多是季节性的捕捞,他们把捕获的乌贼在岛上晒鲞,加工成干品,便于保存。彼时的东极小岛上,一块块偌大的岩石上,就会铺满银灰色的墨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银光。
在五六月之间的初夏季节里,台风也不多,他们搭建草棚,作为短暂的栖居处。端午节到了,乌贼的捕捞汛期结束,乌贼鲞也晒好了,渔民们就回老家去了。古代的乌贼鲞,也被称为“螟蜅鲞”,因舟山群岛属于明州府管辖,也称“明府鲞”。
东极海域的水产资源开发,到了清代中后期,就开始逐步规模化了。清代道光年间(1838年前后),有一批福建小钓船到东极海域从事钓鱼作业。此后,温州瑞安、宁波鄞县等地渔民也到这里来捕捞乌贼、带鱼等,一年四季都有各种水产品的捕获,于是渔民们就逐步定居下来,这才慢慢使青浜、庙子湖、黄兴、东福山等岛屿逐渐演变成为渔村,于是小岛上的房子越建越多,从山脚慢慢向山上延伸,一层又一层,高低错落,层层叠叠,赭黄、明黄、苍黄交织的石块垒砌成避风的港湾,形成一座蔚为壮观的“海上布达拉宫”。
东极海岛的先民多来自舟山岱山、宁波、温州平阳和瑞安、台州黄岩以及福建等各个地区,他们虽来自五湖四海,说着温州话、台州话、宁波话,还有福建闽南话,但是他们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热心助人,形成了民风淳朴的渔区乡风。长期与大海为伴,广阔无垠、变幻莫测的海洋环境培养了他们豁达、豪爽、勇敢的性格,也让他们深知在海上生存,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重要性,形成了海上互助的文化传统。
游泳之乡的“东海人鱼”
在过去的岁月里,除了捕捞乌贼以外,东极渔民还有一个营生,就是攻淡菜、铲海螺。光绪年间的《定海乡土教科书》就记载:“黄星、庙子湖、青帮,居民或数百户,数十户不等,皆网捕墨鱼、海豔,及攻取淡菜为业。”
攻淡菜,又叫“拱淡菜”,这是一种需要潜水、游泳技术的作业方式。淡菜,又名贻贝,东极产的厚壳贻贝,喜欢附生于浪大流急的潮间带以下一米至十米的岩礁上。拱淡菜就必须潜到海水深处去拱,那就需要屏气下潜的特殊技能和良好的水性。当地从事拱淡菜的渔民,被戏称为“水乌龟”,他们作业时身系腰篓、手操铁铲,潜下海去采捞淡菜。铁铲上有两只微卷的钩钯,这是“水乌龟”自己特制的;腰篓口小肚大,铲来的淡菜放入篓内,就不会被潮流冲出。
“水乌龟”潜海前,先深呼吸,往丹田充足气,然后一个猛子扎入海水下数米至十余米深处,潜至预先选好的礁岩处,两脚脚背钩在礁石下方,以防身体上浮,左手撑住礁石凸起处,固定体位,右手执铁铲,用力铲淡菜,并往腰篓里装。
从事潜水捞捕淡菜,不仅仅是男子汉们的专利。在东极,不少妇女也拥有这一绝技,她们学会了游泳,也学会了潜水,也能在深海翻滚自如,并深入海底捞捕淡菜。庙子湖岛妇女沈瑞香,就曾经获得“淡菜女将”美誉。
游泳是东极人求生必备的技能,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生产方式造就了东极渔家男女老少都能像水鸭子一样擅长游海弄潮。谁不会游泳,便会被讥为“旱鸭子”“燥田鸭”,那是东极人最感羞辱的事。东极海岛,是名副其实的“游泳之乡”。
每年盛夏伊始,小岛沿岸男女老少济济一滩,海面上无数人头攒动。更有趣的是,每逢这时,家家户户都会把自己家的孩子像赶鸭子似的赶进大海。
东极渔民在长年累月和巨浪骇涛搏斗中,练就了一身好水性。渔民们的游泳本领也有力地保障了海岛生产。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某一天,青浜供销社运来了一船煤,船尚未靠岸,就被一排腾空而起的巨浪掀翻了。两万多公斤煤连同船只一起沉入了海底。岛上的人们闻讯后,即刻组织了三十多个水性好的青年,潜入海底向大海夺煤。在风啸浪吼中,青年们个个如“浪里白条”,潜下腾上,制浪伏涛,几小时后,两万多公斤煤竟奇迹般地被捞上了岸,使小岛的家家户户依然炉火熊熊,炊烟袅袅。
东极的游泳健儿,还创造了许多海上救援的动人事迹。1957年,鲁家峙的一只渔船遭遇台风,将有触礁之险,东极机帆船看到险情,连忙冒险赶去,五个青年游泳能手,顾不得脱衣,就跳入海中,经过与巨浪顽强搏斗,将船拖出险地。
游泳之乡美名扬。东极渔民这种舍己为人的动人事迹,真是举不胜举,至今诵为佳话,传为美谈。
“居仁由义”的东极渔民
古代东极小岛的原住民,来自福建、温州、台州、宁波等沿海各地。这些渔民,多数都是穷苦出身,他们背井离乡到这偏僻的海上孤岛来讨生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辽阔的大海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资源,也塑造了他们无比开阔的胸怀。他们不排外,他们包容大气,他们共同生活在东极诸岛,世代和睦相处,他们有各种不同的民间信仰,其中的仁义至上,救死扶伤,则是共同的精神追求。
东极的住人小岛上,都有一座天后宫,供奉的是妈祖娘娘,这是来自福建渔民的信仰。据说最早在东极诸岛定居的是福建渔民。
妈祖是渔民的“海上保护神”,以仁善著称,深受福建渔民信奉。传说中,妈祖常在狂风巨浪中显灵,帮助海上的渔民、商人平息风浪,让船只化险为夷。妈祖会在茫茫大海中为迷失方向的船只指引正确的航向,使他们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妈祖还以其慈悲为怀的精神,化解了许多沿海地区不同村落、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妈祖信仰具有“济世救人”的教化作用,“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信念深植于每一个东极渔民的内心深处。“人命大于天”,东极渔民世世代代遵循“海上只要是活物,就一定要救”的古训。每逢遇到漂浮在海上的遇难者,他们都不会有丝毫犹豫和嫌弃,他们总会及时地出手救助,热情招待来自海上的不速之客。他们相信,若有一天自己遇到困难,也一定会获得他人的无私救助。
东极渔民是善良的,连东极诸岛的蛇也是善良的。
在东福山上,还有一座白云宫,供奉着一座雍容华贵的白云娘娘塑像。据传,白蛇在东福山保佑渔民世代平安打鱼,与鬼怪斗法、呼风唤雨无所不能,白蛇娘娘也是渔民的保护神。
财伯公是东极人信奉的“菩萨”。当地还有一座财伯公墓,就在庙子湖岛“放火山”南面山腰。为什么叫放火山呢?因为财伯公曾经在这座山上举火为号,为过往的船只导航。财伯公的故事,在当地家喻户晓,世代传诵。他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东极渔民的灵魂,薪火相传。
在高高的放火山上,后人还树立了一座财伯公雕塑。当船舶驶入东极海域,远远便能见他手持火把,目光炯炯,屹立于天地间,似乎在为广大的渔民朋友们指引航路,保佑渔民朋友出入平安。雕塑里的财伯公,被誉为“东极的自由男神”。这座雕塑建于2003年10月,高20米。
清代东极渔民的国际救援
海岛渔民世代具有海上救助的人道主义传统。每逢因海难事故漂流而来的遇险者,当地渔民总是积极打捞,给予各种救助。对遇难者,则给以安葬,入土为安。
东极诸岛地处舟山群岛的东端,离日本、朝鲜半岛都比较近,旧时经常有来自东北亚的渔船、商船,因为风暴的原因漂流到舟山群岛,而东极诸岛往往就是漂流民的第一个落脚点,东极渔民也给予热情救助,好生招待。
光绪九年(1883)的农历八月十六日,在东福山外洋面,当地渔民冒着危险救助了来自朝鲜国的漂流民。这一件国际救援事件记录在光绪九年(1883)十一月二十五日《京报》。
那一天,海浪汹涌。一艘来自朝鲜国的渔船在海面上艰难前行。他们不久前不幸遭遇了狂风的肆虐,桅杆被无情地吹断,船身也在礁石的撞击下破损不堪,最终在海浪的裹挟下漂泊无依。
幸运的是,附近的东极渔民凌阿圆等人发现了这艘在风浪中挣扎的船只。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奋力搭救,将船内十一名受难的人员安全护送回岸。
经定海厅同知陈恩受查验,发现这些异国难民皆蓄发挽髻,彼此间言语不通。经过反复的笔询,才得知他们来自朝鲜国全罗江的陈南海。船主名叫姜道行,其余如高行禄等人,都是水手捕鱼之人。他们从本国出发出海捕鱼,谁料途中陡然遭遇恶风,船只受损,幸运的是,最终随风漂到了中国洋面,被善良的中国渔民所救,才得以保住性命。而他们原本的船只已沉入大海。
陈恩受当即为朝鲜国渔民发放了衣粮,妥善地安顿和抚恤。随后,按照惯例将这些获救渔民护送到省,后又派员一路护送他们前往京城,再寻机会送回本国。此事经层层上报,最终军机大臣奉旨知晓,这场跨越国界的救援行动方才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激荡的海上生活孕育了东极渔民包容大气、重义轻利的性格底色。每一次海上救援,是危难关头的挺身而出,也是海洋文化和渔家习俗的千古传承。
舍利取义、守望相助,犹如一串密码,刻在了一代代东极渔民的基因深处,也正是这种基因,最终孕育了“里斯本丸”营救的传奇故事。